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揚淨土法門的法師多,所以淨土法門的事情,多數佛教徒都可能會熟悉了一點;但是這般若法門不是那麼……,我看弘揚般若法門的人,不是那麼多!對這件事也不是那麼熟悉,那麼我講一個故事來調和一下!
在《雜寶藏經》上,這部經上說到一件事,有個國王叫做優陀羨王,國王,他有一個夫人,叫有相夫人。當然這個夫人和國王感情是很好的,那麼這夫人這一天,對于國王有一個要求,本來是當時的那個大環境有一個規矩,這個國王是不彈琴的,不可以在大衆裏彈琴,現在在私人的地方,可以不受這個限製。這個有相夫人要求國王彈琴,而她就跳舞,這樣子互相娛樂。
跳舞的時候,有相夫人她這個手一擡起來,一揚起來的時候,那麼這個國王就不彈琴了,面貌表現出來的,不歡喜。不歡喜,這個有相夫人就問了:有什麼事情忽然間有點變化呢?怎麼不彈琴了呢?怎麼問他,這國王也不說。有相夫人說:我們在私人的地方,有什麼話都可以講!那麼這個優陀羨王說:你是知道的,我是看過相書的,剛才你這個手一揚起來,死相現前!你不超過七天就要死了,所以我心情不快樂。那麼這時候,當然這樣一說,這有相夫人心裏面也感覺到很痛,要死了,心裏也很害怕。沈默了一會兒,這個有相夫人就對國王說:我啊!常和我來往有一個比丘尼,曾經和我說過一件事,說是出家七天,就可以生到天上去,那麼你說我還有七天的壽命,我不妨出家!出家去做比丘尼,然後經過七天的修行,我就能夠生到天上去,也很好嘛!
國王說:你出家,我舍不得啊!不要出家。說:我要死了,舍不得也要舍!說:這樣子,到第六天你再出家,第六天再出家,那好!兩個人就這樣決定了,到第六天早晨的時候,國王就把他的夫人送到廟上去了,就和相識的這些比丘尼說明想要出家。當然就說得很明白了,就是壽命只有這麼一天,一天多一點吧!那麼這比丘尼說:這樣,你受八關齋戒就好了。那麼就是舉行一個儀式,受了八關齋戒。受了八關齋戒,就是晚間是不能吃飯的,不能吃飯,也不能吃面條,就是只能吃這個漿汁,吃漿這一類的東西,那麼就吃這個東西,吃下去以後就肚子疼。第二天,就是第七天的早晨起來,就痛的厲害,就死掉了。
但是她和國王臨離別的時候,國王對她有個要求說是:如果你真能夠生天,你一定回來報告消息,讓我知道你生天了。說:好!那麼她死掉了以後,真是生天了。
生天了以後,這個天上的人和我們人間的人不同,人間的人由這個嬰兒逐漸長大,很慢;天上的人是很快地就變成大人了。天上的人還有一樣不同于人間的人,生到天上以後他會想:這是什麼地方?他就知道這是什麼地方,這是在忉利天,那麼他還會再想,我爲什麼會生到天上來?我前生出過家、受過八關齋戒,所以生到天上來。然後就想起來,我和優陀羨王有約會的,生到天上要同他報告消息。和人不同,人都是忘記了,前生怎麼回事,現在都不知道。
那麼她這天夜間,優陀羨王就感覺他皇宮這裏放大光明,哎呀!忽然間有光明來,怎麼回事?他就出來看,一看,是放光明的一個境界出現,他說:你是誰啊?國王問她,她說:我前一生是有相夫人,是你的夫人,有相夫人。因爲前一生我們有約會,所以現在來看你,來報告你,我是生天了。那麼這時候優陀羨王說:好!歡迎你來,請你下面來坐。這位天人說:我現在生天了,我現在看見你非常臭穢,不可以和你坐的啊!那麼這時候,說完這話就不見了,這個天人就走了。
憂陀羨王聽見了這句話以後,心裏面受到很大的刺激,哎呀!我們前一生做了幾十年的夫妻,這個出家一天,生了天就瞧不起我了,哎呀!這一想,我聽人說天上的人的一指甲,那個指甲,那個貴重,我們全世界的這個價值相等,天上的一指甲的那個價值,和我們全世界的價值是相等的。天上的人這種貴重的境界達到這麼個程度。而我現在做一個小國王而已,還不是全世界的國王,有什麼值得貪戀的呢?我也不要了,我也出家!他就把權力交給他兒子了,他也出家了,出家修行,這個故事講完了。
我們剛才說這個苦集滅道,苦、集是我們凡夫境界,但是我們凡夫都不認識,不認識這件事,但是這個故事,這件事呢,這天上的人來到人間,說你現在很臭穢!我不能和你在一起坐!從這句話來說,人間的人和天上的人是不能比的。但是我們人,哎呀!爲了愛的問題,有多少煩惱還不能覺悟,還不能覺悟的。而天上的人這一句話,就使令這個國王覺悟了,也放下,出家修行。當然那段經文上說,這個國王出家,也得阿羅漢道了。
我頭幾天曾經說過,修學聖道這件事,怎麼知道我能修學聖道呢?我有這種能力嗎?我說:你會打妄想,你就有修學聖道的能力。誰不會打妄想呢?說這個念佛的時候要止靜了,止靜的時候也念佛,結果沒念佛,幹什麼?打妄想!現在說我的想法,你能打妄想,就能修學聖道,因爲修學聖道和打妄想,除了有染汙和清淨的不同,其他是一樣的,就是你有這個能力就可以。當然修學聖道,你需要學習經論,學習經論明白怎麼用功修行,然後就像打妄想一樣,坐在那裏這樣子思惟,就是這樣修行。
不過就是修奢摩他的止比較難一點,使令這個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不要動,叫它明靜而住,這個的確是難一點。因爲我們人無始劫來,久遠以來習慣了,心裏面是自由的,東想西想,願意想什麼就想什麼。現在忽然間叫它不要想,這是很難,因爲違反了原來的習慣,這個是比較難的。但是佛菩薩也告訴我們,難而不難,也有些方法可以解決困難的。問題就是我們肯努力;如果你不肯努力,雖然是你能做到,但是你不肯做也是不行,還是不肯做。
我們歡喜念阿彌陀佛也好,你歡喜學習般若法門也好,沒有一個人可以走捷徑的。就是老老實實地用功!你就由沒有功德而變成有功德,沒有道德變成有道德,由凡夫而聖人。你是淨土法門也好、你是般若法門也好、你是念陀羅尼咒也好,不管;只要是佛法範圍內有成就的,都是值得恭敬的、都是值得尊重的,我們應該這樣用功才是對的。說是你爭論其他的事情都是假的,那都沒有用的事情。這上面說,「是名菩薩無生法忍」。
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毗梨耶波羅蜜,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入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雖出入諸禅而不受果報。何以故?是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知諸禅定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淨佛國土,成就衆生。精進,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行毗梨耶波羅蜜。
「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毗梨耶波羅蜜,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入四無量心、四無色定,雖出入諸禅而不受果報。何以故?是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前邊是說修學羼提波羅蜜的方便力。這下面說到精進波羅蜜。
「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毗梨耶波羅蜜」,「毗梨耶」翻到中國話就是勤,精勤的勤,就是精進波羅蜜。精進這句話就是不懈怠,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向這個目標去,中間不休息。當然是應該有一個計劃,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有個計劃,我去學習這件事,去成就這件事。不會因爲其他這些似是而非的事情能障礙得了的,那麼就叫精進波羅蜜。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能夠消除一切的過失、一切的過患。使令自己逐漸、逐漸地有大成就,那就叫做「毗梨耶波羅蜜」。
前面說到布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現在第四個就是精進波羅蜜。精進波羅蜜下面怎麼講呢?「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這個地方有個特別的意思,就是關于靜坐這件事,修禅的這件事,非要有精進波羅蜜不可。雖然其他的事情,布施、持戒、忍辱也應該有精進,但是那個比較容易,這個禅波羅蜜非要精進才可以。若你不精進,我今天靜坐八個鍾頭,我明天靜坐的時候一個鍾頭了,後天一個鍾頭也沒有了。如果你老是有這樣的情形,你的禅波羅蜜很難有成功的。非要是訂好了功課表,老是不間斷、不減少,不增加也不減少也可以;但是增加而又不會再減少,這樣可以,如果增加了忽然又退下來了,這樣不行。
所以這個禅,修禅這件事,有的老法師說,在家居士很難修禅的,出家人才可以。這種話說得也是有道理。但是出家人,如果你若不精進的話,這個禅也很難修,也很難修的。有的人有這種善根,他很容易就有點成就,有了成就,就像有味道,像吃飯、吃菜、吃餃子、吃饅頭,有了味道的時候,他老想要吃;若是坐禅的時候,感覺到相應的時候也是,也是有味道,他甯可把其他的事情都放下,他每一天常常坐禅。
我們出家人,其實不只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也在內,每個人都有習氣、有煩惱,習氣、煩惱障礙你用功修行,所以就修行感覺困難。但是坐禅這件事是特別,如果是我現在我沒有坐禅,我反省我自己,我有這個汙點,有那個缺點,哎呀!我出家很難,出家不行!但是你若是能夠發心坐禅的時候,當然自己多數不知道自己,啊!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哦!這回坐禅相應,坐一個鍾頭的時候,像叁分鍾似的,那就是有點相應了。如果有這樣情形的話,你一天坐八個鍾頭、坐十個鍾頭很輕松、很自在,立刻地和以前完全不同;我原來的意思,我出家很難,不行!現在這時候出家很容易,也立刻地思想上有轉變,思想有轉變的。
所以這個禅波羅蜜,有一個什麼特性呢?改變自己特別容易,你若能多靜坐,能改變自己。譬如說我就是容易發脾氣,一點不對,就要發脾氣的時候,你若坐禅相應的時候,沒有問題,就是能不發牌氣;說我的貪心很大、我的欲心很厲害,不要緊,你坐禅相應的時候,這個問題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都容易解決。所以這個禅波羅蜜是一個特別的法門,是不同的!
我們還是剛才這句話,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多數都是弘揚淨土法門,多數大家都是願意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叫我學般若波羅蜜,就是學不來,不行。但是若是學習了這個禅,若相應的時候,這個堪能性非常的強,你說這部經很難懂,不容易學,你若坐禅相應的時候,這個禅沒有難事,學習這部經很容易。學禅的人容易得陀羅尼,你若有了禅的時候,說背一部經很容易都背下來,和沒有禅的不一樣,完全不一樣,就是出乎你的意想之外,你說所不能的事情,現在都能。
煩惱是不容易斷的,但是你若修這個禅波羅蜜,煩惱也容易斷;說智慧是不容易成功的,也容易成功了。說是我們到了五臺山去,在兩個大石頭中間看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這種境界,只好這樣子了;但是你若禅波羅蜜相應,不是的!你坐在那裏,想要看觀世音菩薩就看見了;你若想要見彌勒菩薩,也能見彌勒菩薩;你要看阿彌陀佛,都能看見。那不是石頭那樣子,他會說話了,你看觀世音菩薩,可以和觀世音菩薩說話的,能見阿彌陀佛的。
若是你有這種境界的時候,南傳佛教說:大乘非佛說!能動搖你嗎?是不可能的事情的!所以就是這六波羅蜜的次第,布施波羅蜜比較容易,戒波羅蜜就難一點,忍波羅蜜是更難一點,精進波羅蜜也是更難,到了禅波羅蜜若成就了,一切的難都不難了,都容易成就了。當然這個禅這件事呢,我們中國有禅宗,《禅師語錄》,我們對禅師仰慕得不得了,但是你若看《禅師語錄》的時候,還不容易懂,不知道他說什麼,還有這個問題的。
但是你若是願意修禅的話呢,你不要看《禅師語錄》,你看天臺智者大師的《摩诃止觀》、《釋禅波羅蜜》、《小止觀》,看這些書,它是專介紹我們怎麼樣坐禅的事情的;《瑜伽師地論》也是,專介紹什麼叫做禅。瑜伽師,瑜伽師是印度話,中國話就是禅師!禅師的境界,這裏面說到坐禅的詳細的情形,都說得很清楚。這個〈聲聞地〉,《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要好好讀,說到坐禅的事情。前邊的那個〈有尋有伺地〉的叁地,〈叁摩呬多地〉也有說到坐禅的事情,它說得非常的微細。
你若是對于坐禅的事情不是太明白,你坐禅不可以,你要把它學習得清楚,才可以坐禅的;若是有了禅的成功,坐禅能夠成功的話,不可思議。最初,哎呀!你叫我學習佛法,我要到Office去做事情!世間上有這麼多的榮華富貴等著我,我怎麼可以去坐禅呢?但是你若坐禅有點相應,就能放下。因爲你感覺到那些事情都是煩惱,只有坐禅這個地方是快樂的,你思想會轉變。
但是沒有轉變的時候,哎呀!叫我來參加念佛七都很難,叫我坐禅,腿子疼,不肯做這個事。但是我在想,《瑜伽師地論》這本書,如果在我們中國能普遍地弘揚、學習,我認爲我們中國佛教會有更多的人才出來,更多的人,優秀的人才會出來的,但是就是很少;學習《瑜伽師地論》很少,學習這個論的人很少,大家都是念阿彌陀佛。這樣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到阿彌陀佛國也是好;但是那是將來的事,你這個好,是往生阿彌陀佛國以後才好,現在還看不出來;若是學習靜坐有成功,現在就好了。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