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9

  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在十二因緣,十二緣起裏邊,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若是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這個地方,這樣子去修止觀,這就是修無常觀!但是有滅則生滅是什麼境界?那就是苦集滅道那個滅谛的境界,就是滅谛的境界的。所以從無常爲門,也能見到第一義谛的,也是這樣子。

  

  也見到第一義谛,但是小乘人見到第一義谛,就是得初果,再用功修行就是二果、叁果、四果;那麼大菩薩他也修學這樣的法門,他雖然也經過這種境界,但是他不取須陀洹果、也不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不取著。這個取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小乘佛教學者沒有大悲心,也有點悲心,但是沒有大悲心,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得了聖道以後,就是由初果、二果、叁果,得到四果就是圓滿了,如果這個壽命沒有盡的話,他還繼續地在這裏生存,有因緣也可能弘揚佛法去度衆生的;但是到了壽命終了的時候,就入無余涅槃了,他不再來人間度化衆生了,不弘揚佛法了,世間的衆生在生死裏面受苦,他不管了。他入無余涅槃以後,他就永久的休息了,那麼這就是小乘佛教學者,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叁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的境界。但是菩薩不是,菩薩有大悲心,他雖然可以入涅槃的,但是感覺衆生在生死裏面受苦,他不忍得入無余涅槃,他還要再回到人間來度化衆生。所以他不取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是這樣意思,就是有大悲心的意思。

  

  如果是小乘佛教學者,他不入無余涅槃,他願意繼續地來到人間廣度衆生、弘揚佛法,那就是菩薩了,就不是小乘佛教學者了。

  

  須陀洹這句話按中國話來講,叫做預流,這個預是參預的預,原來是生死凡夫,現在他參預到聖人的境界了,聖人的一類了,所以叫做預流;這個預也是先的意思,先後的先,也是先的意思,就是一切聖人,以此,這位聖人是最先入聖流的,他是最在先,所以叫做預流。

  

  斯陀含果翻到中國話是一往來,就是他若繼續用功修行呢,他把欲界的煩惱斷除去六品煩惱,他還剩叁品煩惱,欲界的煩惱一共分九品,斷除去六品,還有叁品,一往來,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他就入涅槃了。

  

  阿那含翻到中國話是不來,就是他把欲界的煩惱完全息滅了,他就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了,他不再來欲界了。我們人,衆生在六道輪回,來來回回的這個,是業力推動你,你不去也得要去,你不來也要來。但是聖人斷了煩惱以後,這個煩惱不推動他了,不推動他,他是叁果聖人;當然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天上的人、色界天上的人,得了叁果的聖人,他可能來到人間來見佛聞法,當然這是他的意願,而不是業力推動他。

  

  阿羅漢果翻到中國話就是翻個無著、翻個無生、也翻個殺賊、也翻個應供。就是他這個壽命盡了的時候,就入無余涅槃了,就再也沒有生死這件事了,所以叫做無生、也叫做無著。

  

  「何以故!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雖行是助道法,而過聲聞、辟支佛地。須菩提!是名菩薩無生法忍」,菩薩這樣修行,也是見到諸法實相,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也見到諸法實相,爲什麼就不同于小乘佛教的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呢?「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這個菩薩,我們前面講過,他長時期地觀色受想行識不可得、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這個阿羅漢,小乘佛教學者,是以無常爲門,也是這樣觀一切法空的。

  

  但是菩薩這樣修行,「雖行是助道法」,雖然他也修行這個成就聖道的法門,這個助字,助者成也。他雖然修行成就聖道的法門,「而過聲聞、辟支佛地」,小乘佛教學者也修行成就聖道的法門,大乘佛教學者也修學這個聖道的法門。大乘佛教學者因爲有大悲心的關系,他是想要得無上菩提的,要成佛的,他修行的時間長,他的道力是超過了聲聞、辟支佛地,他的道力。大家同樣地修行呢,除了大悲心之外,初開始修行.大家都是一樣的,可以說是平等的,但是時間久了的時候,菩薩見諸法第一義谛,是超過聲聞、辟支佛地的,這個阿羅漢還有不染汙的無知的煩惱的存在,猶有所不知,小乘佛教學者雖然長時期地用功修行,猶有所不知,就得了阿羅漢道,還有的事情不明白,猶有所不知、猶有所不能、猶有所不淨,所以他不能和大菩薩相等。「而過聲聞、辟支佛地」,菩薩的境界超過了阿羅漢、超過了辟支佛,因爲他們修行的時間短。

  

  「須菩提!是名菩薩無生法忍」,爲什麼是這樣子呢?菩薩有大悲心的關系;菩薩有大悲心,他繼續地在十方世界親近諸佛,也到衆生的世界廣度衆生,所以他的智慧廣大,超過了聲聞、辟支佛地,超過他們,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的。

  

  在這個《海龍王經》上說到一件事,佛這個時候到海裏面爲龍王說法,這個海龍王看見佛帶領著這麼多的阿羅漢來,感覺舍利弗尊者沒有來,那麼就請問佛:爲什麼舍利弗尊者沒有來呢?那麼佛就派目犍連尊者去請舍利弗尊者來。

  

  那麼舍利弗尊者這時候在祇樹給孤獨園,在補這個衣服,衣服破了,要補一補。目犍連尊者到那去就把海龍王想要見舍利弗尊者,佛派目犍連尊者來請他這個意思,就向舍利弗尊者說明了。舍利弗尊者說:我在這補衣服,所以沒有去,等我補完衣服再去!那麼這時候目犍連尊者就用手指頭這麼一摸,這個衣服就好了,就不需要補了,那麼現在就可以去了。

  

  那麼舍利弗尊者感覺:喔!你用神通來做這件事,好!那麼用神通,這時候舍利弗尊者用這個針,還帶著線,插在地上,說:你把這個針拿起來!那麼目犍連尊者就去拿這個針,連這個大地都帶動起來了,這個針拿不起來;然後舍利弗尊者說:你先去,我隨後就來。那麼目犍連尊者就回到大海裏面去,等到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已經坐在那裏了。

  

  那麼這時候,目犍連尊者就感覺到有點疑問,目犍連尊者就對佛說:佛曾在大衆裏面贊歎我是神通第一,看今天的情形,我神通不是第一了。佛說:舍利弗尊者入的叁昧,你不知道名字。他入的什麼叁昧,你不知道,爲什麼這樣子呢?舍利弗尊者「深入法界」,法界就是諸法實相,他能深入諸法實相的關系。這時候看出來,同樣是阿羅漢,這個道力還是有深淺的不同。那麼同樣是菩薩,道力也有深淺的不同。所以佛入的叁昧呢,當然阿羅漢、大菩薩也不知道名字。而這件事,不是短時間可以成就的。

  

  經論上說:這個阿羅漢,小乘佛教學者,利根人要叁生才能成就;若是鈍根要六十劫,經過六十劫的修行,才可以得阿羅漢。這個辟支佛的利根人要四生,經過四生才能成就;鈍根的人要一百劫才可以。而大乘佛教學者的菩薩,要叁大阿僧祇劫才可以成佛的。所以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大器晚成」,這句話是對的,沒有人能夠占便宜的。

  

  我們佛教徒,當然也有的人,在大衆裏就是說出了這種話,你把你幾十年的用功的訣竅告訴我,我在叁年之內就能趕上你,在大衆裏說這個話,其實佛法裏面沒有人能占便宜的,沒有一個捷徑。說你走這條路很快就到了,沒有這回事情的,都是你要實際上用功,要叁大阿僧祇劫才可以圓滿無上菩提的。

  

  所以這件事呢,這上面說「而過聲聞、辟支佛地」,菩薩修行的時間久,所以他的道力是超過了阿羅漢、超過了辟支佛地,「而過聲聞、辟支佛地」。

  

  「須菩提!是名菩薩無生法忍」,前面說是「方便力成就故,超過聲聞、辟支佛地」,那是什麼境界?就是無生法忍,也名爲寂滅忍。這個無生法忍怎麼講呢?這個無生,就是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這就叫做無生。忍這個字怎麼講呢?安住不動,名之爲忍。這個菩薩乃至阿羅漢,他能安住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安住這裏,心裏不動;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這是我的,就是有這些種種分別,種種分別,就有各式各樣的煩惱了,心就會動。現在這些聖人安住在不生不滅的寂滅相上,心裏面不動。不管是高低、冷熱,是興、是衰,佛菩薩心裏不動,這叫做無生法忍。

  

  現在前面說這個「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羼提波羅蜜,應薩婆若念,方便力成就故」,就是菩薩得無生法忍的意思,得無生法忍了。

  

  我頭幾天也說過,就是我們佛教徒,譬如說念阿彌陀佛,求生阿彌陀佛國,你要有願,我願生阿彌陀佛國,你有這麼一個計劃,由這個計劃來滿我所願,要有這麼一個願,當然這個願,再加一個誓字,叫誓願,這個誓字是決定的意思。我有這個願,這個願是決定的、不變動的,我決定求生阿彌陀佛國,有這樣的願;現在這裏說是,是名菩薩無生法忍,也包括這個意思。你要有這樣的願,我出家了,修學聖道,我有得無生法忍的願,我決定要做。說是你請我做方丈,我不去做!我要得無生法忍以後,才做方丈,我中間不會你請我做方丈,我就不得無生法忍了,我來給你做方丈,不變動。一定是要有這種願,「是名菩薩無生法忍」。

  

  弘揚淨土法門的法師比較多,弘揚淨土法門的居士也是比較多,也常常提到淨土法門是信、願、行。其實信、願、行這叁個字通于一切佛法,通于一切法門的,那一個法門都有信、願、行的。沒有願就是不行,沒有信也不可以、沒有願也不可以、沒有行也不可以。但是我們今天的佛教徒,誰有這種願:我想要得無生法忍,誰有這種願?我看有這樣的願的佛教徒不多,頂多有的人發願求生阿彌陀佛國,這個可能。也有的人不願意求生阿彌陀佛國,那他幹什麼?他願意再來人間,還要在這個世界生活,當然這是大菩薩境界,那當然就是要不棄舍一切衆生,在這裏弘揚佛法、廣度衆生,那這境界是很高的。

  

  我想講一個故事聽聽,其實我剛才已經講故事了。我剛才說,我剛才曾經說,弘…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