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容易讲,我不容易说这个法门。这里面我有一个分别,是什么呢?
我们第一天,我在斋堂里面曾经说过,我曾经提过一下就是慧远大师,他提倡念佛法门和我们今天这样念佛是一样的吗?我感觉不会一样,它不会一样的,因为他那个时代,他是听《放光般若》,听道安法师讲这个《放光般若》,讲这个《道行般若》,《道行般若》就是《小品般若》。古代的佛教称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称这《放光般若》叫做《大品般若》。不过道安法师的时代,鸠摩罗什法师还没来到中国,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还没有翻译过来。这个《放光般若》也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是那另有其他的人翻译。
慧远法师听道安法师讲这个《道行般若》和《放光般若》而心里面受到感动,就出家了。后来也提到,有其他的人听这个《放光般若》、《道行般若》提出来问题,由慧远法师来解答问题,他能够用老庄的思想做一个中介,做一个媒介,来解答佛法的问题。这可以看出来,慧远法师对于《放光般若》、《道行般若》是很有心得的,就是他对于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他是很熟悉的;我们用现在的人说话,就是开悟了!或者也可以用这个话来说。
那么他若是念佛的时候,他怎么念佛?当然也可能念阿弥陀佛名号,也可能这么念;但是他一定是加上了这句话:「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
我们读这个《金刚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这一段文是什么?这就是念佛三昧,这一段文就是念佛三昧了。
我这么推测慧远法师是这样念佛的,是这样念阿弥陀佛的。这样子念阿弥陀佛呢,和我们做功课的时候,念《阿弥陀经》,小本的《阿弥陀经》这句话没有关系,小本《阿弥陀经》说是「在五浊恶世,弘扬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样的净土法门,是为甚难!」很不容易要说这个法门,很不容易的。这话什么意思呢?什么意思啊?
我们今天的流行的净土法门是怎么个情形呢?流行的净土法门,我们就把《阿弥陀经》背下来,然后我们就是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念佛,就这样就好了;能够一心不乱、能够心不颠倒,那么临命终时,就往生阿弥陀佛国,这就可以了。和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法华经》、《华严经》、《维摩经》不一样,这上面是什么意思呢?你只是这样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了,不需要广学佛法。所以也有的法师弘扬净土法门的时候,也就明白的这样讲。这件事,这个「是为甚难」,这句话有这个意思,这样子为众生宣扬的净土法门,为什么难呢?是有问题的,有什么问题啊?
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我们汉文佛教,其他的我们不说,如果大家都是这样子念阿弥陀佛,将来弘扬净土法门的人都没有;因为我们这样子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不能广学佛法嘛。今天能够弘扬净土法门的人是谁?是学习佛法的人,我们可以说是广学佛法的人,他才能弘扬净土法门;如果我们大家就是念《阿弥陀经》,完了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样拜佛、或者念佛,这样念阿弥陀佛名号,你能弘扬净土法门吗?所有的佛法,你能讲解吗?我们不要说甚深的修行,就是能不能照文字来讲啊?能做到吗?这样子就算是……当然我们可能念佛成功了,能够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往生阿弥陀佛国,那这是非常殊胜,但是这个世界上的汉文佛教怎么样呢?我认为就差不多,就完了,就是灭亡了,没有人弘扬了;没有人弘扬佛法,佛法就灭亡了,是这样子。
所以我感觉到,这句话有这个意思,哎呀!大家都这样念阿弥陀佛,这个世界的佛法怎么办呢?怎么办呢?所以是为甚难。这样子弘扬净土法门,是为甚难,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有些佛教徒,他没有条件广学佛法,或者有条件也不愿意学习佛法,那么这些人,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对这些人不救护他们吗?不教化他们吗?那么怎么教化呢?那么只好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好了,是这样意思。
但是这样做,如果完全都这样的话,这个地方没有佛法了,佛法就是灭亡了,所以是为甚难,真是不容易。你不施设这个法门,这些人怎么能够得救呢?施设这个法门,这个地方的佛教怎么办呢?所以是为甚难,我认为是有这个意思,有这个味道。
不过若按照这样来说,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若有条件广学佛法,而又能够弘扬佛法,释迦牟尼佛还是赞叹这件事的,赞叹这件事。这样子呢,这个世界上的佛教还可以继续地流传下去,还能够度化很多人,在佛法里面栽培善根的,有这种意味的,所以这上面我认为是有这个意思,有这样意思。
「愚痴」这个意思,我刚才说了,或者说这个人没有读过书,那当然,我们读书的人是特别聪明的人,是说没有读过书,可能也是聪明,但是也可能是不聪明。可能读过很多的书,有很大很大的智慧,但是不相信因果,那也名之为「愚」,也是这样子。说我们只是念阿弥陀佛,不广学经论的话,也同样有这种意味,但是能往生阿弥陀佛国,听阿弥陀佛说法,那么得无生法忍,那是大智慧人了,那就有点转变。
所以这上面说,这个受了菩萨戒、发了菩提心的这些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有这样的方便力;修行尸罗波罗蜜,他心里面就是能够不堕诸烦恼、不堕淫、怒、痴中、亦不堕诸烦恼缠缚,及诸不善破道法,若悭贪、破戒、瞋恚、懈怠、乱意、愚痴,这表示这个人能行六波罗蜜了。但是在布施波罗蜜那一段没有提,没有提这个话;现在在戒波罗蜜这个地方提到这件事。
「慢」,这底下呢,这个诸烦恼缠里面,也有包括慢的烦恼在里面,这里面说出来一共是七种慢:「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一共是七种慢。这个「慢」就是高慢,在这里说,就是我们通常说自己有什么优越的地方,就感觉自己很了不起,你不如我,就是瞧不起别人,就叫做「慢」。但是这个地方分了七种慢,它有不同的分际。
第一个「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他的程度不如我、我比他高明,当然这就是慢;说是有的人的程度和我相等,那么我们大家一样,我并不次于你,这也是慢,这两个意思都叫做「慢」。这个意思总感觉到,我有一点的……,总是提高了自己,这叫做「慢」。
这个「大慢」,就是过头了一点,过头了一点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本来大家的程度是相等的,但是我感觉我比你强,你不如我,那么这叫做「大慢」。本来是相等,你认为比他强,不是过头了一点,所以叫做「大慢」。那么那个人程度本来是比我高,但是我认为我和你相等,这也是「大慢」,就是超过了这个分际。这个「慢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个人是超过我,程度非常高的,但是我认为我比你还高,那么就叫做「慢慢」。
「我慢」,我慢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生命体是色、受、想、行、识,只是这五种因素组成的生命,这里面是没有我可得的。这个「我」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永久的存在,它没有变化,是有真实的体性,这个体性是永久的存在而不变化的。譬如我们这个身体,有的时候健康、有的时候不健康,由小孩变成大人,都是有变化的,思想上也是有变化。现在是说有一个我,这个我的体性是不变化的,是永久存在的。譬如说我们这个身体要死亡的,有生有死,我的体性是永久也不死的,永久存在的、不变化的、有主宰的作用,我要怎么地就怎么地,有主宰的作用,这叫做「我」,这个「我」的定义是这样子。
这在印度的其他的宗教,就是不是佛教,其他的宗教,执着有个我,在我们的生命体有这样的我。佛陀出现世间说:没有这样的我,在我们色受想行识这个生命体里面,不具足这个条件:常恒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但是众生愚痴,认为有这么一个我,所以那就叫做「我慢」。但是在我们中国哲学没有明白地表示出来有这件事,但是在印度的宗教里面是有这样的执着,认为有一个我。有了我的时候,就是心里面就高举,认为自己了不起,这叫做「我慢」。
这个我慢,当然有的人,就是认为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东西里面,其中有一样就是我,或者色是我、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或者识是我,这五样里面多数执着识是我,色、受、想、行这四个不是我,因为感觉到那四样的变化性很大,它不具足这个常恒住、不变异的这种作用的。或者说,识也不是我,除了色受想行识之外,另外有一个我的体性,是常恒住、不变异的、有主宰作用的,这个是我。这样执着呢,叫做「我慢」。
但是佛教是说,我们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观察我们的生命体里面没有这样的我,所以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无我。
这个我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我们汉文佛教里面流行得非常的广,很多人受持读诵,也有很多人去讲解,而《金刚经》就是说明「无我」的道理,从开始一直到最后,一直说无我的道理。但是我们对于无我的道理,我看还是不了了,也不是太明白,所以我们中国佛教徒多数还是认为有我,执着有我的,认为有个我。所以我们若说是……如果我们不标出来,「佛法是无我论」,如果不说这句话的话,像外道说我们这个身体里面有个我,这个我是常恒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我们自己知道是错了吗?我看我们佛教徒未必明白,可能还愿意接受。就是有的法师,他也常常讲《金刚经》的,但是他还是承认有我论。这就是我昨天说过,我们中国佛教是思想混乱。这是说这个「我慢」。
「增上慢」,增上慢怎么讲呢?这个增上慢,是什么样人有增上慢呢?这是指修行人说的。这个修行人,但是他不欢喜学习佛法,他对于修行的事情就会搞错了,他没有得禅定,也没有得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没得到无色界的四空定,他就认为他得到了,那么这叫做「增上慢」。他没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种圣人的境界,他自己认为他成就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么这叫做「增上慢」。这个是,不是说谎话,他心里面这样想,嘴这样说,这叫做「增上慢」。如果说谎话,他说的话和他心里面所想的不一致,那不是增上慢,那是在骗人了。这个增上慢不是欺骗人,他没欺骗人的想法。
「不如慢」,这个不如慢怎么讲呢?就是说那个人胜过我很多,他的程度很高,超过我很多很多,但是我自己认为你只是超过我一点点而已,那么这叫做「不如慢」。这个「邪慢」是什么意思呢?「邪慢」,就是没有道德,而自己认为自己有道德,那么叫做「邪慢」。
现在这一段文是说这位菩萨,他修学戒波罗蜜的时候,他的内心里面没有这个「慢」,不堕落在诸烦恼缠中,他心里面没有「慢、大慢、慢慢、我慢、增上慢、不如慢、邪慢」,没有。当然这个地方一定和下面那段文要相配合,不然的话,也很难说没有慢,就说到这里。
「若声闻心、若辟支佛心」,这上面是说这个菩萨修戒波罗蜜的时候,他没有声闻心、也没有辟支佛心。这个「声闻心」就是修学戒定慧,也就是修四念处、修八正道,积极地希望能得涅槃,他没有发大悲心,不入无余涅槃、尽未来际地广度众生,没有这种慈悲心,那就是「声闻心」。这个「辟支佛心」,我们昨天、前天有提到,就是他也是遇见了很多的佛、供养诸佛,修了很多的福,也听佛说法、修四念处,栽培善根,但是他发愿出在无佛世,无佛法的世界,无师自悟,他有这样的愿,那么这是「辟支佛心」。现在这位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没有这种心,他持戒清净,他心清净、口清净、身清净,他不退大取小,他不是这样子。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6》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