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9

  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在十二因缘,十二缘起里边,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若是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这个地方,这样子去修止观,这就是修无常观!但是有灭则生灭是什么境界?那就是苦集灭道那个灭谛的境界,就是灭谛的境界的。所以从无常为门,也能见到第一义谛的,也是这样子。

  

  也见到第一义谛,但是小乘人见到第一义谛,就是得初果,再用功修行就是二果、三果、四果;那么大菩萨他也修学这样的法门,他虽然也经过这种境界,但是他不取须陀洹果、也不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不取着。这个取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小乘佛教学者没有大悲心,也有点悲心,但是没有大悲心,所以他的目的就是得了圣道以后,就是由初果、二果、三果,得到四果就是圆满了,如果这个寿命没有尽的话,他还继续地在这里生存,有因缘也可能弘扬佛法去度众生的;但是到了寿命终了的时候,就入无余涅槃了,他不再来人间度化众生了,不弘扬佛法了,世间的众生在生死里面受苦,他不管了。他入无余涅槃以后,他就永久的休息了,那么这就是小乘佛教学者,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的境界。但是菩萨不是,菩萨有大悲心,他虽然可以入涅槃的,但是感觉众生在生死里面受苦,他不忍得入无余涅槃,他还要再回到人间来度化众生。所以他不取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是这样意思,就是有大悲心的意思。

  

  如果是小乘佛教学者,他不入无余涅槃,他愿意继续地来到人间广度众生、弘扬佛法,那就是菩萨了,就不是小乘佛教学者了。

  

  须陀洹这句话按中国话来讲,叫做预流,这个预是参预的预,原来是生死凡夫,现在他参预到圣人的境界了,圣人的一类了,所以叫做预流;这个预也是先的意思,先后的先,也是先的意思,就是一切圣人,以此,这位圣人是最先入圣流的,他是最在先,所以叫做预流。

  

  斯陀含果翻到中国话是一往来,就是他若继续用功修行呢,他把欲界的烦恼断除去六品烦恼,他还剩三品烦恼,欲界的烦恼一共分九品,断除去六品,还有三品,一往来,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他就入涅槃了。

  

  阿那含翻到中国话是不来,就是他把欲界的烦恼完全息灭了,他就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了,他不再来欲界了。我们人,众生在六道轮回,来来回回的这个,是业力推动你,你不去也得要去,你不来也要来。但是圣人断了烦恼以后,这个烦恼不推动他了,不推动他,他是三果圣人;当然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天上的人、色界天上的人,得了三果的圣人,他可能来到人间来见佛闻法,当然这是他的意愿,而不是业力推动他。

  

  阿罗汉果翻到中国话就是翻个无着、翻个无生、也翻个杀贼、也翻个应供。就是他这个寿命尽了的时候,就入无余涅槃了,就再也没有生死这件事了,所以叫做无生、也叫做无着。

  

  「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虽行是助道法,而过声闻、辟支佛地。须菩提!是名菩萨无生法忍」,菩萨这样修行,也是见到诸法实相,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也见到诸法实相,为什么就不同于小乘佛教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呢?「是菩萨摩诃萨知诸法自相空」,这个菩萨,我们前面讲过,他长时期地观色受想行识不可得、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这个阿罗汉,小乘佛教学者,是以无常为门,也是这样观一切法空的。

  

  但是菩萨这样修行,「虽行是助道法」,虽然他也修行这个成就圣道的法门,这个助字,助者成也。他虽然修行成就圣道的法门,「而过声闻、辟支佛地」,小乘佛教学者也修行成就圣道的法门,大乘佛教学者也修学这个圣道的法门。大乘佛教学者因为有大悲心的关系,他是想要得无上菩提的,要成佛的,他修行的时间长,他的道力是超过了声闻、辟支佛地,他的道力。大家同样地修行呢,除了大悲心之外,初开始修行.大家都是一样的,可以说是平等的,但是时间久了的时候,菩萨见诸法第一义谛,是超过声闻、辟支佛地的,这个阿罗汉还有不染污的无知的烦恼的存在,犹有所不知,小乘佛教学者虽然长时期地用功修行,犹有所不知,就得了阿罗汉道,还有的事情不明白,犹有所不知、犹有所不能、犹有所不净,所以他不能和大菩萨相等。「而过声闻、辟支佛地」,菩萨的境界超过了阿罗汉、超过了辟支佛,因为他们修行的时间短。

  

  「须菩提!是名菩萨无生法忍」,为什么是这样子呢?菩萨有大悲心的关系;菩萨有大悲心,他继续地在十方世界亲近诸佛,也到众生的世界广度众生,所以他的智慧广大,超过了声闻、辟支佛地,超过他们,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的。

  

  在这个《海龙王经》上说到一件事,佛这个时候到海里面为龙王说法,这个海龙王看见佛带领着这么多的阿罗汉来,感觉舍利弗尊者没有来,那么就请问佛:为什么舍利弗尊者没有来呢?那么佛就派目犍连尊者去请舍利弗尊者来。

  

  那么舍利弗尊者这时候在祇树给孤独园,在补这个衣服,衣服破了,要补一补。目犍连尊者到那去就把海龙王想要见舍利弗尊者,佛派目犍连尊者来请他这个意思,就向舍利弗尊者说明了。舍利弗尊者说:我在这补衣服,所以没有去,等我补完衣服再去!那么这时候目犍连尊者就用手指头这么一摸,这个衣服就好了,就不需要补了,那么现在就可以去了。

  

  那么舍利弗尊者感觉:喔!你用神通来做这件事,好!那么用神通,这时候舍利弗尊者用这个针,还带着线,插在地上,说:你把这个针拿起来!那么目犍连尊者就去拿这个针,连这个大地都带动起来了,这个针拿不起来;然后舍利弗尊者说:你先去,我随后就来。那么目犍连尊者就回到大海里面去,等到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已经坐在那里了。

  

  那么这时候,目犍连尊者就感觉到有点疑问,目犍连尊者就对佛说:佛曾在大众里面赞叹我是神通第一,看今天的情形,我神通不是第一了。佛说:舍利弗尊者入的三昧,你不知道名字。他入的什么三昧,你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子呢?舍利弗尊者「深入法界」,法界就是诸法实相,他能深入诸法实相的关系。这时候看出来,同样是阿罗汉,这个道力还是有深浅的不同。那么同样是菩萨,道力也有深浅的不同。所以佛入的三昧呢,当然阿罗汉、大菩萨也不知道名字。而这件事,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就的。

  

  经论上说:这个阿罗汉,小乘佛教学者,利根人要三生才能成就;若是钝根要六十劫,经过六十劫的修行,才可以得阿罗汉。这个辟支佛的利根人要四生,经过四生才能成就;钝根的人要一百劫才可以。而大乘佛教学者的菩萨,要三大阿僧祇劫才可以成佛的。所以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大器晚成」,这句话是对的,没有人能够占便宜的。

  

  我们佛教徒,当然也有的人,在大众里就是说出了这种话,你把你几十年的用功的诀窍告诉我,我在三年之内就能赶上你,在大众里说这个话,其实佛法里面没有人能占便宜的,没有一个捷径。说你走这条路很快就到了,没有这回事情的,都是你要实际上用功,要三大阿僧祇劫才可以圆满无上菩提的。

  

  所以这件事呢,这上面说「而过声闻、辟支佛地」,菩萨修行的时间久,所以他的道力是超过了阿罗汉、超过了辟支佛地,「而过声闻、辟支佛地」。

  

  「须菩提!是名菩萨无生法忍」,前面说是「方便力成就故,超过声闻、辟支佛地」,那是什么境界?就是无生法忍,也名为寂灭忍。这个无生法忍怎么讲呢?这个无生,就是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这就叫做无生。忍这个字怎么讲呢?安住不动,名之为忍。这个菩萨乃至阿罗汉,他能安住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安住这里,心里不动;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是我的,就是有这些种种分别,种种分别,就有各式各样的烦恼了,心就会动。现在这些圣人安住在不生不灭的寂灭相上,心里面不动。不管是高低、冷热,是兴、是衰,佛菩萨心里不动,这叫做无生法忍。

  

  现在前面说这个「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羼提波罗蜜,应萨婆若念,方便力成就故」,就是菩萨得无生法忍的意思,得无生法忍了。

  

  我头几天也说过,就是我们佛教徒,譬如说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国,你要有愿,我愿生阿弥陀佛国,你有这么一个计划,由这个计划来满我所愿,要有这么一个愿,当然这个愿,再加一个誓字,叫誓愿,这个誓字是决定的意思。我有这个愿,这个愿是决定的、不变动的,我决定求生阿弥陀佛国,有这样的愿;现在这里说是,是名菩萨无生法忍,也包括这个意思。你要有这样的愿,我出家了,修学圣道,我有得无生法忍的愿,我决定要做。说是你请我做方丈,我不去做!我要得无生法忍以后,才做方丈,我中间不会你请我做方丈,我就不得无生法忍了,我来给你做方丈,不变动。一定是要有这种愿,「是名菩萨无生法忍」。

  

  弘扬净土法门的法师比较多,弘扬净土法门的居士也是比较多,也常常提到净土法门是信、愿、行。其实信、愿、行这三个字通于一切佛法,通于一切法门的,那一个法门都有信、愿、行的。没有愿就是不行,没有信也不可以、没有愿也不可以、没有行也不可以。但是我们今天的佛教徒,谁有这种愿:我想要得无生法忍,谁有这种愿?我看有这样的愿的佛教徒不多,顶多有的人发愿求生阿弥陀佛国,这个可能。也有的人不愿意求生阿弥陀佛国,那他干什么?他愿意再来人间,还要在这个世界生活,当然这是大菩萨境界,那当然就是要不弃舍一切众生,在这里弘扬佛法、广度众生,那这境界是很高的。

  

  我想讲一个故事听听,其实我刚才已经讲故事了。我刚才说,我刚才曾经说,弘…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