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8▪P2

  ..續本文上一頁了,告訴你我以前講的淨土法門說得不對,我現在又重新說個法門,你都不會變動的,當然就是要這樣堅定是最好了,可是這種人我看終究是少數。所以我們能夠專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是對的;若是有因緣能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也是對的,因爲它能幫助你一心不亂,幫助你心不顛倒。

  

  假設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個宗旨、這個理論、這個目標完全是契合的,但是有的時候心就浮動,若是有了《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智慧,就能把這個浮動,動而不動,那麼你還能夠保持住求生阿彌陀佛國的這種信願行,就是非常圓滿了,這是站在淨土法門的立場來說。

  

  如果從全面的佛教在這個世界上來住持,繼續住持下去來說呢,不應該只是淨土法門,不應該只是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應該其他都要,不管是顯、密都要;念陀羅尼咒也好,你是念經也好,就是那一個法門都保留,所有,只要是佛經律論上的一切法門我們都保留,因爲人的根性不同,我這個法門相應,那麼就是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不相應,還有另一個法門,有八萬四千個法門。我的想法是這樣。我也願意念佛,也願意求生阿彌陀佛國,我自己還多少有點信心,我決定能往生阿彌陀佛國,我有這個信心,所以我也願意弘揚淨土法門。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我們第一天講的時候曾提過,就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以後,這個《般若經》在中國流行得很廣,很多人學習;沒有翻譯的時候,其他的大德翻譯的《放光般若》、《道行般若》,也在道安法師那個時代,也有很多人學習。《道行般若》在漢末就翻譯到中國來了,這很早了。

  

  但是後來逐漸地,我就感覺到般若法門在中國弘揚得不興盛,逐漸、逐漸就衰微了,這個衰微的結果,當然是我個人的看法,爲什麼《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在中國衰微了呢?就是佛教徒根性鈍了,當然我說這種話,淨土宗的法師可能是不同意,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人,要承認自己的根性是鈍根人,要承認這一點;但是不要緊,根性是不決定的,我今天是鈍根,我明天可能就不是鈍根了;說是你是利根,但是你若不用功的話,你也可能轉變成鈍根了,這都不是決定的。

  

  現在這一段文是屬于羼提波羅蜜,我昨天曾經稍稍解釋一點。「應薩婆若念」,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學習羼提波羅蜜的時候,他一定要和無上菩提願相應,不是說你的力量大,我害怕你,我不敢發脾氣,不是這個意思,他是有無上菩提的願力。

  

  菩薩這種人,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我們如果是加以贊歎的話,發無上菩提心的人是大人,大小的大,是大人;沒有發無上菩提心的人,那對大人來說就是小人,就是小孩。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對那個沒有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來看,他看其他人都是小孩。像韓信受胯下之辱,韓信害怕那個人嗎?也不見得是怕他,就是他不介意這件事。我讀這個《韓信傳》讀了幾遍,韓信肯忍辱的時候,他的運氣就是逐漸、逐漸就好起來了;等到不忍的時候,韓信就倒黴了,當然韓信也不是平常人,但是終究這個智慧不夠。這個蓮池大師批評他,就是他原來的智慧還是不夠,雖然做了大將軍,統領軍隊戰無不勝,但是智慧還是不夠。第二、殺人太多了,終究是要受報了。所以他最後也就這樣子結束了。

  

  現在這裏說的羼提波羅蜜,是發大菩提心的人、是大智慧境界,他心裏面不動,世間上冷暖的這些境界,他心裏面不介意這個事情,所以叫能夠忍受這些羞辱。「應薩婆若念」,爲什麼要修這般若波羅蜜呢?他是有無上菩提的意願──我要得無上菩提、要成佛!我如果不忍辱,就違背了這個無上菩提願。所以這個「應」,也應該念「ㄧㄥ」,「應薩婆若念」。

  

  「方便力成就故」,就是像前面說的「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那一段文這個方便力,用這個方便力,爲什麼他能夠修行忍辱波羅蜜呢?就是方便力成就故,他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了,所以他心不動。你若觀一切法空的時候,就是沒有彼此的對立;我們若是不能觀一切法空的時候,就是有我、有你、有好、有壞、有高、有低、有興、有衰;各式各樣對立的境界,對立的境界就有是非、煩惱。現在這位菩薩「方便力成就故」,他不,他沒有這種,他觀一切法空的時候,就沒有彼此的對立,所以也沒有誰毀辱誰的這種事情。所以他的心裏面能夠寂然不動。這個話呢,如果我們願意修這個忍辱波羅蜜,也應該這樣學習,你若這樣學習,這個忍辱波羅蜜就容易成就了,「方便力成就故」。

  

  「行見谛道、思惟道,亦不取須陀洹果」,這下面進一步地說明修忍辱波羅蜜的成就,這個忍辱波羅蜜就表示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在廣大的社會裏面在弘揚佛法、廣度衆生的時候,遇見種種的這些不容易忍受的境界的時候,菩薩能修忍辱波羅蜜,心裏面不介意,因爲這樣的方便力成就的緣故,「行見谛道」,他本身這個道力由淺而深、由少而多,就有了成就了,成就什麼?有什麼成就呢?就是「行見谛道」。昨天我們說過,觀一切法自相空有聞思修的不同,這就是行見谛道,能這樣去實踐去。「見谛」這句話,明白點說就是見到真理了。這個能見的就是諸法畢竟空的智慧,這個所見的就是諸法實相。但是這個地方說個「谛」,谛這個字,如果是加以解釋的話,就是不顛倒的意思,不錯誤、沒有錯誤,叫做谛。

  

  昨天,前天都有提到,就是諸法實相就是不顛倒的意思,這個諸法實相就是諸法畢竟空;這個畢竟空這個地方,不管是色法,就一切的物質、一切的生理的組織,乃至精神性的心意識的這一切法,色法、心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是善、是惡、是無記,大乘法、小乘法,都是一樣,都是畢竟空寂的。這個畢竟空呢,沒有顛倒、不是虛妄的、沒有欺騙性,所以叫做谛。

  

  但是這個地方,若再多說一點呢,就是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能見這個四谛,你若是見到四谛,就是聖人了。這個道,就是從此至彼,中間是通達無礙的,所以叫做道。如果中間有阻礙了,就是通不過去了,不名爲道。現在是說,就是由初開始學習佛法,你這樣學習,就能達到涅槃那裏去,中間是沒有障礙的,所以叫做道。

  

  這個道在這裏說呢,就是苦、集、滅、道這四谛之道。這個苦、集這兩件事,是我們凡夫境界,我們凡夫有很多苦惱的境界,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乃至叁惡道苦,很多很多的苦。

  

  那麼這個苦,你能認識是苦,這件事是聖人才能辦得到,我們凡夫還不知道,我們凡夫能少少的知道一點苦,真實的深微了一點的苦,我們還不認識。我們只知道這個怨憎會就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是苦;但是如果這些事情都沒有的時候,我們的這個色受想行識是不是苦?我們感覺到很好,沒有什麼苦。但是這若是在聖人來說,那也是苦。在這個《俱舍論》上引一段文是說:「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置眼睛上,爲損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緣極生厭怖」,這是表示我們凡夫不知道苦的境界。他說一個譬喻「如以一睫毛」,這個睫毛就是眼睛邊上的毛,那個毛放在手掌上的時候,我們有什麼感覺?我們沒有什麼感覺。「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置眼睛上,爲損及不安」,若是把那睫毛放在眼睛裏邊,我們就感覺到苦了,心就不安了,這是一個譬喻。譬喻什麼呢?

  

  「愚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我們沒有修學聖道的人,或者修學聖道還沒有成功的人,我們就像這個手掌似的,不感覺到這個行苦,這個行苦感覺不出來,什麼叫做行苦呢?這樣說就是指叁苦說,有壞苦、有苦苦、有行苦。這個壞苦我們也能感覺到,就是我們滿意的事情被破壞了的時候,我們心裏面苦惱,那麼這叫做壞苦。滿意的事情、快樂的事情被破壞了的時候,心裏面痛苦,叫做壞苦。其次是苦苦,就是不如意的事情,我們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裏面感覺到痛苦,但是用二個苦字,苦苦。這個痛苦的事情分叁個階段:一個是出現,這個苦的事情出現了,叫做生;出現了以後,繼續地令我們苦惱,這叫做住;到第叁個階段,苦滅了。這叁個階段呢,苦出現的時候,我們感覺到苦,它繼續存在的時候,我們也感覺到苦,等到它消滅了,我們不感覺苦了。所以生也是苦、住也是苦,叫做苦苦。這個苦苦的事情,我們是也感覺到。其他的,還有一種苦叫做行苦,就是也不是壞苦、也不是苦苦,叫做行苦。這個也不是快樂的時候、也不是苦惱的時候,這個不苦不樂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感覺苦嗎?我們不感覺苦,這個時候叫做行苦。

  

  這個「行」這個字呢,就是向前動,向前進,就是行路這個行,行住坐臥的行,向前進,爲什麼它是苦呢?可以從兩方面說:一方面是說,我們不感覺苦、也不感覺快樂的這個時候,在時間上說是一秒鍾一秒鍾向前進,向前進的時候,終究會遇到壞苦、或者是遇見苦苦,它不會永久是不苦不樂的,所以叫做行苦。

  

  印順老法師他說個譬喻,說是我們坐在這個……這應該是以前的時候,不是現在,現在人出去旅行的時候都是坐飛機了,但是在以前也坐飛機、也是坐輪船的,坐在船上,在船上睡覺的時候,但是船就向那個岩石上碰上去了,在沒有碰的時候,是名爲行苦,這是譬喻這個行苦,這是一個解釋。第二個解釋呢,我們這個苦苦和壞苦,不全是外邊的原因,在我們內心裏面也有苦苦、也有壞苦的動力,在你內心裏面隱藏著,就是我們沒有苦苦、也沒有壞苦的時候,我們心裏面有苦苦的這些因素都在裏面隱藏著。這樣子,在佛菩薩慧眼來看,哎呀!很危險呀,雖然這時候不感覺苦、也不感覺樂,實在還是一個苦惱的境界,所以叫做行苦。

  

  這個行苦這個地方呢,在佛法裏面說,譬如說是我們欲界的境界,我們能明白了一部分,若色界天和無色界天的禅定的境界,我們不大知道這件事,那麼站在佛法的立場來說,色界的禅定、無色界的禅定,在外道來看就是涅槃了;若在佛法來看,那叫做行苦,是這樣意思。所以這個行苦這件事,在我們凡夫不感覺到苦,不感覺到苦,就是像這個眼睫毛放在掌上不感覺;若放在眼睛上可就感覺苦了,那就是聖人才能知道苦。所以這個苦谛、集谛、滅谛、道谛,稱之爲聖谛,就是聖人才能知道苦,所以叫做聖谛。

  

  我們凡夫雖然在苦惱裏面,但是不是太明白,所以是苦真是苦,這叫做見谛,見到苦谛了。這個集谛就是招感苦惱的原因,就是愛煩惱和見煩惱這兩種煩惱,另外還有個業力,就是煩惱和業力能令我們招感來很多的苦惱,那麼這就叫做集谛。這個滅谛就是把這個苦惱和招感苦惱的這些原因統統息滅了,那就是滅谛。這個道谛,爲什麼能夠滅呢?因爲你修學聖道的時候才能滅除苦、才能滅除集,所以這個叫做道谛。這個聖人他能認識到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就是他見到苦集滅道四谛了,這是聖人的境界。

  

  現在這裏邊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他觀一切法空,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的時候,能這樣修止觀,也修止、也修觀的時候,這就是修行這個見谛之道,就是從此他就可以見到苦、集、滅、道了,也就是可以得聖道了,也就是這樣意思。

  

  這個見谛道成功了呢,小乘佛法就是初果聖人,在大乘佛教就是初歡喜地,就是初得無生法忍,那麼這叫做「見谛道」。「思惟道」,見道了以後呢,功德還沒有圓滿,你的定慧也沒有圓滿,所以要繼續用功修行,叫做「思惟道」。在經論上有現成的話,叫做「重慮緣真」,你在凡夫的時候,修學聖道的時候,你在奢摩他裏邊修止觀,修這個毗缽舍那觀,叫做慮,思慮的慮。現在已經見道以後,還要繼續這樣用功修行,所以叫做「思惟道」。這個見谛道就是初果,按小乘佛法來說就是初果;這個思惟道包括二果、叁果、和四果向,到阿羅漢道,這是屬于思惟道。到了阿羅漢道就是無學道了。若是這個菩薩,大乘佛法的菩薩道呢,就是初開始得無生法忍是初歡喜地,歡喜地繼續用功修行,就是要通過二地、叁地、叁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到第十地,那麼這都叫做思惟道。

  

  「亦不取須陀洹果」,這個小乘佛教學者也用功行這個見谛道,但是他不是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他不這樣,他是修無常觀,修無常觀呢,觀察這個無常,以無常爲門,譬如說我們這個房子有門,從門能進到房子裏邊來。那麼小乘學者想要得聖道,以什麼爲門呢?以無常爲門,這個常就是諸法的變化:今天是興盛,明天又衰微了,後天又興盛了,就是有變化;現在是人,等到來生可能是天了,也可能跑到叁惡道去了,就是無常的變化。用這樣的道理去修學聖道,也一樣可以見到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8》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