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8

  「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羼提波羅蜜,應薩婆若念,方便力成就故,行見谛道、思惟道,亦不取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以故?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雖行是助道法,而過聲聞、辟支佛地。須菩提!是名菩薩無生法忍」,我們現在大家集會在這裏是舉行念佛七,念阿彌陀佛名號、也念《阿彌陀經》、也拜佛,這樣做,目的是求生阿彌陀佛國,這件事是非常殊勝的。我們能夠一心不亂地念佛,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放光接引,我們就往生到阿彌陀佛國去了,這件事是非常殊勝的。

  

  當然我們可能還沒能夠一心不亂地念佛,但是若是我們誠懇地願生阿彌陀佛國,如果這個願是誠懇的,常常地注意地念佛,也終究有一天應該是一心不亂了,那麼再加上心不顛倒,也就決定能往生到阿彌陀佛國去。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上看,那麼多的念佛的人,臨命終的時候有多少瑞相,可以知道他是往生了,但是他們都是一心不亂了嗎?也可能有人能一心不亂,也有人沒有一心不亂;但是臨命終的時候若是心不顛倒,雖然是有多少病痛,但是他心裏面念阿彌陀佛的這個正念,願生阿彌陀佛國的這個願沒有失掉,心裏面……臨命終的時候,內心裏面有信、有願、有行,那麼還是一樣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的。

  

  但是我們若提出一個問題,到了阿彌陀佛國以後呢?以後又怎麼樣呢?到了阿彌陀佛國以後,當然是蓮華就開了以後,就會見佛聞法,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爲這位往生者說法,說什麼法?就是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就是說這部經,說這部經幹什麼呢?

  

  因爲在今天我們的程度,很明顯的,我們是凡夫,不是聖人,凡夫就是內心裏面有很多煩惱,也有很多的業障;但是因爲願生阿彌陀佛國,天天念佛的關系,這些煩惱不動,能使令這些染汙心不動,就或者是動了,很快地就停下來,還能恢複清淨,我們能達到這個程度,也就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到了阿彌陀佛國以後,和現在情形不同,我們今天這個生命體是個汙穢的身體、是個臭穢的身體、是個很不理想的一個身體,我們的生理不那麼理想,也影響了我們的心理,這個智慧也不是那麼高明。那麼到了阿彌陀佛國,蓮華化生的時候,那個身體不是因欲而有,我們這個身體是因欲而有,就是汙染;到了阿彌陀佛國,是由于我們現在信佛,我們又發願願生阿彌陀佛國,我們又念阿彌陀佛名號,我們也應該是受了叁皈五戒、或者是受了菩薩戒、或者是受了十善戒、受了八關齋戒、受比丘戒、比丘尼戒,那麼由這些善法的功德,加上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我們到阿彌陀佛國,就是在蓮華裏面醞釀出來一個身體,是微妙香潔的身體,也是叁十二相的一個身體。因爲那個身體不是因欲而有,他那個身體非常的……不老、也不病、是無量壽,也可以說是不死,不老、不病、不死。但是還是凡夫,我們到那裏還不是聖人,所以聽阿彌陀佛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我們還是聽佛說法,有聞所成慧、再加上思所成慧、再加上修所成慧,我們就……或者時間經過多久,有聞思修的用功修行,也得無生法忍了,就是轉凡成聖了。

  

  所以爲什麼到阿彌陀佛國,要聽佛說法呢?就是爲得無生法忍,就是要得聖道。得了聖道的時候,就不是凡夫了,初得聖道的時候,也還有很多的還是不足,這個功德還不具足,還要繼續用功修行,由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第八地的時候,像《華嚴經》所說的那個八地菩薩,到這個時候也可以稱之爲得無生法忍。這個時候就可以回到娑婆世界來,也同時在他方世界弘揚佛法,廣度衆生,就是有這個程度。

  

  所以我們今天能夠學習到淨土法門是非常的吉祥、非常的殊勝。那麼爲什麼釋迦牟尼佛就是說《阿彌陀經》好了,爲什麼釋迦牟尼佛又有《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又有《華嚴經》、《法華經》、《維摩诘經》、《涅槃經》、《解深密經》、《楞伽經》,各式各樣的大乘經典呢?爲什麼要說那些法門幹什麼?

  

  印光老法師說是淨土法門全收九界,是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就是全面的佛教,總起來可以名之爲淨土法門。都可以這麼說,印光老法師這個說法是對的,我同意這個說法。當然這樣的淨土法門和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的這個淨土法門是有點差別的,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說極樂世界非常的清淨莊嚴,安樂自在,我們娑婆世界是苦惱的世界,我不願意在這裏住了,我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怎麼去呢?我們一心不亂地念佛,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就可以去了。這是我們今天大多數的佛教徒所用功修行的法門──淨土法門。當然這個法門是非常好,可是印光老法師他說這個淨土法門,那是把所有的佛法都包括在內,就是連《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也包括在內,《華嚴經》、《法華經》一切大乘經典都包括在內,都可以名之爲淨土法門,這個情形有點不一樣的,就是我們這樣的念佛法門是淨土法門的一少分,一少分的;但是我們用這一少分的淨土法門,和《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法華經》、《華嚴經》、《大般若經》,和這些經典來對比的話呢,那我們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好了,爲什麼釋迦牟尼佛又說那麼多的佛法做什麼呢?

  

  這個問題簡單地回答是這樣,釋迦牟尼佛爲我們宣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宣說這一切大乘經典,他的用意是叫我們現在得無生法忍的意思,不是將來,不是將來得無生法忍,不是將來轉凡成聖,是現在、今天、你這一生,你這樣用功修行,你現在就可以得成聖道,就不是凡夫了!是這樣意思。那麼說這個我們讀的《佛說阿彌陀經》:「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這個法門什麼意思呢?這個法門是勸我們往生到阿彌陀佛國去,到阿彌陀佛國,還是再聽《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得無生法忍,是這樣意思。

  

  就是佛說的一切的法門,不管是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是顯、是密,所有的一切的佛法,總而言之,統而言之,是勸我們轉凡成聖的,就是得無生法忍的,是這樣意思。當然我們今天,我們只是念阿彌陀佛,我們不要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不要學習這麼多的大乘經典也可以,我們就專心地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是可以的,這也是佛的意思,也是釋迦牟尼佛說《阿彌陀經》的一個目的,是可以的。

  

  但是若是我們學習了《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當然就是各有因緣了,有的人的因緣,你讓他學習佛法有困難,或者是他不懂中文,他不懂漢文、也不懂藏文、也不懂巴利文,他只是懂得英文,英文裏邊有《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有人翻譯成《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但是我曾經買了一本這個英文本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送給一個美國人,他說:我看不懂!他自己看不懂。那他就沒有這個條件了,現在誰能夠用英文去講《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爲美國人講?當然最好是有這樣的人,懂得英文、也懂得佛法,能這樣弘揚是最好。但是今天還不知道誰有這個條件。

  

  我說這話的意思是說,學習一切的佛法,現在就得無生法忍,當然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教導我們,是這樣的目的的,勸我們現在就得無生法忍;但是有一部分人呢,不能,因緣不具足,你現在得無生法忍,這件事辦不到,那就是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件事能辦到,佛就說這個法門,佛就是說這個法門。那麼到阿彌陀佛國去再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得無生法忍。

  

  這樣子呢,佛也說現在得無生法忍的法門,也宣說將來得無生法忍的法門,這樣子來普度衆生,叫「叁根普被」,「全收九界,叁根普被」,的確是這樣意思。

  

  但是這個念阿彌陀佛的人呢,有的人呢,譬如說我今天有病了,我本來身體健康,忽然間有病了,這時候有善知識,說是你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那麼他就能相信,那也很好,念佛可能念了叁個月,或最多念六個月,就往生了,當然這是最好了,能往生是最好了;但是也有些人不是,他沒有病,他念幾天不念,不合適了,那就得要學習其他的法門。

  

  所以我們今天的佛教徒,有的人親近一個天臺宗的法師,過了多久又去親近了淨土宗的法師,過了幾天又去學習華嚴、親近華嚴宗的法師,又去學習禅宗的法師,又到南傳佛教去學習南傳佛教,又去學習藏文佛教,各地方都去學,最後有可能思想穩定了,穩定下來,好!我就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那也是好。我感覺這種情形,在家居士是這樣子,出家人亦複如是,也是這樣子。你注意,就都是這樣子。這是情有可原的事情,很難說是一下子就思想穩定了,很難是能辦到這樣。

  

  但是其中有一樣事情,我們若是念阿彌陀佛,同時也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也有好處,也是有好處的,我頭一天,我們念佛七第一天,我們過齋堂的時候,我說了幾句話,就是有的時候有的人他念阿彌陀佛,他就是心無二意,專心念阿彌陀佛,當然是有病,這是一個增上緣,哎呀!我現在病,醫生告訴我,最多還有六個月的壽命,那我就專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心專一了,這反倒好;但是若不是這樣的因緣,他心就不一定能專一,這是一樣事。

  

  另外,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完全能夠明白的,難可預料,未來的事情難可預料,我今天這個時候,我心裏面能夠完全平靜下來,專心念佛,不知道出現了什麼因緣,心裏就念佛念不來了,就是這樣子,事實也有這些人。若是你能夠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你有了般若的智慧,當然最好是有聞思修,智慧提高了一點,看見這一切的境界,你心不會見異思遷,不會有這個事情,你還能夠把握住你原來的宗旨不變,專心地念阿彌陀佛,那當然最好是這樣子。

  

  徹悟禅師的《夢東禅師遺集》,常常說到這個,就釋迦牟尼佛再來,他又再來…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