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思。
这个觉观,它的内容就是修不净观。这个觉,就是概略地去观察这个不净;观呢,就是微细地、更深刻地观察这个不净。当然他这个观,初开始在未到地定里边,他不是出定,而是在定里边去观察,这个出定也可以观察、入定也可以观察,但是不一样;这个出定的观察因为你不在定里边,你心里面散乱,心里面浮动、动乱,你虽然作如是观,也可以调伏烦恼,但是不能断烦恼,你不能够把它消灭了。所以要入在未到地定里边,用这个觉观的次第深入地观察不净,就能断除这个欲,就使令这个欲不动了,就是看见可意的境界、可爱的境界,心里面欲不动,能达到这个程度。
那么现在当然是说世间禅。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有出世间的四禅、有世间的四禅,现在就是说世间的禅。这时候由觉观的方法破除内心的欲,破除了内心的欲的时候,有什么好的现象呢?就是心里面有喜、有乐,有欢喜心;就是我原来有欲的时候,我感觉不清净,这个心不清净,所以就可能没有欲的事,但是有欲的心;现在把这个欲也调伏了,没有欲心了,心里面欢喜,这当然是第六识,第六识欢喜。
这个乐呢,就是身体感觉到有轻安乐,欲界定就有轻安乐了,现在这个时候,这个乐是更殊胜。譬如说我们身体生疮了,这个疮痛,你感觉痛,有这个感觉,现在得到初禅的时候,感觉身体有快乐,有这种感觉。
我小时候看见人家抽大烟,我也闻到这香的味道,但是我没有抽过这个大烟,抽了烟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我没抽过,我不知道。
现在说得了初禅的时候,这个身体里面有快乐,所以有喜、有乐。就是用这个觉观的方法来对治内心的欲,成功了的时候,就得到喜、得到乐。这样这个喜、乐是所得的利益,觉观是个方法,这四个法。
最后一个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就是定,这个初禅本身就是心里面明静而住、不动乱,可是在成功了的时候,你内心里面修不净观的时候,前五识不动,你有什么声音,他听不见,但是他并不是聋,不是耳朵有问题,是这个定的力量使令耳识不动;这个眼睛闭上,眼识也不动,就是前五识都不动了,只是第六意识在那里就是有喜、有乐。
本来是乐这个字,是指前五识说的,但是现在说前五识不动了,这个乐再说前五识就有点不合道理了,所以在《显扬圣教论》上就把这个乐解释了是第八识──阿赖耶识,阿頼耶识的乐,那么这样说起来,就是觉、观、喜、乐、心一境性,具足这五种功德,这就叫做初禅。这是「入初禅」,你成功了,就是入初禅。
当然这件事,初开始成就有可能不是那么自在,你要数数地入定;数数地入定,安住在禅定里面,从禅定里面再出来,常常这样训练自已,久了的时候,就自在了。这么就是具足了初禅的功德。具足了初禅的功德,而这个人还是欲界的人,就是地球上这个人;因为这个身体是由欲而有,他若出了定的时候,他就是和一般人一样,也是这样子,也要吃饭、也要睡觉,也要说话,有这些事情;但是和有欲的人是不同了,他这个动乱的情形没有了,这个欲不能动乱他,他心里面比较寂静。
那么得了初禅的时候,如果他愿意修神通的话,他就可以修神通了,可以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都可以,都可以成就了。没有禅定的人是没有神通的;说是有神通,有神通是报得的,小意思,小小的境界,不是真实因禅定而成就的神通。若是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而修神通成功了,这个神通是很广大的,可是不同,是不一样的。
那么得到了初禅以后,这种人就没有欲了,他没有欲的这些问题,那么这个人就比较清净自在,若修神通也就可以有神通了,这是入初禅。入初禅这件事,当然修禅定的人,他一定是学过,一定有个老师,告诉他怎么修初禅,然后再修二禅、三禅、四禅的,那么他就会再修……修成就了初禅的时候,要数数地入定,也要训练一个时期,使令很自在,要入定就能入定、要出定就能出定、要住定就能住定;如果你不训练的时候,这时候你是得初禅了,但是不训练的关系,有可能想要入定不能入,有可能想要出定又不能出,也可能有这些问题,所以需要时时地训练自已。
所以我们出家人呢,自己不能去生产,就是托钵乞食,是有原因的,因为没有时间,他若去生产的话,去做生意,就没有时间去修禅定的,没有时间,他就是得要靠别人,依靠别人的支持,自己争取时间去常常入定。
那么他若修二禅的时候,他就得要把这个初禅里面觉观这两种方法,要弃舍它,弃舍它,观察这个觉观的过失。因为你修这个不净观,他心里面还是动乱的,他现在要观察它动乱的过失,要弃舍它。这件事是这样子,譬如说我们现在没得禅定的人,我们心里面就是妄想纷飞,这个想、那个想,你叫它不要想可不可以?不行!这个心它就是要想,就是久远以来养成了这个习惯,说不要想,这是很难的;现在他在禅定里面修这个觉观的方法,修这个不净观,他也是养成了这个力量!现在你说是要把它取消了它,也不是那么容易。但是他若想得二禅,一定要把这两个方法去掉,去掉呢,就是在初禅里面,入在初禅里面观察觉观的过失,观察它的过失,然后心里入于无分别住,就是常常这样训练,久了,这个觉观就被消除了,心里面无觉、无观,这叫做内等净,就是心里面没有觉观的染污了。
这个觉观是不净观,不净观以不净为所缘境,所缘境是污秽的境界,能观察污秽的这个智慧,叫做觉观;现在想要进一步达到二禅的时候,观察这个觉观也是不净,这样子把它弃舍了,心就清净了,所以叫做内等净。这个等,就是无分别,心里面清净,没有觉观的分别,心里面清净了。
这里边也有一个信的意思,相信,就是最初我是欲界的人,我是有欲的人,我是有欲的分别的人,由散乱而成就不散乱,由散乱而禅定,能做这件事;现在由初禅能进一步到第二禅,定之后,又能进一步到深入的禅定,他就有这样的信心,所以就叫做净,叫内等净,内等净,这是一个;就是去掉了觉观,另外得到喜、乐,心一境性,这是四个功德,但是这个时候他的定力是要比初禅深刻了,更深奥了一些。这是二禅。
由二禅又进一步再修三禅,三禅的意思呢,就是舍、正念、正知、乐、心一境性,是五个。二禅是四个、初禅是五个。第一个是舍,就是把二禅里边的这个喜,弃舍它,这个喜,我有成就了,心里面欢喜,这个喜也是令心踊跃,也是有点动乱的这种成份,要把这个喜也弃舍了它,弃舍了这个喜,只是乐,弃舍这个喜,怎么样弃舍呢?就是要舍、正念、正知,用这三个方法。
这个正念,就是念这个喜的过失,要把它弃舍它,久了呢,这个喜就不来了,心里面虽然成就了初禅、二禅,到三禅,心里面不生欢喜,那么这叫做舍、正念、正知。但是初开始修行的时候,有的时候喜又来了,就要正知,要知道这个喜来了是不对的,还是要把它弃舍了。成功了的时候,就是舍、正念、正知、乐,这个乐还保留。心里面有殊胜的乐,心一境性就是定。
在《大智度论》里面、《瑜伽师地论》也都提到这件事,三界里边,欲界、色界、无色界里边,这个乐最殊胜的,就是色界的三禅,这个乐是最殊胜了,没有比它更强大的乐,它是最乐的。这个乐,若是佛教徒希望得圣道的人,能把它弃舍了;说是若不是佛教徒想要弃舍这个乐很难,不是说不能,但是难,不容易弃舍。
他若是这样修行,由二禅进步到三禅,舍、正念、正知、乐、心一境性,具足这五个功德,也一样,也是要常常地入、住、出,入于三禅、安住三禅里面、再从三禅里面出来,入、住、出,常常这样训练,时间久了,才能够得自在,得自在久了呢,佛教徒因为还希望得四禅,得无色界的四空定,所以还要把这个乐弃舍它,弃舍它的方法,就是一个舍、一个念,不苦不乐、心一境性,这是四禅这样子,四禅把这个……也就是在三禅里边把这个乐弃舍了它,老是念这个不苦不乐,成功了的时候,这时候心里面也不苦也不乐,内心里面就是心一境性。
这时候不苦不乐是什么境界呢?是个舍受。我们欲界的人,我们有的时候也有这个舍受,就是这时候也不感觉到苦、也不感觉到乐,不苦不乐的境界叫做舍,这是一种感觉。现在这个四禅的人,成就四禅的人,他内心里面也是不苦不乐。当然他是在禅定里面的境界,和我们没有禅定的人是不一样。本来这个感觉一共有五种,苦、乐、忧、喜、舍,一共是五种。现在到第四禅的时候只有这个舍受,不苦不乐,其他四种都没有了,苦、乐、忧、喜都没有了,只剩了舍受,只有舍受。这个时候也是要常常入定,住、出,要常常这样训练,训练久了,就成功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0》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