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毗梨耶波罗蜜,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入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虽出入诸禅而不受果报。何以故?是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知诸禅定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精进,不受世间果报,但欲救度一切众生故,行毗梨耶波罗蜜」,前边的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都已经讲过了,这里讲这个是毗梨耶波罗蜜。
「毗梨耶」就是精进的意思,做事情有始有终的,把它圆满地做成功,就可以名之为精进了。但是这里是特别地提出来学习禅定,需要精进波罗蜜的。
我们是学习念佛法门,我们若是有意愿,成就一心不乱的念阿弥陀佛呢,也是需要精进波罗蜜。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心不乱地念佛,也有一点禅定的意思,当然古德的解释,那就是禅定。但是我个人的见解,没有那么深,没有那么高深,这个一心不乱的念佛,我看顶多就是欲界定和未到地定之间,没有到初禅。
所以这一段文,后边又说到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这一句话可以理解这个一心不乱是比较浅了一点,不是很深的禅定的境界;虽然不是高深的禅定,可也不是容易成就的,也需要有精进才可以。现在这里说的精进是指禅波罗蜜说,所以下面说是「行毗梨耶波罗蜜,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这需要精进才能够成就的。
前边说忍辱波罗蜜,是成就了见谛道、思惟道,这个地方是得圣道了。得圣道,也需要有禅的功夫才可以,但是最低限度可以得未到地定,就可以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倒不是决定需要得到色界四禅,那么是可以在未到地定里面可以得圣道的。
但是到了精进波罗蜜这个地方呢,可就提出来禅波罗蜜了。这个禅波罗蜜这件事,如果菩萨得无生法忍之后,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没得禅波罗蜜,是在未到地定里边成就,就得无生法忍了,当然他不会在这里停下来,要继续地向前进步,那就要得色界四禅了。
为什么要得禅定呢?得禅定有几种原因:一个原因就是需要得神通,发了无上菩提心的菩萨,有大悲心要广度众生这件事,没有神通很难广度众生,众生若看见你有神通,他容易相信佛法,从这一方面,它能够引导我们相信佛教,有这种功能,所以菩萨应该有神通。而神通一定是由禅定中来,没有禅定是不可能有神通的;这个无色界的四空定是不能发出来神通的,要色界四禅才可以发出神通。若是已经成就了色界四禅,又成就无色界的四空定,那就又不同了,那当然可以发出神通,这是一个发神通的,为了度化众生,需要发出来神通。
其次呢,断烦恼这件事,在未到地定里边修止观,就可以断烦恼;但是若在禅定里边修四念处断烦恼,那就能够更高深的境界,能引入更高深的境界,所以也应该修学禅定。这是为了进一步地断烦恼,也应该要修学禅定。
菩萨他得无生法忍以后,有多少神通以后,他还有一件事,他要去亲近十方无量诸佛去,他要做这件事,要更广博地学习佛法,要到十方世界去亲近诸佛。这件事呢,也就需要广大的神通,才能到十方世界去,所以也需要学习禅定。为了度众生、为了亲近十方诸佛,为了断烦恼、见真理,都是需要甚深的禅定。所以菩萨一定要做这件事。
在我们一般人,没得圣道的人来说呢,我们也不是那个外道,在印度佛在世的时候印度的宗教界,除了佛教之外,还有其他的宗教,其他的宗教,也有些人得禅定、有神通的;那么在今天的我们汉文佛教里边,谁有神通?谁有禅定?这都是不知道的事情,不知道这件事。可以肯定说的,就是多数人都没有禅定。
那么没有禅定的人,有一个什么事情呢?就是有欲,若有禅定就没有欲,若有欲就没有禅定,禅定和欲是不能共存的。我们有欲的人,没有禅定的人,很多的苦恼,很多的事情放不下,多诸烦恼,多诸苦恼,对于学习佛法有障碍;若是放下了欲,能够深修禅定有成就的话,学习佛法也比较容易,也是比较容易的。当然这件事,在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我看不但是汉文佛教,就是连藏文佛教、巴利文佛教都可以算在内,得禅定的人都不多,都是不多的。所以今天的佛教!还是佛说的对,就是末法时代,佛教不是那么兴盛了。
但是我们从经论上的学习,应该知道这件事。如果我们不学习经论,那当然是不知道。这个经论上告诉我们,菩萨行菩萨道,他要种种的条件具足了,才能够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如果没有禅定、没有神通的话,就是普普通通的这个境界,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所以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说,这个禅定是上人法。上人这句话是什么?就是超过人的境界了,人所不能及的。
但是学习禅定这件事呢,因为佛法也衰微了,也多数不提倡这件事;但是我们去观察这件事,也还是有人有这种善根,有这个禅定的善根。他如果是能够学习了坐禅的方法,他又肯努力,有适当的环境,那当然还是有可能会得到禅定的;但是没有人弘扬这件事,就是没有因缘了,那就是不能,也就是没有这件事。
近多少年来,我们汉文佛教徒,也有请南传佛教的法师来主持禅,主持禅十天、或者是三十天、或者是六十天、几个月,也有这种做法,这个是对的,要使令我们常常的静坐,就是有可能会从这个欲跳出来,就是不被这个欲所困扰。那就有可能会得禅定。得了禅定以后,他这个理解力非常的高,有了禅定,他学习佛法这个理解力高,和这个没有禅定的不一样。得了禅定以后,记忆力也特别好,不像没有禅定的人,也有人没有禅定记忆力也是好,但是有了禅定,决定是记忆力是特别强的,容易有陀罗尼,所以有了禅定以后,没有欲的系缚,记忆力特别强、理解力特别强,学习佛法的时候容易有成就,容易得圣道。
所以在这些大乘经典上,就是特别地提到这个禅,六波罗蜜里边有个禅波罗蜜。禅波罗蜜是什么呢?就指世间的禅,这个色界的四禅,这就是禅波罗蜜。因为你若有了这样的功德的时候,你就能够修学更殊胜的法门,就能达到彼岸了,也容易得圣道。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事情。
佛在世的时候,在阿罗汉里边,也多数是都有神通的,就是因为有禅波罗蜜;有一部分的阿罗汉没有神通,没有神通就表示他没有禅,没有色界四禅,在未到地定里面得阿罗汉,有这个事情。可是得了阿罗汉,如果他愿意修禅定,也很容易就成就了。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佛是有广大的神通道力,我们不说;佛的弟子里边也是,很多的有神通道力的事情。这个外道里边也有有神通的人,那么佛弟子,阿罗汉里边,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也都有神通,所以能降伏外道,使令外道也皈依了佛教的,有这些事情;但是在今天的佛教,我们看不见这些事情了。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毗梨耶波罗蜜」,我们昨天就讲到这里。「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中间还有个二禅、三禅,这里面就略去了,因为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在这一品的前边有提到这件事。这个「入初禅」,就是他应该是得了未到地定,未到地定的时候,他继续地修禅、静坐,那么就可以得初禅了。我们初开始静坐,就是去学习这个欲界定,欲界定成就了,进一步地修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成就了,进一步地修初禅,这个次第是这样子。当然这件事和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是不同,就是这个禅定非要放下不可,非要把世间上事情放下,你不能说是到Office做事情去,做事情,那当然我一天坐一个钟头,那也不妨碍到Office做事;如果你想要有成就,就不能到Office去,一天坐一个钟头,你不能得禅定的;坐二个钟头都不行、坐三个钟头、四钟头也不可以,我看最少先开始坐八个钟头,然后坐十个钟头,然后坐十四个钟头,除了睡觉,都是在静坐,这有可能会得禅定的。
这个「入初禅」,行毗梨耶波罗蜜要减少睡眠,你不能一天睡十二个钟头觉,这是不可以,我看睡八个钟头都不可以,最多睡六个钟头,可能再减少一点,一天就是睡四个钟头。但是若是得到未到地定以后,若得了初禅,我看一天顶多睡二个钟头,我看最多睡二个钟头,他就够了;等到完全得到四禅以后,也可以完全不睡觉也是可以,他就是入定就行了。
这个初禅里边有五法,就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有这五种法。这个「寻伺」,玄奘法师,唐三藏玄奘法师他翻一个寻伺;鸠摩罗什法师翻个觉观,觉悟的觉、观察的观。寻伺和觉观的这个字是不同,意义应该是一样的。什么叫做寻呢?现在我们学习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是觉观。这个觉和观,觉悟的觉、观察的观,这个觉这个字呢,就是对一种事情的概略的认识、观察,不是那么深入微细的观察,所以叫做觉。这个观就是微细了,更详细、更深刻地观察这件事,那就叫做观。
但是观什么呢?觉、观,他觉什么?观什么呢?我们从《瑜伽师地论》上的解释,实在就是修不净观。我们初开始静坐的时候,是得到了欲界定,得到了欲界定的人,他心里面也能明静而住,但是还是有欲的,这个欲的烦恼还是有。由欲界定进一步到未到地定的时候,当然是更进一步,这个内心的定力是更深了一点,更深了一点,他当然是能明静而住,但是也是有欲,这个欲的烦恼还是有。他静坐的时候也能听见声音,外面的声音也能听见,但是心里面寂静住。
因为有欲的问题,有欲,有贪欲心,这个欲,当然就指男女的欲。他有这个欲心、他也有瞋心、这个高慢心、疑惑心也都有,但是比我们没有欲界定的人轻一点,他也是有就是了;现在他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把内心的这个欲心要解决它,那怎么办呢?就是修不净观,观察人这个身体是臭秽的;这样观,慢慢地、慢慢地就把这个欲心破除去了,破除去了就得初禅了,是这样意…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