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1 (2000年于溫哥華觀音寺)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種善根品第七十叁

  

  和尚尼、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法友!去年叁月間曾經在這裏,我們學習過本經的〈叁歎品〉,今天我們又在這裏學習此經的〈種善根品〉,好像我們和《般若經》很有因緣,應該贊歎這件事是特別殊勝的。

  

  在我們中國佛教的古代的時候,從鸠摩羅什法師翻譯這部經之後,學習這部經的人非常多。現代的我們漢文佛教,學習這部經的恐怕不多了。

  

  今天中午的時候,我曾經說過幾句話,曾經說到:念阿彌陀佛的時候,要一心不亂,要心不顛倒,這樣子念阿彌陀佛,我們是有希望往生阿彌陀佛國的。我們是在念佛七裏面,爲什麼要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呢?我個人的想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爲了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心不顛倒,學習這部經。我們念《阿彌陀經》的時候,裏面有一句話:臨命終的時候,要心不顛倒,才能往生阿彌陀佛國的。怎麼樣才能夠心不顛倒呢?我個人的想法,就是應該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才能心不顛倒。所以念佛七中,我們學習《般若經》也是有道理的、有理由的,是不相矛盾的。

  

  

  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摩诃」,中國話是「大」的意思,就是贊歎般若法門的殊勝的意思。這個「般若」,翻到中國話就是「智慧」,但是這個智慧呢,是見真理的智慧,叫做「般若」。一般的事情的智慧,那不能夠說它是「般若」的。它的要義,這個「般若」的智慧的要義是什麼呢?就是「不執著」的意思。

  

  我們在解釋「阿羅漢」這個詞的時候,翻到中國話就是「無著」。簡單地說呢,我們凡夫都是有執著的,若無著的時候,就是聖人了。這樣來解釋它的要義呢,我們一般的初開始學習,從文字上去學習「般若」的經義,只是般若法門的前方便而已,只是前方便而已。因爲這個「無著」是經過長時期的修行,成就了聖人的見真理的智慧,才可以名之爲「般若」的。這個「無著」,我們佛教徒日常談話中,有的時候也說到這句話:你不要執著!也是這樣說,因爲我們佛教徒多少的會學習了佛法,就是常會用這句話在口頭上講。但是我們日常說話的不執著,那還是一個膚淺的一部分的意義,現在說無著是更深奧的意思,就是聖人的無分別智的境界,這樣的智慧,才可以名之爲般若的;也就是我們佛教徒,在佛法裏面有高深的成就的時候,才名之爲「無著」、才名之爲「般若」的。

  

  初開始相信佛教的人,可能還不及格,如果在佛法裏面長時期地學習的話,應該在佛法裏邊有願望的,就是在佛法裏邊,希望能成就聖道!在社會上生活的人,各行各業,他這樣的不怕辛苦去做事情,心裏面也有一個願,希望怎麼怎麼地;我做這樣的事情,有這樣的成就,那麼我們在佛法裏邊學習、修行,我們也同樣有願;可能個人的願望是不一樣的,但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願望,就是要得成聖道。

  

  我們中國是大乘佛教,說是要成佛、要得無上菩提,那麼這就是我們的一個願望。當然,說是得無上菩提的願望,得無上菩提的願望,那太大了!我們應該建立一個現在應該成就的願望、現在有可能成就的願望,就是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這件事,當然是我們從經論上的學習,這件事是現在是有可能的,當然我們學習念佛法門,就不談這件事,我們就念阿彌陀佛、求生阿彌陀佛國去;但是若學習這個般若法門,是現在可以得成聖道的,這件事是這樣講的。但是呢,我們應該有這樣的願望,我希望得成聖道!要有這個願;如果你根本沒有這個願,雖然我們在佛法裏面生活,但是沒有這個願,我不想,不想得成聖道!那你不可能得聖道的,因爲你根本沒有這個願嘛!

  

  而現在說到這個「般若」,是得成聖道之後,所成就的清淨無分別智慧,這是要得道以後才有出現這件事的,所以就談到這個「願」,由願而修行,由願導行,由行而後得果,是這件事。這個得成聖道這件事,成就了這個無著的智慧這件事,究竟是怎麼回事情?就是我們原來來到佛教以後,我們經過在佛法裏面的學習,我們才有可能會知道人生是苦;得成聖道之後,這個苦的問題是解決了,能解決一切苦惱。所以應該有願而後修行,由修行而成就無著的般若智慧,成就了這個智慧,能解脫一切苦,這個「般若波羅蜜」就是這樣意思。當然這件事是在……,這個阿羅漢,成就了阿羅漢,也是解脫苦了,但是沒有大悲心。《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個般若的智慧、這個無著的智慧、這個見真理的智慧,是具足大悲心的,所以又不同于小乘佛教。這是我們簡單地說這個「般若」的大意。

  

  「種善根品」這一品的大意,就是種善根。「種」這個字,種者植也。說個譬喻就是農村裏面種田,就是五谷的種子,把它栽培在土裏邊,有水、有陽光,當然也需要空氣,還要有肥料,還要有其他的除草的這些事情,這些應該具足的因緣都具足了,這個種子它就會發芽,然後就有根、莖、枝葉、花、果都出現了,那麼這就是種的意思,這樣講這個種就是譬喻了。現在不是在田裏面種五谷,是我們在心裏面,我們佛教徒在佛法裏面修學,去做什麼事情呢?就是在自己的心裏面來栽培善根,那麼就是「種」的意思。

  

  我們也常說這句話,栽培善根,但是究竟怎麼樣栽培善根?什麼叫做「善」?這也需要在經論上的學習才能夠知道的。這個善這個意思,你做這種事情,將來能令你得到可愛的果報,這是善的意思。我做這件事,我將來能得到一個很滿意的果報,這是「善」的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呢,是能滅除去,你做這樣的事情,能消滅出去一切煩惱、一切苦惱,有這樣的作用,這就是「善」的意思。若是我做這種事情,只是令我將來得到可愛的果報,還沒能夠斷除一切煩惱、也沒能夠消滅一切苦惱,那個善的義就不具足了,是有善義,但是不具足,這是第二義。

  

  第叁個意思呢,我做這樣的事情,能夠對治一切煩惱、一切苦,有這種作用,這是「善」的第叁個意思。第叁個意思就是第二個意思的因,因爲你做這樣的事情,能滅煩惱,能消滅煩惱、和煩惱引來的苦惱,成功了!煩惱和苦就沒有了,這樣子這叫做「善」。這就是善義,這個善有這樣的義。

  

  這個第一個意思是說,我做這樣的事情,將來能得到可愛的果報,但是不能消滅自己的煩惱,不能滅除一切的苦惱,這樣的善法我們佛教徒可能多數歡喜做,歡喜做這件事。這件事,有因就有果嘛,將來會得到可愛的果報,但是你還是有煩惱、還是有苦惱。現在這裏說這個種善根,不是那樣的善根。就是這個善法,你做這樣的善法之後,能滅除一切苦惱、能滅除一切煩惱,而成就了可愛的果報,有這樣作用的,名之爲「善」。這樣說善,就是〈種善根品〉這裏這一品所要說的善根。

  

  「根」這個字怎麼解釋呢?是個引發的意思。就是由無而有,這叫做「根」。有根的意思,就是引發出來,原來沒有,現在把它引發出來,它有了。就像說這個地方原來是空地,後來有種種因緣,造出來一個這麼多的建築物,就是由無而有。這個無,它不能有,是有投資的人,當然還有建築師畫圖宅,政府的批准,然後建築公司大家說好了,然後造出個房子來。這個「善根」的意思,就是原來我們沒有善根,由于種種的因緣,我們就發心了,創造了很多的善法,那麼就叫做「根」。這個根是引發的意思,也就是建立的意思。

  

  剛才我們解釋了「善根」這個詞,這句話是解釋了。但是究竟什麼是「善法」呢?在經論裏面也有詳細地、很明白地開示我們,在我們佛教徒的立場來說,第一個善法,就是對于佛法有信心,這是第一個善法,「信」。第二個要有「慚愧心」,就是我若做了惡事,做了錯誤的事情有羞恥的意思,那麼這是「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對于這一切的染汙法,沒有貪心、也沒有瞋心、也沒有愚癡心,那麼這就是善根。其次呢,「精進」,我們做種種的功德而不懈怠,精進。還有一個「輕安」,輕安是修學禅定了,修學禅定的時候,從未到地定以上,就得到輕安了,這也是善法,「勤、精進、輕安」;「不放逸」,不去做種種惡事。還有一個「舍」,這個舍就叫做行舍。這個舍這個字,譬如說是我們感覺到苦惱、感覺到安樂、感覺到不苦不樂,不苦不樂可以名之爲「舍」,這是你的感覺;現在這裏說這個舍,不是那一個,是修行上的事情。

  

  修行的時候,你成就了這種境界,心裏面是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無貪、無瞋、無癡,這個時候叫做「舍」。舍這個字也就是無著的意思。修禅定的時候,也有會達到舍的境界,但是修學聖道成功了的時候,也有這個舍的境界。這個古代的大德翻譯經論的時候,他用這個字就是棄舍的這個舍字,就是形容修行人修學聖道成就了以後,他內心的境界。《瑜伽師地論》裏面有一句話,叫「住最上舍」;我們平常的人心裏面,安住在貪、瞋、癡上面;但是修行人他內心的相貌,住在舍上面,安住在舍。那麼用這個字來形容修行成功的人,內心裏面不執著的那個清淨的境界,用這個舍字,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善法。

  

  我們再多說幾句,譬如說是有人觸惱你、有人毀辱你,你心裏面怎麼感覺?你心裏當然是憤怒了。這個憤怒是一種煩惱,它和你明了性的心在一起,在一起活動,那麼你自己就感覺到心裏面很不寂靜,別人也看見你在憤怒,憤怒了。但是用這個舍字來看呢,就是你的心不能棄舍那個憤怒,不能把那個憤怒棄舍了。我們心裏面沒有貪、沒有憤怒、也沒有愚癡,沒有一切煩惱的時候,我們心裏面是一個什麼境界?現在貪心來了,瞋心來了,貪煩惱、瞋煩惱,各式各樣煩惱來了的時候,心裏面是什麼境界?這是我們日常經驗的事情,自己應該知道這件事。但是現在這個佛菩薩說法的時候,說到這個舍字,就是我們古德的翻譯也用這個字…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1 (2000年于溫哥華觀音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