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 (2002年于台中法印学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种善根品第七十三

  

  2002年于台中法印学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是这一部经的名题。「摩诃般若」,这是印度的梵语,翻成中国话呢,「摩诃」翻成中国话是「大、多、胜」的意思。这个大、多、胜,是赞叹般若义的,般若的义是大、多、胜,是这样意思。可以分两个意思来解释:第一个意思,这个「大」是表示大乘佛法的般若,不是小乘佛法里面的般若,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不必说小乘、大乘,可以不提这件事;只是赞叹「般若」是大、多、胜,这样解释也应该是合理的。

  

  「大」就是广大的意思,广大的内容就是「多」和「胜」,简单地说就是量多、质胜,就是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会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这个数量是很多的。「胜」呢,所成就的功德都是特别殊胜的。「殊胜」也可以解释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说,它不是有漏的功德;是无漏的功德,所以叫做「胜」,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它能够利益无量众生,所以叫做「胜」,简单地可以这样解释。

  

  我现在这一段话就是说这个题目的大意。我再重新解释,怎么叫做「有漏」?怎么叫做「无漏」?

  

  「漏」这个字,就指我们的心里面的烦恼说的;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没有烦恼。在这里,这个烦恼怎么样解释呢?就是我们做这件事,我们自己感觉到功德很大,但是事实上,我们心里头有烦恼,用烦恼做这个功德,所以是「有漏」,是有漏的。「用烦恼做功德」这句话还应该再解释,怎么叫做「有烦恼」呢?这件功德是我做的,你们都没有做功德,只有我做功德了,就是用「我」来做功德,这就是烦恼。佛法里面说烦恼有两种:一种就是「我」,这是个烦恼;第二就是「爱」是个烦恼。用我的执着心来做功德,就会引起很多的问题,所以他本身也是不清净。第二种说「爱」这个字,若再加上一个字就是「贪爱」,就是心里面认为这件事、对于这件事有执着,认为这件事是真实的,我爱着这件事,我希望我能成就这件事,用这样的心情去做功德,也叫做「有漏」。那么这样子,虽然也是功德,也能够使令你得到安乐,但是不是殊胜的;就是这个功德,它会有生、还有灭,会出现了你如意的事情,但是这件如意的事情还会无常的,所以我们还是不满意;我希望我如意的事情永久存在,但是这件事不可能,所以叫做「有漏」。

  

  「无漏」呢,就是无我,无我实在是一种智慧;没有我的烦恼去做这个功德。第二种呢,我不是有所求,虽然是做功德,而实在是毕竟空寂的,那他无所求。用这样的心情,无所得的心情做功德,这个功德就是无漏的;无漏的功德若成就了以后,永久也不失坏,是常住的,所以说无漏的功德是特别殊胜的。有我的烦恼,有我的执着的烦恼,有所求的这样的烦恼去做功德,会无常,它会败坏,所以这个功德不是那么殊胜。若是我们能够有无所得的智慧,有无我、无我所的智慧,做了功德以后就是得圣道了,得圣道以后永久不退转为凡夫,永久是圣人的清净自在的境界,所以这样的功德是特别殊胜的。这是一种。

  

  第二个意思,这个功德还能够有大悲心来推动这件事,普遍地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它特别殊胜。有这两个原因,总合起来叫做「大、多、胜」。这是解释「摩诃」这个词,就简单地解释到这里。

  

  「般若」翻到中国话就是「智慧」。什么叫做「智慧」呢?通达第一义的智慧,就叫做「智慧」。若是我们没有通达第一义,我们的智慧还是很肤浅的。现在这里说的「摩诃般若」,这个「大、多、胜」,为什么你能成就「大、多、胜」的功德?原因就是你成就了「般若」的关系。「般若」这句话,刚才说是智慧。智慧有两种:一种是根本智,一种是后得智。「根本智」是通达诸法的平等相,「后得智」是通达一切法的不平等相,这两种智慧圆满了即是佛。这个「般若」的义,我们到正文的时候再多说,在这里就解释这么多。

  

  大、多、胜的般若「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到彼岸」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到涅槃的彼岸,一个是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彼岸,有这两个意思。现在这里是说智慧圆满的时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那叫做「彼岸」。如果一般的说「到彼岸」呢,是到阿罗汉的境界;现在是超过了阿罗汉的境界,所以应该说是无上菩提的彼岸。这句话也就是圆满的意思,「波罗蜜」是个圆满的意思。你若学习这个大、多、胜的般若波罗蜜,大、多、胜的般若法门呢,你就可以圆满无上菩提,所以叫做「摩诃般若」。

  

  「经」,「经」这个字,梵语是「修多罗」,翻到中国话就是翻个「经」。「经」也有契合的意思,就是一方面契合佛所证悟的第一义谛的道理,一方面也能契合众生的根机,这样子就可以称之为「经」。

  

  这个题目,就是简单说到这里。

  

  种善根品第七十三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共是九十品,现在这一品是第七十三品。「种善根」这句话呢,在我们佛教界里面常常会说到这句话,而这一品就是用这个名字,用这个为品题的名字。「种善根」,「种」这个字,应该说就是栽培的意思,栽培善根。这个「善根」也和刚才说的「摩诃般若」有直接关系。佛法里面说「善」有两种:一个是世间的善法,一个是出世间的善法。世间的善法,就是刚才我们说的,有我、我所的执着,我们做一些利益人的事情,这也是善根,也是善法,但是它就是所谓世间的善法了,就是在世间上得到一些如意的果报,或者是在人间得果报,或者是到天上去得果报,那么这些善法都是有破坏的情形,就是不能长久的存在。

  

  现在这里说「善根」呢,是出世间的善法,不是世间的善法。出世间的善法,表面上看,也就是利益人的事情。譬如说我们或者说布施,或者说持戒;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些事情。或者说我们拜佛,或者我们读经,或者是念咒,这一切的善法,表面上大家无差别;但内心里面,你是世间善法、你是出世间善法,是在你内心里有差别。你内心里面有无我、无我所的智慧,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话,那就是出世间的善根。说是有一个乞丐来,我给他一块钱,这个事情谁都会做,但是内心的动机不一样,那也有世间善、出世间善的差别的。这是这个「善」我们姑且就说这么多。

  

  「根」这个字,就是有能生长的意思。我们种的这个五谷在田里面种下去,然后它就会生出苗来,然后就会有果实,它有能生长的功能叫做「根」。我们修学善法,世间善也应该有一点好心肠,有一点慈悲的意愿利益他人,你这样的好心肠做了这件好事,你做过去以后,它就在你的心里面栽培一个力量,你以前这样做过,再有因缘的时候你还欢喜做。为什么呢?就是以前栽培过,栽培过那个力量再有因缘的时候,它会再发生作用,所以有「根」的意思。有的人前一生、前多生做了很多的善法,他今生还不需要人教授,他就愿意做善事,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前生有「根」、有善根,所以今生这样子。这些差别的事情,如果你肯注意的话,到处都会看出来。一个年轻人,他也大家一样受父母的栽培到学校读书,但是到了时候,这个年轻人他要出家当和尚;大环境是一样的,但是这个人他就偏要这样子,那为什么呢?就是他以前有这样的善根。说那个人为什么不能这样子?他没有栽培这个善根。从这里看出来,人是有过去生。有过去生,所以有现在生;有现在生,也有未来生。所以人是有三世的,有过去世、有未来世、也有现在世。若是我们学习经论的话,对于佛菩萨开示我们,人的生命是相续不断,不只是这一生,我们很容易看出来这件事。这叫做「根」。

  

  「种善根品」,我们能够学习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由这个智慧栽培出世间的善根,我们将来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这样的功能,这叫做「种善根」。这个「品」,品者类也。是凡属于种善根这一类的,就是这一段文,这一品的文,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话,属于这一类的义,属于种善根的义。就是这一品里面都是讲种善根的义的,所以叫做「种善根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当得萨婆若不?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一切种智尚难得,何况不供养诸佛、不种善根、不得真知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何以故难得一切种智?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力,不从诸佛闻方便力,所种善根不具足,不常随善知识教。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当得萨婆若不?」这是这一品的第一段;这一品里面的大意就是说的种善根这件事。但是大意的这句话呢,「明方便善成」,他的大意是说这样的意思:「明方便善成」,「方便」是什么呢?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这一品里所说的大意,是说佛教徒若能这样学习,你的般若波罗蜜成就了,这就叫做「方便善成」。这个「方便」就指般若波罗蜜说的,这一品的大意是这样。分二科,就是分二段,第一段「论上具足善根义」;这一品是第七十三品,前面就是七十二品,七十二品里面说到善根的事情,那件事还没说完,这里继续地来说明这件事,所以叫做论上品所说的具足善根的道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一大段是舍利弗尊者和佛来问答,第一大段是舍利弗尊者,第二大段是须菩提尊者和佛来问答、讨论般若波罗蜜的义。现在是属于第二大段;「须菩提白佛言」,他对佛说:「世尊!菩萨摩诃萨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当得萨婆若不?」提出这一个问题。先称呼佛是「世尊」,就是世间一切有智慧…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 (2002年于台中法印学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