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故?是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前邊說是菩薩修戒波羅蜜,持戒的時候,不墮諸煩惱中,前面這一段都是指煩惱,不墮諸煩惱中。什麼原因能有這種功夫使令心清淨呢?「何以故?」什麼緣故菩薩的心能夠達到這麼清淨的境界呢?這是問,下面加以解釋。
「是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因爲觀一切法空的關系,觀一切法空,那麼心裏就沒有淫怒癡了,就不墮諸煩惱纏了。我們凡夫的境界,心有所得,就是有這一切法,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聲香味觸法、有眼識、耳識乃至意識,有這一切法,我們執著這一切法都是真實的,那麼就在這上起分別,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這是如意的、這是不如意的,于是乎就有貪、瞋、癡,各式各樣的煩惱都起來了。現在這位菩薩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這樣觀察呢,就沒有生起煩惱的條件了,所以他心清淨。
所以在《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在本經前後文有提到,「空」這個字,諸法畢竟空,也名之爲清淨,龍樹菩薩解釋空爲什麼名爲清淨呢?因爲你觀一切法空的時候,就沒有煩惱的生起,所以心裏面就清淨了,所以空也名爲清淨。現在這裏就用空來解釋菩薩修學戒波羅蜜的時候,爲什麼他內心清淨呢?就是因爲觀一切法自相空的關系,他修空觀。修空觀的時候,所以「心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心不住一切法、不受一切法,得無生法忍,所以他就沒有煩惱了。
所以這個事情說起來是很容易,你若觀一切法空的時候,就沒有所緣境做你內心的分別處,心就沒有所分別了,所以當然,沒有分別,就沒有一切煩惱了。但是這件事,在《瑜伽師地論》上的解釋,有的人,有的佛教徒他有可能是這樣,他很容易的就這樣觀、這樣修止、修觀就成功了,但是有的佛教徒辦不到。你雖然從文字上觀一切法自性空,自相空的道理,可以能夠解釋過去,但是你要修止觀,修不來,這人就是這樣子。所以就要有一個前方便,修前方便,這個前方便你做好了,然後再觀一切法自相空,就可以了,所以要有個前方便的。
這樣說呢,我們佛教徒,當然有的人是說,你叫我修四念處,我修不來,這件事佛菩薩也是知道的,所以給你一個前方便,你這個前方便若是能做得來的話,修四念處就修得來了。觀一切法空,這就是四念處,就能修得來;說我修前方便,我也修不來,那沒有辦法了,那只好念阿彌陀佛了;說念阿彌陀佛也不能念,那怎麼辦呢?我看就是沒有辦法了,就是念佛能念。其實念佛能念、我認爲修四念處也能念。
我曾經說過一句話,你能打妄想,你就能修止觀,因爲修止觀和打妄想,道理是一樣的。你坐這裏打妄想的時候,你修止觀也和那一樣嘛,不過內容是清淨的,修止觀的內容是清淨的。我們打妄想,可能裏面也有清淨、也有汙染,那就是自由的境界。這就是問題在那裏呢?就是肯不肯的問題,我不願意做這件事,那怎麼辦呢?就是無可奈何了。
「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增益善根;增益善根故,行屍羅波羅蜜,淨佛國土」,修布施波羅蜜的時候,有這樣的方便力,現在修屍羅波羅蜜也要成就這樣的方便力,也是觀一切法自相空,就是觀這個戒是因緣生法,它也是自相空。其他的都是一樣,和布施波羅蜜是一樣。
「成就是方便力」,這個「方便」這句話,昨天我們講過,就是方法,就是有一個方法,或者說是智慧也可以。就是你成就了智慧的力量。這個「方便」這個地方,我講一個故事聽一下。這個故事可能是在乾隆年間,清朝,中國在清朝乾隆年間,可能這個故事出現在廣東,一個也是有點名氣的一個學者,叫徐文長,這個人,這個人當然是可能也會畫、也會寫文章的這麼一個人,他可能不信佛,他母親信佛。他母親信佛,當然就是常常念佛,而且是出聲念佛。但是這個徐文長可能寫文章的地方和他母親念佛的地方不是很遠,可能距離很近。他母親在那裏念阿彌陀佛,出聲念,他在那裏寫文章就有一點幹擾,但是他不說:媽媽你不要念佛了!他不肯這麼說,那麼他怎麼辦法呢?他不一會他就叫媽媽,招呼一聲,他母親一聽她兒叫她,叫媽媽,就注意一下,看他兒也沒再說什麼,她又繼續念:還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麼念,隔一會她兒又招呼一聲,又招呼媽,過了一會又招呼,過了一會又招呼,他母親心情有點不高興了,說:你招呼我幹什麼?怎麼一直招呼我做什麼,打我閑岔呢?那麼這徐文長說:我才招呼媽才幾聲,沒有超過十聲,你念阿彌陀佛,一聲一聲念那麼多,阿彌陀佛會歡喜嗎?這一下子一說呢,他母親就不出聲念了,也可能是默念,也可能是不念了。這篇文章上沒有說這件事。
這一段話呢,這就是個方便,他不讓他母親不要念佛,或者你不要出聲念,他不說,偏要用這麼一個方便叫他母親不念佛,這就是方便。昨天我們講這個周瑜寫了一封信,那就是用那麼一個方便來愚弄曹操,把蔡瑁、張允殺掉了,這就是方便,就是沒有辦法裏面想出個辦法來,這就叫做方便。
徐文長這個人的確是有一點智慧的人,他還有一個方便,我們也說一說。有一個當鋪,當鋪裏面也有這個辦事的職員,這一天有人拿來一塊玉石,當了五十兩銀子,這個老板就去檢查這件事,一看這塊石頭當五十兩銀子太貴了,價錢給得太多了,那麼我們是賠本了,這個生意就是賠本了。這個老板當然他是有這種知識,他就說出這個石頭不值這麼多錢,這個職員一聽老板一說,感覺有道理,這個石頭不值這麼多錢,但是這件事情已經這樣做了,怎麼辦呢?所以想一想怎麼辦法。後來職員對老板說:有辦法!如此如此一說。那麼這個老板說:好!
這個職員就去見徐文長,對徐文長就說明這件事,說怎麼辦法能把這件事挽轉回來呢?徐文長想了一想,如此如此,就會解決這個問題。那麼這個職員回來了,就把徐文長說的這段話報告了老板,老板笑了一笑。那麼沒有過多少天,他就請客,請了這個地區很多有名的人、這些好朋友來吃飯。吃完飯的時候,這個老板就拿出來一塊石頭、拿出一塊玉,對這個朋友說:我最近得到了一個寶,很便宜地就是當在我們這裏了,說:我們看看你這個寶,我們看看!說:好!就拿出來,一下子就摔在地下,摔碎了,這一下子,哎呀!這塊寶摔碎了!真是可惜啊!那麼這件事就這樣結束了。
過了多少天呢,就是拿這個玉來當錢的那個人就來了,他聽人家說了,說這塊石頭摔碎了,那他若用錢來贖回來的時候,就是他要賺錢了。然後這個老板一來說的時候,把原來那個玉拿出來,就給他拿去了。我看這個徐文長就是用這麼一個方便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其實摔碎了的那個石頭是個普通的石頭。不過用這個方便把那個人引誘回來了。果然是有效,他就是沒有賠本,可能還賺幾個錢了。這叫做方便力。用這個方便能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這裏也是用這個詞,方便力實在就是智慧力,什麼智慧力呢?「觀一切法自相空,無生、無定相、無所轉、入諸法實相,所謂一切法無作無起相」,這就是方便力,這是智慧的力量。這種智慧的力量,當然應該是聞思修,通過叁個階段來成就這件事的。就是我們初開始從文字上明白這個道理,然後要拿出來時間在寂靜處專精思惟、然後再修止觀。這樣子,觀一切法自相空的智慧才逐漸、逐漸地增長廣大,才有力量調伏內心的一切煩惱,使令內心清淨,才能這樣子的。
所以「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這就是由聞思修的過程,成就了這樣的大智慧,是這樣意思。我們如果是只是從文字上的學習,而不能專精思惟,這個地方叫假名爲方便力,它不能夠令你內心清淨。聞所成慧沒有這個力量,說是你這個人出家這麼多年,你學習這麼多的佛法,你還有煩惱嗎?是的!是的!因爲你沒能有專精思惟和修止觀的力量,內心裏面就是有煩惱。你用這個經論我天天讀一讀,不行!力量不夠。
所以這上面說:菩薩成就是方便力故,這個成就是經過聞思修叁個階段,才能算是成就。但是到修所成慧的時候,不一定就是聖人,也通于凡夫、也通于聖人。但是這個凡夫的時候,雖然是凡夫,和一般人可不同了,他心清淨。
「增益善根」,這個增益善根是什麼?我那一天講過,就是勝義的善根,就是觀一切法自相空,這是勝義善。這個勝義善不斷地增長,從聞所成慧到思所成慧,就是又增長了一大部分,由思所成慧到修所成慧的時候,又增長了一大部分,這個時候能調伏煩惱。
這個時候很明顯的不同呢,就是可愛的境界出現的時候,他心裏面沒有貪心;這個憤怒的境界來了的時候,他不憤怒。他心能夠用這觀一切法空的智慧把這些境界都溶化了。所以愛的時候他不愛、瞋的時候也不瞋、悭吝的時候、破戒的時候,瞋恚、懈怠、亂意、愚癡都沒有,乃至高慢的境界都沒有,他常能夠作如是觀,所以增益善根,能增長善根。
增長善根這個地方呢,就是你觀一切法空的這個智慧達到了這個程度,一直地向前進而不向後退,這叫做「增益善根」。若是得無生法忍的時候,這個智慧就是永久也不會退下來的,永久也不退失,那就是到了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境界了,叫做「增益善根」。
我剛才說過,我們的煩惱大,我們的煩惱很重,貪心也很大、瞋心也很大、脾氣很大,這是因爲久遠以來不斷地熏習,所以我們就是煩惱很大、貪心很大。現在觀一切法自相空的這種智慧,這位菩薩他也是,白天也用功修行、夜間也用功修行,早晨起來就用功修行,午前也修行、午後也修行、晚間也還是修行,晝夜六時,…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