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10▪P2

  ..續本文上一頁思。

  

  這個覺觀,它的內容就是修不淨觀。這個覺,就是概略地去觀察這個不淨;觀呢,就是微細地、更深刻地觀察這個不淨。當然他這個觀,初開始在未到地定裏邊,他不是出定,而是在定裏邊去觀察,這個出定也可以觀察、入定也可以觀察,但是不一樣;這個出定的觀察因爲你不在定裏邊,你心裏面散亂,心裏面浮動、動亂,你雖然作如是觀,也可以調伏煩惱,但是不能斷煩惱,你不能夠把它消滅了。所以要入在未到地定裏邊,用這個覺觀的次第深入地觀察不淨,就能斷除這個欲,就使令這個欲不動了,就是看見可意的境界、可愛的境界,心裏面欲不動,能達到這個程度。

  

  那麼現在當然是說世間禅。這個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有出世間的四禅、有世間的四禅,現在就是說世間的禅。這時候由覺觀的方法破除內心的欲,破除了內心的欲的時候,有什麼好的現象呢?就是心裏面有喜、有樂,有歡喜心;就是我原來有欲的時候,我感覺不清淨,這個心不清淨,所以就可能沒有欲的事,但是有欲的心;現在把這個欲也調伏了,沒有欲心了,心裏面歡喜,這當然是第六識,第六識歡喜。

  

  這個樂呢,就是身體感覺到有輕安樂,欲界定就有輕安樂了,現在這個時候,這個樂是更殊勝。譬如說我們身體生瘡了,這個瘡痛,你感覺痛,有這個感覺,現在得到初禅的時候,感覺身體有快樂,有這種感覺。

  

  我小時候看見人家抽大煙,我也聞到這香的味道,但是我沒有抽過這個大煙,抽了煙的時候有什麼感覺?我沒抽過,我不知道。

  

  現在說得了初禅的時候,這個身體裏面有快樂,所以有喜、有樂。就是用這個覺觀的方法來對治內心的欲,成功了的時候,就得到喜、得到樂。這樣這個喜、樂是所得的利益,覺觀是個方法,這四個法。

  

  最後一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就是定,這個初禅本身就是心裏面明靜而住、不動亂,可是在成功了的時候,你內心裏面修不淨觀的時候,前五識不動,你有什麼聲音,他聽不見,但是他並不是聾,不是耳朵有問題,是這個定的力量使令耳識不動;這個眼睛閉上,眼識也不動,就是前五識都不動了,只是第六意識在那裏就是有喜、有樂。

  

  本來是樂這個字,是指前五識說的,但是現在說前五識不動了,這個樂再說前五識就有點不合道理了,所以在《顯揚聖教論》上就把這個樂解釋了是第八識──阿賴耶識,阿頼耶識的樂,那麼這樣說起來,就是覺、觀、喜、樂、心一境性,具足這五種功德,這就叫做初禅。這是「入初禅」,你成功了,就是入初禅。

  

  當然這件事,初開始成就有可能不是那麼自在,你要數數地入定;數數地入定,安住在禅定裏面,從禅定裏面再出來,常常這樣訓練自已,久了的時候,就自在了。這麼就是具足了初禅的功德。具足了初禅的功德,而這個人還是欲界的人,就是地球上這個人;因爲這個身體是由欲而有,他若出了定的時候,他就是和一般人一樣,也是這樣子,也要吃飯、也要睡覺,也要說話,有這些事情;但是和有欲的人是不同了,他這個動亂的情形沒有了,這個欲不能動亂他,他心裏面比較寂靜。

  

  那麼得了初禅的時候,如果他願意修神通的話,他就可以修神通了,可以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都可以,都可以成就了。沒有禅定的人是沒有神通的;說是有神通,有神通是報得的,小意思,小小的境界,不是真實因禅定而成就的神通。若是有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境界,而修神通成功了,這個神通是很廣大的,可是不同,是不一樣的。

  

  那麼得到了初禅以後,這種人就沒有欲了,他沒有欲的這些問題,那麼這個人就比較清淨自在,若修神通也就可以有神通了,這是入初禅。入初禅這件事,當然修禅定的人,他一定是學過,一定有個老師,告訴他怎麼修初禅,然後再修二禅、叁禅、四禅的,那麼他就會再修……修成就了初禅的時候,要數數地入定,也要訓練一個時期,使令很自在,要入定就能入定、要出定就能出定、要住定就能住定;如果你不訓練的時候,這時候你是得初禅了,但是不訓練的關系,有可能想要入定不能入,有可能想要出定又不能出,也可能有這些問題,所以需要時時地訓練自已。

  

  所以我們出家人呢,自己不能去生産,就是托缽乞食,是有原因的,因爲沒有時間,他若去生産的話,去做生意,就沒有時間去修禅定的,沒有時間,他就是得要靠別人,依靠別人的支持,自己爭取時間去常常入定。

  

  那麼他若修二禅的時候,他就得要把這個初禅裏面覺觀這兩種方法,要棄舍它,棄舍它,觀察這個覺觀的過失。因爲你修這個不淨觀,他心裏面還是動亂的,他現在要觀察它動亂的過失,要棄舍它。這件事是這樣子,譬如說我們現在沒得禅定的人,我們心裏面就是妄想紛飛,這個想、那個想,你叫它不要想可不可以?不行!這個心它就是要想,就是久遠以來養成了這個習慣,說不要想,這是很難的;現在他在禅定裏面修這個覺觀的方法,修這個不淨觀,他也是養成了這個力量!現在你說是要把它取消了它,也不是那麼容易。但是他若想得二禅,一定要把這兩個方法去掉,去掉呢,就是在初禅裏面,入在初禅裏面觀察覺觀的過失,觀察它的過失,然後心裏入于無分別住,就是常常這樣訓練,久了,這個覺觀就被消除了,心裏面無覺、無觀,這叫做內等淨,就是心裏面沒有覺觀的染汙了。

  

  這個覺觀是不淨觀,不淨觀以不淨爲所緣境,所緣境是汙穢的境界,能觀察汙穢的這個智慧,叫做覺觀;現在想要進一步達到二禅的時候,觀察這個覺觀也是不淨,這樣子把它棄舍了,心就清淨了,所以叫做內等淨。這個等,就是無分別,心裏面清淨,沒有覺觀的分別,心裏面清淨了。

  

  這裏邊也有一個信的意思,相信,就是最初我是欲界的人,我是有欲的人,我是有欲的分別的人,由散亂而成就不散亂,由散亂而禅定,能做這件事;現在由初禅能進一步到第二禅,定之後,又能進一步到深入的禅定,他就有這樣的信心,所以就叫做淨,叫內等淨,內等淨,這是一個;就是去掉了覺觀,另外得到喜、樂,心一境性,這是四個功德,但是這個時候他的定力是要比初禅深刻了,更深奧了一些。這是二禅。

  

  由二禅又進一步再修叁禅,叁禅的意思呢,就是舍、正念、正知、樂、心一境性,是五個。二禅是四個、初禅是五個。第一個是舍,就是把二禅裏邊的這個喜,棄舍它,這個喜,我有成就了,心裏面歡喜,這個喜也是令心踴躍,也是有點動亂的這種成份,要把這個喜也棄舍了它,棄舍了這個喜,只是樂,棄舍這個喜,怎麼樣棄舍呢?就是要舍、正念、正知,用這叁個方法。

  

  這個正念,就是念這個喜的過失,要把它棄舍它,久了呢,這個喜就不來了,心裏面雖然成就了初禅、二禅,到叁禅,心裏面不生歡喜,那麼這叫做舍、正念、正知。但是初開始修行的時候,有的時候喜又來了,就要正知,要知道這個喜來了是不對的,還是要把它棄舍了。成功了的時候,就是舍、正念、正知、樂,這個樂還保留。心裏面有殊勝的樂,心一境性就是定。

  

  在《大智度論》裏面、《瑜伽師地論》也都提到這件事,叁界裏邊,欲界、色界、無色界裏邊,這個樂最殊勝的,就是色界的叁禅,這個樂是最殊勝了,沒有比它更強大的樂,它是最樂的。這個樂,若是佛教徒希望得聖道的人,能把它棄舍了;說是若不是佛教徒想要棄舍這個樂很難,不是說不能,但是難,不容易棄舍。

  

  他若是這樣修行,由二禅進步到叁禅,舍、正念、正知、樂、心一境性,具足這五個功德,也一樣,也是要常常地入、住、出,入于叁禅、安住叁禅裏面、再從叁禅裏面出來,入、住、出,常常這樣訓練,時間久了,才能夠得自在,得自在久了呢,佛教徒因爲還希望得四禅,得無色界的四空定,所以還要把這個樂棄舍它,棄舍它的方法,就是一個舍、一個念,不苦不樂、心一境性,這是四禅這樣子,四禅把這個……也就是在叁禅裏邊把這個樂棄舍了它,老是念這個不苦不樂,成功了的時候,這時候心裏面也不苦也不樂,內心裏面就是心一境性。

  

  這時候不苦不樂是什麼境界呢?是個舍受。我們欲界的人,我們有的時候也有這個舍受,就是這時候也不感覺到苦、也不感覺到樂,不苦不樂的境界叫做舍,這是一種感覺。現在這個四禅的人,成就四禅的人,他內心裏面也是不苦不樂。當然他是在禅定裏面的境界,和我們沒有禅定的人是不一樣。本來這個感覺一共有五種,苦、樂、憂、喜、舍,一共是五種。現在到第四禅的時候只有這個舍受,不苦不樂,其他四種都沒有了,苦、樂、憂、喜都沒有了,只剩了舍受,只有舍受。這個時候也是要常常入定,住、出,要常常這樣訓練,訓練久了,就成功了。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10》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