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一番的问答。这个问答的意思是说,你要努力地还是要供养诸佛,乃至到得真知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何以故难得一切种智呢?
这个当然紧接着就是提出这个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还不容易得佛智慧呢?很容易就会提出这个问题了。照理说,我供养诸佛,乃至得真知识,应该容易得无上菩提了,为什么是不容易呢?下面佛回答。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力,不从诸佛闻方便力,所种善根不具足,不常随善知识教。
这底下说出个理由来。「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说这位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这位菩萨,这个人,「远离方便力」,他没有方便力,他没有学习这个方便力。「不从诸佛闻方便力」,他没有在佛边听佛说这个方便力,没有!没有听!没有听这句话呢,的确是有……,应该再问一句:怎么没有从佛那里听呢?就是你没有请佛,请问这个问题,佛也没有主动地为你演说这样的佛法。
这个在《楞严经》上也提到一件事,在其他的经论上也提到同样的事,什么事情呢?就是无闻比丘,说这个比丘在阿练若处、在寂静处很用功修行,这个比丘也应该是见佛闻法的,当然所听的佛法不是方便力,就是关于静坐的事情,他也用功修行呢,就是得到了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他成就了这样的高深的禅定,他就认为是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初禅就认为是得初果、得二禅认为是二果、得三禅认为是三果、得四禅就认为是得四果了。那么在小乘佛法里面说:得四果阿罗汉就是所作已办,就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完全成功了。完全成功了,他每一天也出去乞食,托钵乞食,然后也就是常常入定,就这样就知足了,他不再去听佛说法。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这些大阿罗汉,他们虽然是得阿罗汉了,但是常常地见佛闻法,还有这个事情。但是这个无闻比丘,他不欢喜去见佛闻法,他认为他现在就是这样就是圆满了,究竟圆满了。
这里边,当然这是人的性格,他不欢喜听别人说法,也多少有点高慢的习气的关系。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曾经说到这个辟支佛他愿意生在无佛、无佛法的世间,自己能够无师自悟,这样的态度是什么意思?就是高慢的意思。现在无闻比丘这个人,他成就了色界四禅,就认为是得四果,这里面很明显的就是愚痴,很明显的就是这个愚痴!第二,不愿再去见佛闻法,实在这里也有愚痴的意思,也有个高慢的意思。结果他这个寿命到了的时候,这个臭皮囊就要结束了,结束了,因为你不是阿罗汉,你只是得了色界四禅,你成就了色界四禅,你命终的时候,你就会生到色界天去了。去色界天,由欲界天到色界天,在时间、空间上都有距离,在这个距离之间就是有中阴身了。他一有中阴身的时候,他认为这个和阿罗汉入涅槃的道理不合,因为得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就是这个生命结束的时候,前一念这个色受想行识灭了,后一念是不生的,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但是现在出来了一个中阴身,就是有眼耳鼻舌身意了、有色受想行识了,那这和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不合道理,他就认为佛欺骗他了。那么他这个瞋心也来了,也等于是谤佛了,于是乎下了地狱去了。
所以阿练若的这位得四禅的比丘,命终了以后,很多的比丘很注意,这是一个修行人啊!得了色界四禅的人,他平常的行住坐卧这个威仪和一般人都不同。那么他一命终了以后,比丘就问佛,说这个比丘到那里去了?佛说他下地狱去了!这个使令诸比丘都很惊讶这件事。但是我们看这件事呢,佛就称他为无闻比丘,就不肯听闻佛法,不肯听闻佛法,就是有这个问题。这件事我们用现在这段文来看,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都是难得一切种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我们平常的人,那么有修行的人,不来听你说法,那是很正常的事情;若说是佛的境界,这种大慈大悲、无量功德庄严的佛说法,他都不来听,在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来看,这都是有点不正常,有一点不正常。但是我感觉今天的佛教徒里面也同样有这种情形,那么我们不必说名字,他说的佛法是说得不对,他自己承认他是佛教徒,他也有著作、写文章的,但是他说的佛法和佛教是不和的,但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也不去……,我感觉我看藏经上古代的大德的著作,他也不会看的,现代的大德的著作,我感觉他也没有看,何况去听经、和听人说法,这更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结果他的著作,说的佛法和佛法不合,我看这种人还不只一个,有多少名气,都是很高的。
所以这上面说「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这个事,也可以说是表面上有这么一回事,也可以说是种善根、也得真知识,是表面上而已。这样情形那不可能是得无上菩提,若我看连得无生法忍都办不到,再进一步说,还不能说他是佛教徒,连佛教徒的资格都不够。这是这上面问「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何以故难得一切种智呢?」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力,不从诸佛闻方便力」,他自己没有方便力,他又不肯从佛边去学习方便力,当然这件事也就不能修学圣道了,也就不可能会得圣道,得无生法忍都办不到了,何况得无上菩提呢?
「所种善根不具足」,你没有方便力,你在佛法里面栽培的善根也有一点,天天我们在佛前一合掌都算栽培善根,供一杯水、供一支花、一个果都是种善根,何况你可能还磕头呢?也是;但是这个善根是不具足的,不是那么圆满的,「所种善根不具足」。昨天我们解释什么叫做善根的时候,曾经说到有一个胜义善根,「胜义善」,若想要得圣道,你一定栽培这个胜义善。《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个「无为」就是胜义,你若学习这个胜义善,你才能够得圣道,或者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我们只是学习身体健康,你打禅七,说静坐令身体健康,所以我来参加静坐,那当然这个静坐就是你用它来健康身体的,不是得圣道的,足见你也没有愿得圣道,没有得圣道的愿望,都没有!
我们举一个例子,说这个布施波罗蜜,譬如说现在九二一地震,我们能发心布施救济灾难,这件事,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来做这件事,这就是菩萨道。他去布施这件事,这是菩萨道;但是你若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你也没有发菩提心、也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你做这件事是菩萨道吗?我看不是!我看顶多就是人天的善法。我们昨天说这个栽培善根,你做这件事是能得到可爱的果报,而又能够消灭一切烦恼、消灭一切苦,有这样功能的名之为「善根」。说我们做这一样事,如果你没有发菩提心、也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你没有方便力的话,你做这个功德是什么?我看就是将来能得到可爱的果报,只此而已。说是能够对治一切苦恼,这件事办不到,你没有这个功能。
所以若用《般若经》这一段文来观察,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我感觉很多很多都不及格。这个不及格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这么想,原因在那里?当然我们自己要负责,我们没有到那个程度,你不能怨天尤人,我们自己要负责任,这是一个责任。第二个责任,第二个是谁负责呢?就是佛教的法师要负责,你没有弘扬这个法门,那么其他的人都跟你学,学不到这个法门,所以也就得不到这个程度,学不到这个方便力。
所以这上面说,「不从诸佛闻方便力」,这个不从诸佛闻方便力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里面是说有可能佛在为你在开示这个方便力的时候,你不高兴,我不愿意听!不从诸佛闻方便力,那就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了!「不从诸佛闻方便力,所种善根不具足」,「不从诸佛闻方便力」,就是你的智慧不具足,有多少智慧,但是不具足。不具足的时候,你这个不圆满、有所不足、有所缺的这个智慧去栽培善根,连善根也不具足,只是小小的善根,或者是得人间的富贵荣华的这种善根,或者是生天上的善根,只此而已。
「所种善根不具足,不常随善知识教」,这句话也是很重要,「不常随善知识教」。这个「不随善知识教」、「不常随善知识教」,这是两句话,就是你也是遇见善知识了,但是不听他的教导,或者偶然地听一点;但是不常随善知识教,因为这个学习佛法这件事,我看不是短时间可以毕业的,所以若不随善知识教、不常随善知识教,你这个方便力也不会具足的,不具足,所以你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种智,那是不可能的了。那么这是佛这么回答的。
「不常随善知识教」,这个善知识的教导,在我们随顺善知识教导来说呢,这个在本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上前后文也说到的不少,你应该听闻了佛说法、听善知识说法,然后你要加以思惟、专精思惟,专精思惟就会有问题,就会有疑问,有疑问,提出来向善知识请教。如果你不思惟所听闻的佛法的真义,不思惟,不思惟就不容易提出问题;你不提出问题,你对于佛法的真义、这个方便力,你很难毕业的、你很难掌握到。所以这个不随善知识教,一个是本身于这个般若法门不欢喜,不欢喜;或者是也并没有厌弃,但是你不肯专精思惟,那么你就不能提出问题,结果这个方便力你就不能成就的,这是一件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2》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