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前边说是菩萨修戒波罗蜜,持戒的时候,不堕诸烦恼中,前面这一段都是指烦恼,不堕诸烦恼中。什么原因能有这种功夫使令心清净呢?「何以故?」什么缘故菩萨的心能够达到这么清净的境界呢?这是问,下面加以解释。
「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因为观一切法空的关系,观一切法空,那么心里就没有淫怒痴了,就不堕诸烦恼缠了。我们凡夫的境界,心有所得,就是有这一切法,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声香味触法、有眼识、耳识乃至意识,有这一切法,我们执着这一切法都是真实的,那么就在这上起分别,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是如意的、这是不如意的,于是乎就有贪、瞋、痴,各式各样的烦恼都起来了。现在这位菩萨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这样观察呢,就没有生起烦恼的条件了,所以他心清净。
所以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在本经前后文有提到,「空」这个字,诸法毕竟空,也名之为清净,龙树菩萨解释空为什么名为清净呢?因为你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就没有烦恼的生起,所以心里面就清净了,所以空也名为清净。现在这里就用空来解释菩萨修学戒波罗蜜的时候,为什么他内心清净呢?就是因为观一切法自相空的关系,他修空观。修空观的时候,所以「心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心不住一切法、不受一切法,得无生法忍,所以他就没有烦恼了。
所以这个事情说起来是很容易,你若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就没有所缘境做你内心的分别处,心就没有所分别了,所以当然,没有分别,就没有一切烦恼了。但是这件事,在《瑜伽师地论》上的解释,有的人,有的佛教徒他有可能是这样,他很容易的就这样观、这样修止、修观就成功了,但是有的佛教徒办不到。你虽然从文字上观一切法自性空,自相空的道理,可以能够解释过去,但是你要修止观,修不来,这人就是这样子。所以就要有一个前方便,修前方便,这个前方便你做好了,然后再观一切法自相空,就可以了,所以要有个前方便的。
这样说呢,我们佛教徒,当然有的人是说,你叫我修四念处,我修不来,这件事佛菩萨也是知道的,所以给你一个前方便,你这个前方便若是能做得来的话,修四念处就修得来了。观一切法空,这就是四念处,就能修得来;说我修前方便,我也修不来,那没有办法了,那只好念阿弥陀佛了;说念阿弥陀佛也不能念,那怎么办呢?我看就是没有办法了,就是念佛能念。其实念佛能念、我认为修四念处也能念。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你能打妄想,你就能修止观,因为修止观和打妄想,道理是一样的。你坐这里打妄想的时候,你修止观也和那一样嘛,不过内容是清净的,修止观的内容是清净的。我们打妄想,可能里面也有清净、也有污染,那就是自由的境界。这就是问题在那里呢?就是肯不肯的问题,我不愿意做这件事,那怎么办呢?就是无可奈何了。
「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尸罗波罗蜜,净佛国土」,修布施波罗蜜的时候,有这样的方便力,现在修尸罗波罗蜜也要成就这样的方便力,也是观一切法自相空,就是观这个戒是因缘生法,它也是自相空。其他的都是一样,和布施波罗蜜是一样。
「成就是方便力」,这个「方便」这句话,昨天我们讲过,就是方法,就是有一个方法,或者说是智慧也可以。就是你成就了智慧的力量。这个「方便」这个地方,我讲一个故事听一下。这个故事可能是在乾隆年间,清朝,中国在清朝乾隆年间,可能这个故事出现在广东,一个也是有点名气的一个学者,叫徐文长,这个人,这个人当然是可能也会画、也会写文章的这么一个人,他可能不信佛,他母亲信佛。他母亲信佛,当然就是常常念佛,而且是出声念佛。但是这个徐文长可能写文章的地方和他母亲念佛的地方不是很远,可能距离很近。他母亲在那里念阿弥陀佛,出声念,他在那里写文章就有一点干扰,但是他不说:妈妈你不要念佛了!他不肯这么说,那么他怎么办法呢?他不一会他就叫妈妈,招呼一声,他母亲一听她儿叫她,叫妈妈,就注意一下,看他儿也没再说什么,她又继续念:还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么念,隔一会她儿又招呼一声,又招呼妈,过了一会又招呼,过了一会又招呼,他母亲心情有点不高兴了,说:你招呼我干什么?怎么一直招呼我做什么,打我闲岔呢?那么这徐文长说:我才招呼妈才几声,没有超过十声,你念阿弥陀佛,一声一声念那么多,阿弥陀佛会欢喜吗?这一下子一说呢,他母亲就不出声念了,也可能是默念,也可能是不念了。这篇文章上没有说这件事。
这一段话呢,这就是个方便,他不让他母亲不要念佛,或者你不要出声念,他不说,偏要用这么一个方便叫他母亲不念佛,这就是方便。昨天我们讲这个周瑜写了一封信,那就是用那么一个方便来愚弄曹操,把蔡瑁、张允杀掉了,这就是方便,就是没有办法里面想出个办法来,这就叫做方便。
徐文长这个人的确是有一点智慧的人,他还有一个方便,我们也说一说。有一个当铺,当铺里面也有这个办事的职员,这一天有人拿来一块玉石,当了五十两银子,这个老板就去检查这件事,一看这块石头当五十两银子太贵了,价钱给得太多了,那么我们是赔本了,这个生意就是赔本了。这个老板当然他是有这种知识,他就说出这个石头不值这么多钱,这个职员一听老板一说,感觉有道理,这个石头不值这么多钱,但是这件事情已经这样做了,怎么办呢?所以想一想怎么办法。后来职员对老板说:有办法!如此如此一说。那么这个老板说:好!
这个职员就去见徐文长,对徐文长就说明这件事,说怎么办法能把这件事挽转回来呢?徐文长想了一想,如此如此,就会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个职员回来了,就把徐文长说的这段话报告了老板,老板笑了一笑。那么没有过多少天,他就请客,请了这个地区很多有名的人、这些好朋友来吃饭。吃完饭的时候,这个老板就拿出来一块石头、拿出一块玉,对这个朋友说:我最近得到了一个宝,很便宜地就是当在我们这里了,说:我们看看你这个宝,我们看看!说:好!就拿出来,一下子就摔在地下,摔碎了,这一下子,哎呀!这块宝摔碎了!真是可惜啊!那么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
过了多少天呢,就是拿这个玉来当钱的那个人就来了,他听人家说了,说这块石头摔碎了,那他若用钱来赎回来的时候,就是他要赚钱了。然后这个老板一来说的时候,把原来那个玉拿出来,就给他拿去了。我看这个徐文长就是用这么一个方便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实摔碎了的那个石头是个普通的石头。不过用这个方便把那个人引诱回来了。果然是有效,他就是没有赔本,可能还赚几个钱了。这叫做方便力。用这个方便能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这里也是用这个词,方便力实在就是智慧力,什么智慧力呢?「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一切法无作无起相」,这就是方便力,这是智慧的力量。这种智慧的力量,当然应该是闻思修,通过三个阶段来成就这件事的。就是我们初开始从文字上明白这个道理,然后要拿出来时间在寂静处专精思惟、然后再修止观。这样子,观一切法自相空的智慧才逐渐、逐渐地增长广大,才有力量调伏内心的一切烦恼,使令内心清净,才能这样子的。
所以「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这就是由闻思修的过程,成就了这样的大智慧,是这样意思。我们如果是只是从文字上的学习,而不能专精思惟,这个地方叫假名为方便力,它不能够令你内心清净。闻所成慧没有这个力量,说是你这个人出家这么多年,你学习这么多的佛法,你还有烦恼吗?是的!是的!因为你没能有专精思惟和修止观的力量,内心里面就是有烦恼。你用这个经论我天天读一读,不行!力量不够。
所以这上面说:菩萨成就是方便力故,这个成就是经过闻思修三个阶段,才能算是成就。但是到修所成慧的时候,不一定就是圣人,也通于凡夫、也通于圣人。但是这个凡夫的时候,虽然是凡夫,和一般人可不同了,他心清净。
「增益善根」,这个增益善根是什么?我那一天讲过,就是胜义的善根,就是观一切法自相空,这是胜义善。这个胜义善不断地增长,从闻所成慧到思所成慧,就是又增长了一大部分,由思所成慧到修所成慧的时候,又增长了一大部分,这个时候能调伏烦恼。
这个时候很明显的不同呢,就是可爱的境界出现的时候,他心里面没有贪心;这个愤怒的境界来了的时候,他不愤怒。他心能够用这观一切法空的智慧把这些境界都溶化了。所以爱的时候他不爱、瞋的时候也不瞋、悭吝的时候、破戒的时候,瞋恚、懈怠、乱意、愚痴都没有,乃至高慢的境界都没有,他常能够作如是观,所以增益善根,能增长善根。
增长善根这个地方呢,就是你观一切法空的这个智慧达到了这个程度,一直地向前进而不向后退,这叫做「增益善根」。若是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这个智慧就是永久也不会退下来的,永久也不退失,那就是到了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了,叫做「增益善根」。
我刚才说过,我们的烦恼大,我们的烦恼很重,贪心也很大、瞋心也很大、脾气很大,这是因为久远以来不断地熏习,所以我们就是烦恼很大、贪心很大。现在观一切法自相空的这种智慧,这位菩萨他也是,白天也用功修行、夜间也用功修行,早晨起来就用功修行,午前也修行、午后也修行、晚间也还是修行,昼夜六时,…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