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2▪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一番的問答。這個問答的意思是說,你要努力地還是要供養諸佛,乃至到得真知識。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何以故難得一切種智呢?

  

  這個當然緊接著就是提出這個問題。那麼爲什麼我供養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識,還不容易得佛智慧呢?很容易就會提出這個問題了。照理說,我供養諸佛,乃至得真知識,應該容易得無上菩提了,爲什麼是不容易呢?下面佛回答。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摩诃薩遠離方便力,不從諸佛聞方便力,所種善根不具足,不常隨善知識教。

  

  這底下說出個理由來。「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摩诃薩」,說這位供養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識這位菩薩,這個人,「遠離方便力」,他沒有方便力,他沒有學習這個方便力。「不從諸佛聞方便力」,他沒有在佛邊聽佛說這個方便力,沒有!沒有聽!沒有聽這句話呢,的確是有……,應該再問一句:怎麼沒有從佛那裏聽呢?就是你沒有請佛,請問這個問題,佛也沒有主動地爲你演說這樣的佛法。

  

  這個在《楞嚴經》上也提到一件事,在其他的經論上也提到同樣的事,什麼事情呢?就是無聞比丘,說這個比丘在阿練若處、在寂靜處很用功修行,這個比丘也應該是見佛聞法的,當然所聽的佛法不是方便力,就是關于靜坐的事情,他也用功修行呢,就是得到了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他成就了這樣的高深的禅定,他就認爲是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得初禅就認爲是得初果、得二禅認爲是二果、得叁禅認爲是叁果、得四禅就認爲是得四果了。那麼在小乘佛法裏面說:得四果阿羅漢就是所作已辦,就是他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完全成功了。完全成功了,他每一天也出去乞食,托缽乞食,然後也就是常常入定,就這樣就知足了,他不再去聽佛說法。像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這些大阿羅漢,他們雖然是得阿羅漢了,但是常常地見佛聞法,還有這個事情。但是這個無聞比丘,他不歡喜去見佛聞法,他認爲他現在就是這樣就是圓滿了,究竟圓滿了。

  

  這裏邊,當然這是人的性格,他不歡喜聽別人說法,也多少有點高慢的習氣的關系。我們學習《瑜伽師地論》曾經說到這個辟支佛他願意生在無佛、無佛法的世間,自己能夠無師自悟,這樣的態度是什麼意思?就是高慢的意思。現在無聞比丘這個人,他成就了色界四禅,就認爲是得四果,這裏面很明顯的就是愚癡,很明顯的就是這個愚癡!第二,不願再去見佛聞法,實在這裏也有愚癡的意思,也有個高慢的意思。結果他這個壽命到了的時候,這個臭皮囊就要結束了,結束了,因爲你不是阿羅漢,你只是得了色界四禅,你成就了色界四禅,你命終的時候,你就會生到色界天去了。去色界天,由欲界天到色界天,在時間、空間上都有距離,在這個距離之間就是有中陰身了。他一有中陰身的時候,他認爲這個和阿羅漢入涅槃的道理不合,因爲得阿羅漢入無余涅槃的時候,就是這個生命結束的時候,前一念這個色受想行識滅了,後一念是不生的,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的。但是現在出來了一個中陰身,就是有眼耳鼻舌身意了、有色受想行識了,那這和阿羅漢入無余涅槃不合道理,他就認爲佛欺騙他了。那麼他這個瞋心也來了,也等于是謗佛了,于是乎下了地獄去了。

  

  所以阿練若的這位得四禅的比丘,命終了以後,很多的比丘很注意,這是一個修行人啊!得了色界四禅的人,他平常的行住坐臥這個威儀和一般人都不同。那麼他一命終了以後,比丘就問佛,說這個比丘到那裏去了?佛說他下地獄去了!這個使令諸比丘都很驚訝這件事。但是我們看這件事呢,佛就稱他爲無聞比丘,就不肯聽聞佛法,不肯聽聞佛法,就是有這個問題。這件事我們用現在這段文來看,菩薩摩诃薩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都是難得一切種智,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我們平常的人,那麼有修行的人,不來聽你說法,那是很正常的事情;若說是佛的境界,這種大慈大悲、無量功德莊嚴的佛說法,他都不來聽,在我們今天的佛教徒來看,這都是有點不正常,有一點不正常。但是我感覺今天的佛教徒裏面也同樣有這種情形,那麼我們不必說名字,他說的佛法是說得不對,他自己承認他是佛教徒,他也有著作、寫文章的,但是他說的佛法和佛教是不和的,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也不去……,我感覺我看藏經上古代的大德的著作,他也不會看的,現代的大德的著作,我感覺他也沒有看,何況去聽經、和聽人說法,這更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結果他的著作,說的佛法和佛法不合,我看這種人還不只一個,有多少名氣,都是很高的。

  

  所以這上面說「供養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識」這個事,也可以說是表面上有這麼一回事,也可以說是種善根、也得真知識,是表面上而已。這樣情形那不可能是得無上菩提,若我看連得無生法忍都辦不到,再進一步說,還不能說他是佛教徒,連佛教徒的資格都不夠。這是這上面問「菩薩摩诃薩供養諸佛、種善根、得真知識,何以故難得一切種智呢?」

  

  「佛告須菩提:是菩薩摩诃薩遠離方便力,不從諸佛聞方便力」,他自己沒有方便力,他又不肯從佛邊去學習方便力,當然這件事也就不能修學聖道了,也就不可能會得聖道,得無生法忍都辦不到了,何況得無上菩提呢?

  

  「所種善根不具足」,你沒有方便力,你在佛法裏面栽培的善根也有一點,天天我們在佛前一合掌都算栽培善根,供一杯水、供一支花、一個果都是種善根,何況你可能還磕頭呢?也是;但是這個善根是不具足的,不是那麼圓滿的,「所種善根不具足」。昨天我們解釋什麼叫做善根的時候,曾經說到有一個勝義善根,「勝義善」,若想要得聖道,你一定栽培這個勝義善。《金剛經》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這個「無爲」就是勝義,你若學習這個勝義善,你才能夠得聖道,或者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我們只是學習身體健康,你打禅七,說靜坐令身體健康,所以我來參加靜坐,那當然這個靜坐就是你用它來健康身體的,不是得聖道的,足見你也沒有願得聖道,沒有得聖道的願望,都沒有!

  

  我們舉一個例子,說這個布施波羅蜜,譬如說現在九二一地震,我們能發心布施救濟災難,這件事,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來做這件事,這就是菩薩道。他去布施這件事,這是菩薩道;但是你若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你也沒有發菩提心、也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你做這件事是菩薩道嗎?我看不是!我看頂多就是人天的善法。我們昨天說這個栽培善根,你做這件事是能得到可愛的果報,而又能夠消滅一切煩惱、消滅一切苦,有這樣功能的名之爲「善根」。說我們做這一樣事,如果你沒有發菩提心、也沒有發無上菩提心,你沒有方便力的話,你做這個功德是什麼?我看就是將來能得到可愛的果報,只此而已。說是能夠對治一切苦惱,這件事辦不到,你沒有這個功能。

  

  所以若用《般若經》這一段文來觀察,我們今天的佛教徒,我感覺很多很多都不及格。這個不及格的原因在哪裏呢?我這麼想,原因在那裏?當然我們自己要負責,我們沒有到那個程度,你不能怨天尤人,我們自己要負責任,這是一個責任。第二個責任,第二個是誰負責呢?就是佛教的法師要負責,你沒有弘揚這個法門,那麼其他的人都跟你學,學不到這個法門,所以也就得不到這個程度,學不到這個方便力。

  

  所以這上面說,「不從諸佛聞方便力」,這個不從諸佛聞方便力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裏面是說有可能佛在爲你在開示這個方便力的時候,你不高興,我不願意聽!不從諸佛聞方便力,那就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了!「不從諸佛聞方便力,所種善根不具足」,「不從諸佛聞方便力」,就是你的智慧不具足,有多少智慧,但是不具足。不具足的時候,你這個不圓滿、有所不足、有所缺的這個智慧去栽培善根,連善根也不具足,只是小小的善根,或者是得人間的富貴榮華的這種善根,或者是生天上的善根,只此而已。

  

  「所種善根不具足,不常隨善知識教」,這句話也是很重要,「不常隨善知識教」。這個「不隨善知識教」、「不常隨善知識教」,這是兩句話,就是你也是遇見善知識了,但是不聽他的教導,或者偶然地聽一點;但是不常隨善知識教,因爲這個學習佛法這件事,我看不是短時間可以畢業的,所以若不隨善知識教、不常隨善知識教,你這個方便力也不會具足的,不具足,所以你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一切種智,那是不可能的了。那麼這是佛這麼回答的。

  

  「不常隨善知識教」,這個善知識的教導,在我們隨順善知識教導來說呢,這個在本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上前後文也說到的不少,你應該聽聞了佛說法、聽善知識說法,然後你要加以思惟、專精思惟,專精思惟就會有問題,就會有疑問,有疑問,提出來向善知識請教。如果你不思惟所聽聞的佛法的真義,不思惟,不思惟就不容易提出問題;你不提出問題,你對于佛法的真義、這個方便力,你很難畢業的、你很難掌握到。所以這個不隨善知識教,一個是本身于這個般若法門不歡喜,不歡喜;或者是也並沒有厭棄,但是你不肯專精思惟,那麼你就不能提出問題,結果這個方便力你就不能成就的,這是一件事。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