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10

  「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毗梨耶波羅蜜,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入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雖出入諸禅而不受果報。何以故?是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知諸禅定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淨佛國土,成就衆生。精進,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行毗梨耶波羅蜜」,前邊的檀那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都已經講過了,這裏講這個是毗梨耶波羅蜜。

  

  「毗梨耶」就是精進的意思,做事情有始有終的,把它圓滿地做成功,就可以名之爲精進了。但是這裏是特別地提出來學習禅定,需要精進波羅蜜的。

  

  我們是學習念佛法門,我們若是有意願,成就一心不亂的念阿彌陀佛呢,也是需要精進波羅蜜。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一心不亂地念佛,也有一點禅定的意思,當然古德的解釋,那就是禅定。但是我個人的見解,沒有那麼深,沒有那麼高深,這個一心不亂的念佛,我看頂多就是欲界定和未到地定之間,沒有到初禅。

  

  所以這一段文,後邊又說到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這一句話可以理解這個一心不亂是比較淺了一點,不是很深的禅定的境界;雖然不是高深的禅定,可也不是容易成就的,也需要有精進才可以。現在這裏說的精進是指禅波羅蜜說,所以下面說是「行毗梨耶波羅蜜,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這需要精進才能夠成就的。

  

  前邊說忍辱波羅蜜,是成就了見谛道、思惟道,這個地方是得聖道了。得聖道,也需要有禅的功夫才可以,但是最低限度可以得未到地定,就可以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倒不是決定需要得到色界四禅,那麼是可以在未到地定裏面可以得聖道的。

  

  但是到了精進波羅蜜這個地方呢,可就提出來禅波羅蜜了。這個禅波羅蜜這件事,如果菩薩得無生法忍之後,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沒得禅波羅蜜,是在未到地定裏邊成就,就得無生法忍了,當然他不會在這裏停下來,要繼續地向前進步,那就要得色界四禅了。

  

  爲什麼要得禅定呢?得禅定有幾種原因:一個原因就是需要得神通,發了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有大悲心要廣度衆生這件事,沒有神通很難廣度衆生,衆生若看見你有神通,他容易相信佛法,從這一方面,它能夠引導我們相信佛教,有這種功能,所以菩薩應該有神通。而神通一定是由禅定中來,沒有禅定是不可能有神通的;這個無色界的四空定是不能發出來神通的,要色界四禅才可以發出神通。若是已經成就了色界四禅,又成就無色界的四空定,那就又不同了,那當然可以發出神通,這是一個發神通的,爲了度化衆生,需要發出來神通。

  

  其次呢,斷煩惱這件事,在未到地定裏邊修止觀,就可以斷煩惱;但是若在禅定裏邊修四念處斷煩惱,那就能夠更高深的境界,能引入更高深的境界,所以也應該修學禅定。這是爲了進一步地斷煩惱,也應該要修學禅定。

  

  菩薩他得無生法忍以後,有多少神通以後,他還有一件事,他要去親近十方無量諸佛去,他要做這件事,要更廣博地學習佛法,要到十方世界去親近諸佛。這件事呢,也就需要廣大的神通,才能到十方世界去,所以也需要學習禅定。爲了度衆生、爲了親近十方諸佛,爲了斷煩惱、見真理,都是需要甚深的禅定。所以菩薩一定要做這件事。

  

  在我們一般人,沒得聖道的人來說呢,我們也不是那個外道,在印度佛在世的時候印度的宗教界,除了佛教之外,還有其他的宗教,其他的宗教,也有些人得禅定、有神通的;那麼在今天的我們漢文佛教裏邊,誰有神通?誰有禅定?這都是不知道的事情,不知道這件事。可以肯定說的,就是多數人都沒有禅定。

  

  那麼沒有禅定的人,有一個什麼事情呢?就是有欲,若有禅定就沒有欲,若有欲就沒有禅定,禅定和欲是不能共存的。我們有欲的人,沒有禅定的人,很多的苦惱,很多的事情放不下,多諸煩惱,多諸苦惱,對于學習佛法有障礙;若是放下了欲,能夠深修禅定有成就的話,學習佛法也比較容易,也是比較容易的。當然這件事,在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我看不但是漢文佛教,就是連藏文佛教、巴利文佛教都可以算在內,得禅定的人都不多,都是不多的。所以今天的佛教!還是佛說的對,就是末法時代,佛教不是那麼興盛了。

  

  但是我們從經論上的學習,應該知道這件事。如果我們不學習經論,那當然是不知道。這個經論上告訴我們,菩薩行菩薩道,他要種種的條件具足了,才能夠弘揚佛法、廣度衆生;如果沒有禅定、沒有神通的話,就是普普通通的這個境界,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所以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說,這個禅定是上人法。上人這句話是什麼?就是超過人的境界了,人所不能及的。

  

  但是學習禅定這件事呢,因爲佛法也衰微了,也多數不提倡這件事;但是我們去觀察這件事,也還是有人有這種善根,有這個禅定的善根。他如果是能夠學習了坐禅的方法,他又肯努力,有適當的環境,那當然還是有可能會得到禅定的;但是沒有人弘揚這件事,就是沒有因緣了,那就是不能,也就是沒有這件事。

  

  近多少年來,我們漢文佛教徒,也有請南傳佛教的法師來主持禅,主持禅十天、或者是叁十天、或者是六十天、幾個月,也有這種做法,這個是對的,要使令我們常常的靜坐,就是有可能會從這個欲跳出來,就是不被這個欲所困擾。那就有可能會得禅定。得了禅定以後,他這個理解力非常的高,有了禅定,他學習佛法這個理解力高,和這個沒有禅定的不一樣。得了禅定以後,記憶力也特別好,不像沒有禅定的人,也有人沒有禅定記憶力也是好,但是有了禅定,決定是記憶力是特別強的,容易有陀羅尼,所以有了禅定以後,沒有欲的系縛,記憶力特別強、理解力特別強,學習佛法的時候容易有成就,容易得聖道。

  

  所以在這些大乘經典上,就是特別地提到這個禅,六波羅蜜裏邊有個禅波羅蜜。禅波羅蜜是什麼呢?就指世間的禅,這個色界的四禅,這就是禅波羅蜜。因爲你若有了這樣的功德的時候,你就能夠修學更殊勝的法門,就能達到彼岸了,也容易得聖道。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事情。

  

  佛在世的時候,在阿羅漢裏邊,也多數是都有神通的,就是因爲有禅波羅蜜;有一部分的阿羅漢沒有神通,沒有神通就表示他沒有禅,沒有色界四禅,在未到地定裏面得阿羅漢,有這個事情。可是得了阿羅漢,如果他願意修禅定,也很容易就成就了。

  

  所以佛在世的時候,佛是有廣大的神通道力,我們不說;佛的弟子裏邊也是,很多的有神通道力的事情。這個外道裏邊也有有神通的人,那麼佛弟子,阿羅漢裏邊,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也都有神通,所以能降伏外道,使令外道也皈依了佛教的,有這些事情;但是在今天的佛教,我們看不見這些事情了。

  

  「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毗梨耶波羅蜜」,我們昨天就講到這裏。「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中間還有個二禅、叁禅,這裏面就略去了,因爲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在這一品的前邊有提到這件事。這個「入初禅」,就是他應該是得了未到地定,未到地定的時候,他繼續地修禅、靜坐,那麼就可以得初禅了。我們初開始靜坐,就是去學習這個欲界定,欲界定成就了,進一步地修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成就了,進一步地修初禅,這個次第是這樣子。當然這件事和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是不同,就是這個禅定非要放下不可,非要把世間上事情放下,你不能說是到Office做事情去,做事情,那當然我一天坐一個鍾頭,那也不妨礙到Office做事;如果你想要有成就,就不能到Office去,一天坐一個鍾頭,你不能得禅定的;坐二個鍾頭都不行、坐叁個鍾頭、四鍾頭也不可以,我看最少先開始坐八個鍾頭,然後坐十個鍾頭,然後坐十四個鍾頭,除了睡覺,都是在靜坐,這有可能會得禅定的。

  

  這個「入初禅」,行毗梨耶波羅蜜要減少睡眠,你不能一天睡十二個鍾頭覺,這是不可以,我看睡八個鍾頭都不可以,最多睡六個鍾頭,可能再減少一點,一天就是睡四個鍾頭。但是若是得到未到地定以後,若得了初禅,我看一天頂多睡二個鍾頭,我看最多睡二個鍾頭,他就夠了;等到完全得到四禅以後,也可以完全不睡覺也是可以,他就是入定就行了。

  

  這個初禅裏邊有五法,就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有這五種法。這個「尋伺」,玄奘法師,唐叁藏玄奘法師他翻一個尋伺;鸠摩羅什法師翻個覺觀,覺悟的覺、觀察的觀。尋伺和覺觀的這個字是不同,意義應該是一樣的。什麼叫做尋呢?現在我們學習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是覺觀。這個覺和觀,覺悟的覺、觀察的觀,這個覺這個字呢,就是對一種事情的概略的認識、觀察,不是那麼深入微細的觀察,所以叫做覺。這個觀就是微細了,更詳細、更深刻地觀察這件事,那就叫做觀。

  

  但是觀什麼呢?覺、觀,他覺什麼?觀什麼呢?我們從《瑜伽師地論》上的解釋,實在就是修不淨觀。我們初開始靜坐的時候,是得到了欲界定,得到了欲界定的人,他心裏面也能明靜而住,但是還是有欲的,這個欲的煩惱還是有。由欲界定進一步到未到地定的時候,當然是更進一步,這個內心的定力是更深了一點,更深了一點,他當然是能明靜而住,但是也是有欲,這個欲的煩惱還是有。他靜坐的時候也能聽見聲音,外面的聲音也能聽見,但是心裏面寂靜住。

  

  因爲有欲的問題,有欲,有貪欲心,這個欲,當然就指男女的欲。他有這個欲心、他也有瞋心、這個高慢心、疑惑心也都有,但是比我們沒有欲界定的人輕一點,他也是有就是了;現在他要解決這個問題,要把內心的這個欲心要解決它,那怎麼辦呢?就是修不淨觀,觀察人這個身體是臭穢的;這樣觀,慢慢地、慢慢地就把這個欲心破除去了,破除去了就得初禅了,是這樣意…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1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