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人都知道恭敬佛,所以称为「世尊」。「菩萨摩诃萨」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这个人他一定是发愿,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现在还没成佛,但是他发愿他要成佛。成佛的时候「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这是三种善法;「供养诸佛」是一种善法,「具足善根」是一种善法,「得真知识」这是一种善法,这是三种因。由这三种因「当得萨婆若」,「萨婆若」翻到中国话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得无上菩提,就是成佛的意思。现在把这件事反过来说;「若不供养诸佛」,说这位大菩萨他「不供养诸佛」、也「不具足善根」、也「不得真知识」,他能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这话是这么意思。
这件事,我们通常说:我们要供养诸佛、我们具足善根、得真知识,才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嘛,现在反过来说;这个须菩提尊者怎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呢?这个分两个意思解释这段文。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部经,最擅长于说一切法空的,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在空无所有上看:供养诸佛、不供养诸佛,具足善根、不具足善根,得真知识、不得真知识,是无差别的。所以你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毕竟空上看是无差别的,那我们就不要供养诸佛、也不具足善根、也不得真知识,我们也可以成佛吗?所以提出这么个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
但是在《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解释这一段文呢,可是特别地有一个意思,特别地说出一件意思。说是有一个比丘去乞食;佛在世的时候、佛灭度后的佛教国家,当然中国不在内。中国,这个比丘去乞食的这件事,好像一直行不通这件事。那么比丘家家地乞食,没有乞到食,没有人给他饮食,他就是空钵就走回来了。走回来了,看见一只狗卧在那里,这个比丘就说:我家家乞食都得不到饮食,你卧在这里能得到饮食吗?龙树菩萨说出这么个故事来,说出这么件事来。那这件事也影射这一段文的意思。说我们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有可能还不能得圣道;你「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你坐在那里闭上眼睛,你能得无上菩提、能得圣道吗?我认为有这样的味道;龙树菩萨这段话里头有这个味道。但是我这么说,我说的不是太明白,我不知道你们各位明不明白我的意思?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当得萨婆若不?」能不能得萨婆若呢?能不能成佛呢?但是在这里说「当得萨婆若」这句话里头,这里面还有一个意思,里面有一点差别义。
我们从经论上说的道次第上来看,这个地方有一点事情的,有什么事情呢?我们先说声闻乘的道次第,就是小乘佛教的道次第。小乘佛教的道次第,他们开始用功修学圣道的时候,就是所谓主要是修止观这件事,他们在奢摩他的用功里面再加上一个毗钵舍那的观,这个观、观什么呢?就是修这个我空观,观这个我不可得、没有我可得,就是在色受想行识这里、在眼耳鼻舌身意这里面没有我,要这样子思惟观察。思惟观察也有两个差别:一个是散乱心的思惟观察,一个是在禅定里面思惟观察,这两个还是不一样的。
我再多说几句。我们汉文佛教,今天的情形……其实也很久以来也就有这个情形,不修止观的、不修止观,我们就念阿弥陀佛就好了,就是这样子。现在忽然间说到修止观呢,也就是好像有一点不正常。但是我们若是读经论呢,这是正常的,不修止观反倒是不正常,应该是这么说。
其中有什么事情呢?就是在印度的哲学界,应该说是哲学界,就是有大智慧的人,应该这么说。当然这个话说起来也是有一点奇怪。就是印度的哲学界,他们有不平常的思想,就是在我们这个老病死的身体,这个身体一定是要败坏的,当然我们不学习佛法的人根本也不想这个问题;就是不愿意想这个问题,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是不愿意想。但是印度人有那么一部分人,是很注意地观察这个问题,观察什么问题呢?就是这个身体一定要老病死、结束了,但是我没有死,还有一个我还在、常存不灭的,还有一个我常存不灭,印度人有这个思想;有一部分的印度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中国人想过这件事吗?我看孔夫子也没有明白地说这件事,孔夫子没有讲这件事;子路问死,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答复了也等于没答复,就是还是不太明白怎么回事。但是印度人明白地说出这件事,这个身体是要死的,但是我还常存不灭的。这个身体不是我,另外有个我,我是常存不灭的。我们中国人对这个问题有注意吗?你可能也没有特别注意这个事情。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候,我们彼此间的思想上的沟通的时候、说话的时候,「我」,常会用这个字的。「我」吃饭没有?「我」这件事做没做?也常会用这个字。但是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想:究竟什么是「我」?我们多数没有想这个问题。
但是佛法里面呢……,我说我个人的事情。我出家了以后,我在佛学院里面学习佛法,学习佛法的时候,经论上就会讲这个「我」;一个我烦恼、一个爱烦恼,爱烦恼、见烦恼。见烦恼就是「我」烦恼,「我」是个烦恼。我说:我也没有感觉有我、没有我这个问题嘛!究竟什么是「我」呢?不明白,很久不明白这件事。到后来呢,多少有那么一点开一点窍,我们的「我」是很大的,我们的「我」遍一切时、一切处一直都是「我」,一直是有「我」的;一直是有我、执着我是执着得很厉害的呀!我们平常的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是你年纪愈大了,你事业愈有成就的时候,你这个「我」愈大,「我」是愈大的、愈来是愈大。虽然并没有对这个「我」究竟是怎么回事,没有深入地观察,但是「我」的执着是很厉害的、很厉害的。
所以佛的大智慧看「我」的这个烦恼是很厉害、很厉害的,一定要消灭这个烦恼。所以小乘佛法也是释迦佛说的、大乘佛法也是佛说的;佛不管你是小乘佛教徒、你是大乘佛法的学者,你要修学圣道的时候,先要断「我」的烦恼,断这个「我」的烦恼、所以修无我观,观察「我」是没有的,这个身体里面没有「我」。当然,印度人是说:这个身体死了,我还继续存在;存在的时候,我可能是到天上去了,我可能再来到人间,也可能跑到三恶道去,这样子的。但是现在佛说:没有我,就会又更有很多问题,会引发出来更多的问题,还有这样子。那么佛法里面说:那就是业力。我们在生的时候我执着有我,有很多的烦恼、有很多的行动,造成了很多的业力;由这个业力带你到天上去,或者是再来人间,或者到三恶道去受果报,这个业力结束了,这果报也就结束了,那么又可能到别的地方去,就这么流转,相续不断地流转,是这样。不是我,而是业力,业力使令我们这样子,那么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我是说,解释这个「当得萨婆若不?」我现在这话就从这句话来的。这句话就是,是凡不管你是小乘佛教的学者,是大乘佛教的学者,你在修学圣道的时候,一定要作如是观:「我不可得」,修这个我空观,要观察我不可得,要作如是观的。当然,大乘佛教又加上一个法空观。譬如说:色受想行识……。我们用佛法的话说,印度的外道执着有我;那样说呢,就是色、受、想、行、识、我,就是六个,六个法;或者眼耳鼻舌身意是六个,再加个我,就是七个。现在佛法说,观察「我」没有,只有色受想行识、只有眼耳鼻舌身意,另外「我」没有,这样子。但是,还是有色受想行识,有眼耳鼻舌身意。那么佛又告诉我们,色受想行识也是空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空的;就是我也是空的,法也是空的,修这两种观。小乘佛法只修我空观,不修法空观;那么我没有了,还有色受想行识,还有眼耳鼻舌身意,小乘佛法的修行是这样子。当然,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和我们不信佛法的人的说法不一样,那个想法还是不一样的。他观察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是苦、是空、是无常的,还这样子观的;那么加上个我空观,就是四念处了。大乘佛法呢,加上一个法空观;就是我空观、法空观。
这样用功的时候,成功了的时候,就是见到第一义谛了,见到第一义空,见到这里。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人是圣人,不是凡夫了。我们爱着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爱着色声香味触法,在这里流转生死;这个得圣道的人,他没有这个爱,也没有这个见了,这个时候他是: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时候心是清净的,心是寂静的,心里面不动乱了。这个时候这个道次第到此是一个段落,到这儿是一个段落。
这个段落,这时候得到的这个智慧,这我空的智慧、法空的智慧,是不是「萨婆若」?不是,还不是「萨婆若」。「萨婆若」就是到了这个程度以后,天台宗的话叫做「从空出假」。观察一切,我也是空、法也是空,那么证悟了空的道理之后,从空又出来,还是有眼耳鼻舌身意、还是有色受想行识的、也有一切众生、也有菩萨、也有佛、也有阿罗汉,都是有;从这个空无所有,出来还是有,但是这时候的有是如幻有,不是像我们执着的真实有,和那个不同。在这里继续地要亲近十方诸佛,这时候,这个人不是凡夫、是圣人,他可以在这个世界见佛闻法,也可以到他方世界去见佛闻法,还继续要学习的,要学习佛法的。那么他有大悲心,也从佛的世界又回到众生的世界广度众生,这叫做「从空出假」。
这个时候就是……刚才说「大、多、胜」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他这个时候有无我的智慧,有法空的智慧,用这样的智慧加上大悲心、行六波罗蜜广度众生,所以这时候有清净无漏的功德。这样子要三大阿僧祇劫,或者说无量阿僧祇劫广度众生,而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个时候的智慧叫做「萨婆若」,就是一切种智,就成佛了。这时候的一切种智就是两种智慧:一个是诸法我空、法空的智慧,另外还有一个是世俗谛的智慧,加起来是名为「萨婆若」,是名为「一切种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 (2002年于台中法印学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