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6▪P2

  ..續本文上一頁不容易講,我不容易說這個法門。這裏面我有一個分別,是什麼呢?

  

  我們第一天,我在齋堂裏面曾經說過,我曾經提過一下就是慧遠大師,他提倡念佛法門和我們今天這樣念佛是一樣的嗎?我感覺不會一樣,它不會一樣的,因爲他那個時代,他是聽《放光般若》,聽道安法師講這個《放光般若》,講這個《道行般若》,《道行般若》就是《小品般若》。古代的佛教稱這《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稱這《放光般若》叫做《大品般若》。不過道安法師的時代,鸠摩羅什法師還沒來到中國,所以《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還沒有翻譯過來。這個《放光般若》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是那另有其他的人翻譯。

  

  慧遠法師聽道安法師講這個《道行般若》和《放光般若》而心裏面受到感動,就出家了。後來也提到,有其他的人聽這個《放光般若》、《道行般若》提出來問題,由慧遠法師來解答問題,他能夠用老莊的思想做一個中介,做一個媒介,來解答佛法的問題。這可以看出來,慧遠法師對于《放光般若》、《道行般若》是很有心得的,就是他對于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他是很熟悉的;我們用現在的人說話,就是開悟了!或者也可以用這個話來說。

  

  那麼他若是念佛的時候,他怎麼念佛?當然也可能念阿彌陀佛名號,也可能這麼念;但是他一定是加上了這句話:「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

  

  我們讀這個《金剛經》:「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這一段文是什麼?這就是念佛叁昧,這一段文就是念佛叁昧了。

  

  我這麼推測慧遠法師是這樣念佛的,是這樣念阿彌陀佛的。這樣子念阿彌陀佛呢,和我們做功課的時候,念《阿彌陀經》,小本的《阿彌陀經》這句話沒有關系,小本《阿彌陀經》說是「在五濁惡世,弘揚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樣的淨土法門,是爲甚難!」很不容易要說這個法門,很不容易的。這話什麼意思呢?什麼意思啊?

  

  我們今天的流行的淨土法門是怎麼個情形呢?流行的淨土法門,我們就把《阿彌陀經》背下來,然後我們就是念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念佛,就這樣就好了;能夠一心不亂、能夠心不顛倒,那麼臨命終時,就往生阿彌陀佛國,這就可以了。和我們現在所學習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和《法華經》、《華嚴經》、《維摩經》不一樣,這上面是什麼意思呢?你只是這樣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了,不需要廣學佛法。所以也有的法師弘揚淨土法門的時候,也就明白的這樣講。這件事,這個「是爲甚難」,這句話有這個意思,這樣子爲衆生宣揚的淨土法門,爲什麼難呢?是有問題的,有什麼問題啊?

  

  我們今天的佛教徒,我們漢文佛教,其他的我們不說,如果大家都是這樣子念阿彌陀佛,將來弘揚淨土法門的人都沒有;因爲我們這樣子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不能廣學佛法嘛。今天能夠弘揚淨土法門的人是誰?是學習佛法的人,我們可以說是廣學佛法的人,他才能弘揚淨土法門;如果我們大家就是念《阿彌陀經》,完了就是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樣拜佛、或者念佛,這樣念阿彌陀佛名號,你能弘揚淨土法門嗎?所有的佛法,你能講解嗎?我們不要說甚深的修行,就是能不能照文字來講啊?能做到嗎?這樣子就算是……當然我們可能念佛成功了,能夠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往生阿彌陀佛國,那這是非常殊勝,但是這個世界上的漢文佛教怎麼樣呢?我認爲就差不多,就完了,就是滅亡了,沒有人弘揚了;沒有人弘揚佛法,佛法就滅亡了,是這樣子。

  

  所以我感覺到,這句話有這個意思,哎呀!大家都這樣念阿彌陀佛,這個世界的佛法怎麼辦呢?怎麼辦呢?所以是爲甚難。這樣子弘揚淨土法門,是爲甚難,是不得已而爲之。因爲有些佛教徒,他沒有條件廣學佛法,或者有條件也不願意學習佛法,那麼這些人,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對這些人不救護他們嗎?不教化他們嗎?那麼怎麼教化呢?那麼只好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好了,是這樣意思。

  

  但是這樣做,如果完全都這樣的話,這個地方沒有佛法了,佛法就是滅亡了,所以是爲甚難,真是不容易。你不施設這個法門,這些人怎麼能夠得救呢?施設這個法門,這個地方的佛教怎麼辦呢?所以是爲甚難,我認爲是有這個意思,有這個味道。

  

  不過若按照這樣來說,釋迦牟尼佛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若有條件廣學佛法,而又能夠弘揚佛法,釋迦牟尼佛還是贊歎這件事的,贊歎這件事。這樣子呢,這個世界上的佛教還可以繼續地流傳下去,還能夠度化很多人,在佛法裏面栽培善根的,有這種意味的,所以這上面我認爲是有這個意思,有這樣意思。

  

  「愚癡」這個意思,我剛才說了,或者說這個人沒有讀過書,那當然,我們讀書的人是特別聰明的人,是說沒有讀過書,可能也是聰明,但是也可能是不聰明。可能讀過很多的書,有很大很大的智慧,但是不相信因果,那也名之爲「愚」,也是這樣子。說我們只是念阿彌陀佛,不廣學經論的話,也同樣有這種意味,但是能往生阿彌陀佛國,聽阿彌陀佛說法,那麼得無生法忍,那是大智慧人了,那就有點轉變。

  

  所以這上面說,這個受了菩薩戒、發了菩提心的這些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有這樣的方便力;修行屍羅波羅蜜,他心裏面就是能夠不墮諸煩惱、不墮淫、怒、癡中、亦不墮諸煩惱纏縛,及諸不善破道法,若悭貪、破戒、瞋恚、懈怠、亂意、愚癡,這表示這個人能行六波羅蜜了。但是在布施波羅蜜那一段沒有提,沒有提這個話;現在在戒波羅蜜這個地方提到這件事。

  

  「慢」,這底下呢,這個諸煩惱纏裏面,也有包括慢的煩惱在裏面,這裏面說出來一共是七種慢:「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一共是七種慢。這個「慢」就是高慢,在這裏說,就是我們通常說自己有什麼優越的地方,就感覺自己很了不起,你不如我,就是瞧不起別人,就叫做「慢」。但是這個地方分了七種慢,它有不同的分際。

  

  第一個「慢」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對于他的程度不如我、我比他高明,當然這就是慢;說是有的人的程度和我相等,那麼我們大家一樣,我並不次于你,這也是慢,這兩個意思都叫做「慢」。這個意思總感覺到,我有一點的……,總是提高了自己,這叫做「慢」。

  

  這個「大慢」,就是過頭了一點,過頭了一點是什麼呢?就是說我們本來大家的程度是相等的,但是我感覺我比你強,你不如我,那麼這叫做「大慢」。本來是相等,你認爲比他強,不是過頭了一點,所以叫做「大慢」。那麼那個人程度本來是比我高,但是我認爲我和你相等,這也是「大慢」,就是超過了這個分際。這個「慢慢」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那個人是超過我,程度非常高的,但是我認爲我比你還高,那麼就叫做「慢慢」。

  

  「我慢」,我慢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的生命體是色、受、想、行、識,只是這五種因素組成的生命,這裏面是沒有我可得的。這個「我」的定義是什麼呢?就是永久的存在,它沒有變化,是有真實的體性,這個體性是永久的存在而不變化的。譬如我們這個身體,有的時候健康、有的時候不健康,由小孩變成大人,都是有變化的,思想上也是有變化。現在是說有一個我,這個我的體性是不變化的,是永久存在的。譬如說我們這個身體要死亡的,有生有死,我的體性是永久也不死的,永久存在的、不變化的、有主宰的作用,我要怎麼地就怎麼地,有主宰的作用,這叫做「我」,這個「我」的定義是這樣子。

  

  這在印度的其他的宗教,就是不是佛教,其他的宗教,執著有個我,在我們的生命體有這樣的我。佛陀出現世間說:沒有這樣的我,在我們色受想行識這個生命體裏面,不具足這個條件:常恒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東西,沒有這個東西。但是衆生愚癡,認爲有這麼一個我,所以那就叫做「我慢」。但是在我們中國哲學沒有明白地表示出來有這件事,但是在印度的宗教裏面是有這樣的執著,認爲有一個我。有了我的時候,就是心裏面就高舉,認爲自己了不起,這叫做「我慢」。

  

  這個我慢,當然有的人,就是認爲這個色受想行識這五樣東西裏面,其中有一樣就是我,或者色是我、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或者識是我,這五樣裏面多數執著識是我,色、受、想、行這四個不是我,因爲感覺到那四樣的變化性很大,它不具足這個常恒住、不變異的這種作用的。或者說,識也不是我,除了色受想行識之外,另外有一個我的體性,是常恒住、不變異的、有主宰作用的,這個是我。這樣執著呢,叫做「我慢」。

  

  但是佛教是說,我們釋迦牟尼佛的智慧,觀察我們的生命體裏面沒有這樣的我,所以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就是無我。

  

  這個我們……,《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我們漢文佛教裏面流行得非常的廣,很多人受持讀誦,也有很多人去講解,而《金剛經》就是說明「無我」的道理,從開始一直到最後,一直說無我的道理。但是我們對于無我的道理,我看還是不了了,也不是太明白,所以我們中國佛教徒多數還是認爲有我,執著有我的,認爲有個我。所以我們若說是……如果我們不標出來,「佛法是無我論」,如果不說這句話的話,像外道說我們這個身體裏面有個我,這個我是常恒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我們自己知道是錯了嗎?我看我們佛教徒未必明白,可能還願意接受。就是有的法師,他也常常講《金剛經》的,但是他還是承認有我論。這就是我昨天說過,我們中國佛教是思想混亂。這是說這個「我慢」。

  

  「增上慢」,增上慢怎麼講呢?這個增上慢,是什麼樣人有增上慢呢?這是指修行人說的。這個修行人,但是他不歡喜學習佛法,他對于修行的事情就會搞錯了,他沒有得禅定,也沒有得到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也沒得到無色界的四空定,他就認爲他得到了,那麼這叫做「增上慢」。他沒有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這種聖人的境界,他自己認爲他成就了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那麼這叫做「增上慢」。這個是,不是說謊話,他心裏面這樣想,嘴這樣說,這叫做「增上慢」。如果說謊話,他說的話和他心裏面所想的不一致,那不是增上慢,那是在騙人了。這個增上慢不是欺騙人,他沒欺騙人的想法。

  

  「不如慢」,這個不如慢怎麼講呢?就是說那個人勝過我很多,他的程度很高,超過我很多很多,但是我自己認爲你只是超過我一點點而已,那麼這叫做「不如慢」。這個「邪慢」是什麼意思呢?「邪慢」,就是沒有道德,而自己認爲自己有道德,那麼叫做「邪慢」。

  

  現在這一段文是說這位菩薩,他修學戒波羅蜜的時候,他的內心裏面沒有這個「慢」,不墮落在諸煩惱纏中,他心裏面沒有「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沒有。當然這個地方一定和下面那段文要相配合,不然的話,也很難說沒有慢,就說到這裏。

  

  「若聲聞心、若辟支佛心」,這上面是說這個菩薩修戒波羅蜜的時候,他沒有聲聞心、也沒有辟支佛心。這個「聲聞心」就是修學戒定慧,也就是修四念處、修八正道,積極地希望能得涅槃,他沒有發大悲心,不入無余涅槃、盡未來際地廣度衆生,沒有這種慈悲心,那就是「聲聞心」。這個「辟支佛心」,我們昨天、前天有提到,就是他也是遇見了很多的佛、供養諸佛,修了很多的福,也聽佛說法、修四念處,栽培善根,但是他發願出在無佛世,無佛法的世界,無師自悟,他有這樣的願,那麼這是「辟支佛心」。現在這位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沒有這種心,他持戒清淨,他心清淨、口清淨、身清淨,他不退大取小,他不是這樣子。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6》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