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8▪P2

  ..续本文上一页了,告诉你我以前讲的净土法门说得不对,我现在又重新说个法门,你都不会变动的,当然就是要这样坚定是最好了,可是这种人我看终究是少数。所以我们能够专心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是对的;若是有因缘能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是对的,因为它能帮助你一心不乱,帮助你心不颠倒。

  

  假设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个宗旨、这个理论、这个目标完全是契合的,但是有的时候心就浮动,若是有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智慧,就能把这个浮动,动而不动,那么你还能够保持住求生阿弥陀佛国的这种信愿行,就是非常圆满了,这是站在净土法门的立场来说。

  

  如果从全面的佛教在这个世界上来住持,继续住持下去来说呢,不应该只是净土法门,不应该只是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应该其他都要,不管是显、密都要;念陀罗尼咒也好,你是念经也好,就是那一个法门都保留,所有,只要是佛经律论上的一切法门我们都保留,因为人的根性不同,我这个法门相应,那么就是这个法门,这个法门不相应,还有另一个法门,有八万四千个法门。我的想法是这样。我也愿意念佛,也愿意求生阿弥陀佛国,我自己还多少有点信心,我决定能往生阿弥陀佛国,我有这个信心,所以我也愿意弘扬净土法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第一天讲的时候曾提过,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以后,这个《般若经》在中国流行得很广,很多人学习;没有翻译的时候,其他的大德翻译的《放光般若》、《道行般若》,也在道安法师那个时代,也有很多人学习。《道行般若》在汉末就翻译到中国来了,这很早了。

  

  但是后来逐渐地,我就感觉到般若法门在中国弘扬得不兴盛,逐渐、逐渐就衰微了,这个衰微的结果,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为什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在中国衰微了呢?就是佛教徒根性钝了,当然我说这种话,净土宗的法师可能是不同意,我们念阿弥陀佛的人,要承认自己的根性是钝根人,要承认这一点;但是不要紧,根性是不决定的,我今天是钝根,我明天可能就不是钝根了;说是你是利根,但是你若不用功的话,你也可能转变成钝根了,这都不是决定的。

  

  现在这一段文是属于羼提波罗蜜,我昨天曾经稍稍解释一点。「应萨婆若念」,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学习羼提波罗蜜的时候,他一定要和无上菩提愿相应,不是说你的力量大,我害怕你,我不敢发脾气,不是这个意思,他是有无上菩提的愿力。

  

  菩萨这种人,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我们如果是加以赞叹的话,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是大人,大小的大,是大人;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人,那对大人来说就是小人,就是小孩。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对那个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来看,他看其他人都是小孩。像韩信受胯下之辱,韩信害怕那个人吗?也不见得是怕他,就是他不介意这件事。我读这个《韩信传》读了几遍,韩信肯忍辱的时候,他的运气就是逐渐、逐渐就好起来了;等到不忍的时候,韩信就倒霉了,当然韩信也不是平常人,但是终究这个智慧不够。这个莲池大师批评他,就是他原来的智慧还是不够,虽然做了大将军,统领军队战无不胜,但是智慧还是不够。第二、杀人太多了,终究是要受报了。所以他最后也就这样子结束了。

  

  现在这里说的羼提波罗蜜,是发大菩提心的人、是大智慧境界,他心里面不动,世间上冷暖的这些境界,他心里面不介意这个事情,所以叫能够忍受这些羞辱。「应萨婆若念」,为什么要修这般若波罗蜜呢?他是有无上菩提的意愿──我要得无上菩提、要成佛!我如果不忍辱,就违背了这个无上菩提愿。所以这个「应」,也应该念「ㄧㄥ」,「应萨婆若念」。

  

  「方便力成就故」,就是像前面说的「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那一段文这个方便力,用这个方便力,为什么他能够修行忍辱波罗蜜呢?就是方便力成就故,他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了,所以他心不动。你若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就是没有彼此的对立;我们若是不能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就是有我、有你、有好、有坏、有高、有低、有兴、有衰;各式各样对立的境界,对立的境界就有是非、烦恼。现在这位菩萨「方便力成就故」,他不,他没有这种,他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就没有彼此的对立,所以也没有谁毁辱谁的这种事情。所以他的心里面能够寂然不动。这个话呢,如果我们愿意修这个忍辱波罗蜜,也应该这样学习,你若这样学习,这个忍辱波罗蜜就容易成就了,「方便力成就故」。

  

  「行见谛道、思惟道,亦不取须陀洹果」,这下面进一步地说明修忍辱波罗蜜的成就,这个忍辱波罗蜜就表示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在广大的社会里面在弘扬佛法、广度众生的时候,遇见种种的这些不容易忍受的境界的时候,菩萨能修忍辱波罗蜜,心里面不介意,因为这样的方便力成就的缘故,「行见谛道」,他本身这个道力由浅而深、由少而多,就有了成就了,成就什么?有什么成就呢?就是「行见谛道」。昨天我们说过,观一切法自相空有闻思修的不同,这就是行见谛道,能这样去实践去。「见谛」这句话,明白点说就是见到真理了。这个能见的就是诸法毕竟空的智慧,这个所见的就是诸法实相。但是这个地方说个「谛」,谛这个字,如果是加以解释的话,就是不颠倒的意思,不错误、没有错误,叫做谛。

  

  昨天,前天都有提到,就是诸法实相就是不颠倒的意思,这个诸法实相就是诸法毕竟空;这个毕竟空这个地方,不管是色法,就一切的物质、一切的生理的组织,乃至精神性的心意识的这一切法,色法、心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是善、是恶、是无记,大乘法、小乘法,都是一样,都是毕竟空寂的。这个毕竟空呢,没有颠倒、不是虚妄的、没有欺骗性,所以叫做谛。

  

  但是这个地方,若再多说一点呢,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能见这个四谛,你若是见到四谛,就是圣人了。这个道,就是从此至彼,中间是通达无碍的,所以叫做道。如果中间有阻碍了,就是通不过去了,不名为道。现在是说,就是由初开始学习佛法,你这样学习,就能达到涅槃那里去,中间是没有障碍的,所以叫做道。

  

  这个道在这里说呢,就是苦、集、灭、道这四谛之道。这个苦、集这两件事,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们凡夫有很多苦恼的境界,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乃至三恶道苦,很多很多的苦。

  

  那么这个苦,你能认识是苦,这件事是圣人才能办得到,我们凡夫还不知道,我们凡夫能少少的知道一点苦,真实的深微了一点的苦,我们还不认识。我们只知道这个怨憎会就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但是如果这些事情都没有的时候,我们的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不是苦?我们感觉到很好,没有什么苦。但是这若是在圣人来说,那也是苦。在这个《俱舍论》上引一段文是说:「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这是表示我们凡夫不知道苦的境界。他说一个譬喻「如以一睫毛」,这个睫毛就是眼睛边上的毛,那个毛放在手掌上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感觉?我们没有什么感觉。「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若是把那睫毛放在眼睛里边,我们就感觉到苦了,心就不安了,这是一个譬喻。譬喻什么呢?

  

  「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我们没有修学圣道的人,或者修学圣道还没有成功的人,我们就像这个手掌似的,不感觉到这个行苦,这个行苦感觉不出来,什么叫做行苦呢?这样说就是指三苦说,有坏苦、有苦苦、有行苦。这个坏苦我们也能感觉到,就是我们满意的事情被破坏了的时候,我们心里面苦恼,那么这叫做坏苦。满意的事情、快乐的事情被破坏了的时候,心里面痛苦,叫做坏苦。其次是苦苦,就是不如意的事情,我们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里面感觉到痛苦,但是用二个苦字,苦苦。这个痛苦的事情分三个阶段:一个是出现,这个苦的事情出现了,叫做生;出现了以后,继续地令我们苦恼,这叫做住;到第三个阶段,苦灭了。这三个阶段呢,苦出现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苦,它继续存在的时候,我们也感觉到苦,等到它消灭了,我们不感觉苦了。所以生也是苦、住也是苦,叫做苦苦。这个苦苦的事情,我们是也感觉到。其他的,还有一种苦叫做行苦,就是也不是坏苦、也不是苦苦,叫做行苦。这个也不是快乐的时候、也不是苦恼的时候,这个不苦不乐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感觉苦吗?我们不感觉苦,这个时候叫做行苦。

  

  这个「行」这个字呢,就是向前动,向前进,就是行路这个行,行住坐卧的行,向前进,为什么它是苦呢?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我们不感觉苦、也不感觉快乐的这个时候,在时间上说是一秒钟一秒钟向前进,向前进的时候,终究会遇到坏苦、或者是遇见苦苦,它不会永久是不苦不乐的,所以叫做行苦。

  

  印顺老法师他说个譬喻,说是我们坐在这个……这应该是以前的时候,不是现在,现在人出去旅行的时候都是坐飞机了,但是在以前也坐飞机、也是坐轮船的,坐在船上,在船上睡觉的时候,但是船就向那个岩石上碰上去了,在没有碰的时候,是名为行苦,这是譬喻这个行苦,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呢,我们这个苦苦和坏苦,不全是外边的原因,在我们内心里面也有苦苦、也有坏苦的动力,在你内心里面隐藏着,就是我们没有苦苦、也没有坏苦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有苦苦的这些因素都在里面隐藏着。这样子,在佛菩萨慧眼来看,哎呀!很危险呀,虽然这时候不感觉苦、也不感觉乐,实在还是一个苦恼的境界,所以叫做行苦。

  

  这个行苦这个地方呢,在佛法里面说,譬如说是我们欲界的境界,我们能明白了一部分,若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的禅定的境界,我们不大知道这件事,那么站在佛法的立场来说,色界的禅定、无色界的禅定,在外道来看就是涅槃了;若在佛法来看,那叫做行苦,是这样意思。所以这个行苦这件事,在我们凡夫不感觉到苦,不感觉到苦,就是像这个眼睫毛放在掌上不感觉;若放在眼睛上可就感觉苦了,那就是圣人才能知道苦。所以这个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称之为圣谛,就是圣人才能知道苦,所以叫做圣谛。

  

  我们凡夫虽然在苦恼里面,但是不是太明白,所以是苦真是苦,这叫做见谛,见到苦谛了。这个集谛就是招感苦恼的原因,就是爱烦恼和见烦恼这两种烦恼,另外还有个业力,就是烦恼和业力能令我们招感来很多的苦恼,那么这就叫做集谛。这个灭谛就是把这个苦恼和招感苦恼的这些原因统统息灭了,那就是灭谛。这个道谛,为什么能够灭呢?因为你修学圣道的时候才能灭除苦、才能灭除集,所以这个叫做道谛。这个圣人他能认识到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就是他见到苦集灭道四谛了,这是圣人的境界。

  

  现在这里边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他观一切法空,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的时候,能这样修止观,也修止、也修观的时候,这就是修行这个见谛之道,就是从此他就可以见到苦、集、灭、道了,也就是可以得圣道了,也就是这样意思。

  

  这个见谛道成功了呢,小乘佛法就是初果圣人,在大乘佛教就是初欢喜地,就是初得无生法忍,那么这叫做「见谛道」。「思惟道」,见道了以后呢,功德还没有圆满,你的定慧也没有圆满,所以要继续用功修行,叫做「思惟道」。在经论上有现成的话,叫做「重虑缘真」,你在凡夫的时候,修学圣道的时候,你在奢摩他里边修止观,修这个毗钵舍那观,叫做虑,思虑的虑。现在已经见道以后,还要继续这样用功修行,所以叫做「思惟道」。这个见谛道就是初果,按小乘佛法来说就是初果;这个思惟道包括二果、三果、和四果向,到阿罗汉道,这是属于思惟道。到了阿罗汉道就是无学道了。若是这个菩萨,大乘佛法的菩萨道呢,就是初开始得无生法忍是初欢喜地,欢喜地继续用功修行,就是要通过二地、三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到第十地,那么这都叫做思惟道。

  

  「亦不取须陀洹果」,这个小乘佛教学者也用功行这个见谛道,但是他不是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他不这样,他是修无常观,修无常观呢,观察这个无常,以无常为门,譬如说我们这个房子有门,从门能进到房子里边来。那么小乘学者想要得圣道,以什么为门呢?以无常为门,这个常就是诸法的变化:今天是兴盛,明天又衰微了,后天又兴盛了,就是有变化;现在是人,等到来生可能是天了,也可能跑到三恶道去了,就是无常的变化。用这样的道理去修学圣道,也一样可以见到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8》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