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2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当得萨婆若不?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一切种智尚难得,何况不供养诸佛、不种善根、不得真知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何以故难得一切种智?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远离方便力,不从诸佛闻方便力,所种善根不具足,不常随善知识教。

  

  〈种善根品〉第七十三,我们昨天把这个题目解释完了,现在开始解释正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当得萨婆若不?」这下边一开始在议论这个善根的道理。这一品是七十三品,前面七十二品也提到这件事,就是「若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当得萨婆若!」现在须菩提尊者如果说: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是不是也能够得萨婆若呢?这个文和上一品相连接的。

  

  「菩萨摩诃萨」也解释解释,「菩萨」,梵文是菩提萨埵,翻成中国话,就是略去了两个音,存两个音。菩萨,中国话的意思,是成就圣道的人,是约人说的。「菩提」,中国话是清净的智慧,圣人经过长时期的修行,他成就了不同于凡夫的、清净的智慧,叫做「菩提」。「萨埵」呢,也就是指这个人说的,成就菩提的人,也有一个勇猛的意思,就是勇猛地修学圣道成就的人,就名之为菩萨。这样说呢,包括了辟支佛、包括了阿罗汉,乃至到佛也可以包括在内,都称之为「菩萨」的。

  

  下面加一个「摩诃萨」呢,「摩诃」,中国话是大,摩诃萨埵,就是一个大人。这个大人的意思就不同于辟支佛、也不同于阿罗汉了,唯独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称之为「大」。这样说,菩萨摩诃萨就是我们汉文佛教通称的「菩萨」的意思。如果是按梵文的本意说菩提萨埵、说菩萨,不单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称为菩萨,阿罗汉也可以称为菩萨、辟支佛也可以称为菩萨的,唯独是加上「摩诃萨」的时候,那就是我们汉文佛教里面所说的「菩萨」了。

  

  现在这里须菩提尊者提出来,表示不是阿罗汉、也不是辟支佛,是学习大乘佛法的、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这种人也有凡夫、也有圣人的不同。现在这里主要是指凡夫菩萨说的,也包括一部份的圣位的菩萨在内,应该不包括八地菩萨以上,就是七地菩萨以下的,连凡夫菩萨在内,都在这一句话里面代表了。

  

  「若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这个供养诸佛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佛在世间的时候,我们见到佛,我们供养佛,或者香华供养、或者饮食、衣服的供养;一个是佛不在世间了,我们心里面作如是观,心里面这样观想,那么观想佛在这里,相好光明,这个大觉世尊的境界,然后我们香华供养、饮食、衣服的供养,这也算是供养,供养诸佛的。

  

  其次呢,我们这样说供养是属于财供养。第二种供养就是法供养,就是如说修行供养,就是我们能够按照佛所说的法语,能够真实地去修学圣道、修学戒定慧,使令我们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能这样修学圣道,当然就是修六波罗蜜了、或者是修八正道了,这样修行呢,也是供养。在佛陀那一方面来说,法供养是最殊胜的。这个财供养在我们初学佛法的人,我们容易做得到,比较容易;但是法供养比较难。因为法供养里边,需要我们要用心地学习佛法,学习到一个程度以后,我们才能够学习这个法供养,如果对于佛法的学习不够,这个法供养是做不来的;如果是佛法是学习了,但是你没有这样的愿,也不能够做法供养。现在这里说是供养诸佛,应该包括这两种供养都没有。「若不供养诸佛」。

  

  当然我们娑婆世界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主,因为我们学习的佛法是从释迦牟尼佛那里来的,但是佛佛道同,其他的一切佛和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所以我们也应该供养,所以叫做「供养诸佛」。这里说供养诸佛这句话,也是包括了听佛说法在内的。你是财供养也好、法供养也好,那么佛在世的时候,你能这样子学习,应该是听到佛说法的,所以也包括在内。

  

  这下面是「具足善根」,这个具足善根,我们昨天解释了什么叫做善根。但是在这里面,前面一句说「供养诸佛」包括听佛说法,所以这个具足善根就是有修行的意思、修学圣道的意思在里边,所以叫做「具足善根」。这个具足这个字也有一个圆满的意思,当然我们初来到佛教里面来栽培善根很难说是圆满的,但是由开始逐渐地听闻佛法、逐渐地修学圣道,假设自己能够没有高慢心的话,终究有一天善根是圆满了,所以叫做「具足善根」。

  

  这个「真知识」,知识这两个字:闻名曰知,见面曰识,我听到你的名称,叫做「知」,见到面,叫做「识」。那么这个真知识是什么意思呢?这里面说这个知识,实在就是朋友的意思,就是真实是你的好朋友,那么就叫做「真知识」。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也容易说到:君子爱人以德,君子爱人以德,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的好朋友。当然,我生活困难,你能帮助我,那么你也是我的好朋友;但是若有人教导我开大智慧、不要做错误的事情、做一切有意义的事情,那么提高我的品德,当然这也是朋友,但是这个朋友应该说是一个进一步的好朋友,也可能这个朋友具足了这两种:一个是对于我生活所需有所帮助;一个是对于我的品德的提高有所帮助。那么这一个朋友有这两种作用,那当然这个就是可以名之为「真知识」。

  

  但是现在说的这个意思,是在佛法里面的事情,佛法里面是我们的好朋友。在本经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前后文都有提到,谁是我们的真知识呢?就是佛、阿罗汉、和这一切大菩萨,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前面已经说供养诸佛了,下边又说真知识呢,佛在世的时候也同样有这种情形,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你可能是拜舍利弗尊者做师父、做和尚、亲教师,可能是拜目犍连尊者,也可能会拜阿难尊者,其他的这些阿罗汉做师父,虽然是可以见佛闻法,但是负责教导你的人是其他的阿罗汉、也可能是其他的菩萨。这样说呢,有佛、另外还有真知识,是这样情形。若是佛灭度以后的话呢,那当然我们就是只有一个真知识这一种,那么可能是观世音菩萨是你善知识、也可能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你善知识、也可能是一位阿罗汉是你的善知识、也可能还有其他的人做你的善知识,那就我们看不见佛了。

  

  所以这里边说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并没有重复的意思,并不是重复。但是这里边说是「不得」:「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当得萨婆若不?」这是相反地说的。这相反地说,这里面有什么意思呢?在《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的解释是说,我们是供养诸佛了、具足善根了、得真知识了,和这个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这两方面的情形在毕竟空上看是无差别的。供养诸佛和不供养诸佛,乃至到得真知识、不得真知识,在第一义谛上看是无差别相的。既然是无差别了,我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我可以得萨婆若;那么我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也应该得萨婆若!因为它们是平等的嘛!那么这个是须菩提尊者是按照这个意思提出来这个问题的。

  

  「当得萨婆若不?」这个萨婆若翻到中国话就是佛的智慧。我不供养诸佛这三种功德我都不具足,我能不能够成就佛的智慧呢?是这么一句话。现在这是〈种善根品〉,前面是〈菩萨行品〉,前后文连接起来,这一个意义就显现出来了。那么这个意义显现出来,可是在我们今天的佛教来说又有一个不同的意思,又有一个不同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的佛教,我们佛教徒当然精进用功的人是有,可是懈怠的人可能还不是少数,所以他不供养诸佛、也不具足善根、也不得真知识,他能够得佛智慧吗?就是这样意思。那么这是须菩提尊者提出来这个问题请问佛,下边佛就回答。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一切种智尚难得,何况不供养诸佛、不种善根、不得真知识。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一切种智尚难得」,佛就回答这个问题,说是这个「菩萨摩诃萨」就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能够发心供养诸佛、能够种善根、他得了真知识的话,佛的智慧都不容易得到,都不容易。

  

  「供养诸佛」这个地方,我想再说几句。我们见到佛像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想,不是像!是真实是佛在这里!你如果有这样的心情的话呢,这恭敬心容易生起来,也就容易供养诸佛;你心里面有恭敬,那就是供养,当然也容易礼拜,也容易做种种其他的供养的。如果我们看见佛像的时候,认为是佛像,不是真实有佛在这里,或者心里面完全没有什么感想,那这个供养诸佛这件事,可能会疏忽了。这个想法实在是很简单,但是关系很重要。

  

  现在佛回答说:菩萨摩诃萨就是供养诸佛、他能肯栽培善根、他又得到了真知识,一切种智尚难得!佛的智慧你还不容易成就的!这个「一切种智」也简单解释一下。这个词应该念两遍:是一切智、一切种智,应该这么念。「一切智」呢,就是通达一切法的寂灭相,这叫做「一切智」。「一切种智」呢,就是也通达一切法种种差别的智慧;一切因缘生法都是寂灭相,但是一切法的差别相也是宛然而有的,你这样子圆满地通达了,就叫做「一切种智」,也就是佛的智慧。那么通常念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就是一切种智。这个一切种智是一切大乘佛教徒所希望成就的一个菩提果;供养诸佛、种善根、得真知识是个因,由因而得果。

  

  须菩提问的时候说:不供养诸佛、不具足善根、不得真知识,能不能得佛智慧?佛说:你供养诸佛、具足善根、得真知识,都不容易得佛智慧!何况不供养诸佛、不种善根、不得真知识呢?那更是不容易得到了!那么这…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