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該是修學這個般若,學習這個般若法門,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把這個方便力成就,用這樣的方便力修六波羅蜜,你想要做國王,你就能做國王;你想要做天王,也能做天王,就是你想要做的事情都能成就,和凡夫不同。凡夫做的事情,這個增益善根實在就有這個意思,凡夫做的事情,因爲你有執著心,你就是那麼點褔力,成就這個境界,這個褔德完了的時候,就結束了。而菩薩用無所得的智慧所修學的功德是無窮無盡的,是隨意自在的。
所以這個方便力,我們佛教徒應該努力地去學習,學習這件事。剛才說過,說我辦不到,它有個前方便,前方便應該是容易辦的,頂多就是時間上的問題,有的人時間短,就把前方便做好了,我們時間長一點也應該做好了;前方便做好了以後,再觀一切法自相空,這件事很容易的,很容易就做來了,就能觀上來的。所以這個般若法門在佛教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經上也提到,就是空、無願、無相這叁叁昧,叁叁昧其實就是般若波羅蜜。一切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由此般若波羅蜜而得成佛的,沒有例外的事情。所以這上面說,以是方便力可以得一切種智的。「持戒不受世間果報,但欲救度一切衆生故,行屍羅波羅蜜。」
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羼提波羅蜜,應薩婆若念,方便力成就故,行見谛道、思惟道,亦不取須陀洹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何以故?是菩薩摩诃薩知諸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雖行是助道法,而過聲聞、辟支佛地。須菩提!是名菩薩無生法忍。
「複次,須菩提!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羼提波羅蜜,應薩婆若念,方便力成就故,行見谛道、思惟道」,前面是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講完了,這兩個波羅蜜的方便力是這樣。這是第叁段「行羼提波羅蜜」,「羼提」翻到中國話就是忍辱,忍受人家的羞辱。這個忍辱這件事,是怎麼意思呢?就是心不動的意思,有這個苦惱的境界,人家來毀辱我,我心裏面不動瞋心,心不動,這是叫做忍辱。但是問題還是要解決,問題要解決呢,菩薩就是用他的觀一切法空的智慧和慈悲心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用煩惱來解決問題。
我們凡夫就是有了不平的事情,有了問題的時候,要怎麼解決呢?用貪心解決問題、用瞋心去解決問題、用愚癡心、高慢心,用煩惱來解決問題,用煩惱是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還製造問題的,就是苦惱上加上苦惱。暫時這個人有點權力,他能這件事就這樣做了,但是後患無窮,會有這個問題;菩薩摩诃薩他學習這個方便力的時候,他不用煩惱,他用智慧和慈悲心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沒有過失、沒有後患,而且彼此都有利益的。
當然,不用煩惱解決問題,這就是個問題,我有煩惱,我怎麼能不用煩惱呢?那就是,你要觀一切法空如實相,這樣子就能把煩惱消除了。所以境界怎麼樣有點變化的時候,心裏面不動,心裏面都不動的。
所以內心裏有煩惱,這是一個大患之本,應該解決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然後我們的清淨心也出現了,大悲心也容易出現。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爲什麼樣的人說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呢?就是有大悲心,但是沒有智慧的菩薩,只是有大悲心,但是沒有智慧,這樣的菩薩需要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說我不學習,我有大悲心就好了嘛!你這個大悲心靠不住,因爲有各式各樣的問題出現的時候,你的大悲心不能出現了,大悲心會隱沒了,就是瞋心來了,不如意的事情出現的時候,瞋心來了,可愛的境界出現的時候,貪心來了,你的大悲心隱沒了。若是你有金剛般若的時候,不管什麼境界出現的時候,大悲心不隱沒、不失掉,你還能繼續地行菩薩道。所以這個金剛般若是成就大悲心的。這個金剛的意思就是一個堅固的意思,無論什麼境界出現,你不能破壞我的智慧,我的智慧不受影響,所以叫做堅固的意思。
現在這裏面是羼提波羅蜜,就是行菩薩道的時候,遇見了種種的苦惱的事情,他心裏面不介意,他的菩薩道繼續地推行,而不會退下來的,這都是般若波羅蜜的力量。有般若波羅蜜使令我的心裏面不動,能繼續地保持內心的清淨。
所以從這方面來說呢,這個般若波羅蜜在佛法裏面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自己用功修行,般若波羅蜜能使令我心清淨,能斷惑證真;修學菩薩道廣度衆生的時候,有金剛般若波羅蜜能排除一切困難,這個菩薩道能夠成功的。所以般若波羅蜜對自利利他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功德,所以我們應該學習般若波羅蜜。我們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般若波羅蜜也有作用,般若波羅蜜能令你一心不亂,能令你心不顛倒,那麼臨命終的時候,心裏面就算是有病苦,心裏面也不在乎,心裏面不顛倒,心裏面還是正念分明的願生阿彌陀佛國,那麼也很容易就去了。如果說是我能念阿彌陀佛,你沒能達到一心不亂,你若沒有般若波羅蜜,你很難心不顛倒的,很難的。
所以弘揚淨土法門的人,其他的都不要學,就專心地念阿彌陀佛,當然有的人沒有學習佛法的條件,那只好不學了,那就是這樣子了;若是你能有學習的條件,應該學習般若波羅蜜,幫助你一心不亂,幫助你心不顛倒,你往生阿彌陀佛國也比較容易。這個般若法門是一切法門都需要它的。不是說是有沖突,我念阿彌陀佛,學習般若波羅蜜對我有妨礙,不是的!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7》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