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形容:聖人就把這些煩惱通通舍了,心裏面很輕松、很自在、很安詳的那樣的相貌,叫做「舍」。這個舍字,在我們佛教徒來說,應該是我們所希望成就的一種功德,這叫做「舍」。
還有一個善法,叫做「不害」,不害就是慈悲心,不傷害一切有情,不傷害一切衆生,我誠心願一切衆生皆得安樂,我不傷害一切人。我們佛教徒照理說可能做不到,但是應該發出來這樣的願,我希望我能這樣子!我希望我能對一切衆生都沒有傷害的意思。我認爲我們佛教徒先不要說行動,你能做到這裏,就是你心裏面有這麼一個願望,我認爲就很偉大了,就很殊勝了,我發心不傷害一切人!
這個不傷害這句話,不惱亂人,這句話也應該再解釋一下。當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一切禽獸間的關系,人和狗之間的關系,人和毒蛇、老虎、或者是飛鳥中間的關系,你發心你在佛前磕叁個頭,然後跪在佛前,「我某某,從今天開始,我不傷害一切衆生!」我發這個願不傷害一切衆生!我認爲你能這樣做,能這樣發一個願,功德無量!
我們說是對于這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然有的人我不認識,和我也沒有什麼恩、也沒有什麼怨的這種人;另外一種人是有恩的人、有愛的人;另外一種人,就是有怨恨、沒有恩愛的人,就是這叁種人,有恩、有怨、無恩亦無怨這叁種人。我們照理說呢,對于無恩無怨的人,心裏面沒有什麼、也不要求什麼;對于有恩的人、有愛的人,當然我希望他安樂、身體健康、心情快樂,各式各樣如意的事情都能滿願;對于有怨的人呢,那可能有其他的想法了。
但是我們既然是對于佛法有了信心,我們應該聽從佛陀的教導,對于有恩的人、對于有怨的人、對于無恩無怨的人,我們都發心不惱害!說我對于有恩的人,我沒有心傷害!不一定!這個恩,隨時就會變成怨,人的這個思想上是有這個問題,這個怨,多數是由恩來的,所以我心情上,我對于有恩的人,我不會傷害他,這不一定!不一定的呀!所以我們在佛前若是願意種這個善根的話,把恩人也在內,我對于有恩的人、有怨的人、無恩亦無怨的人,都不傷害,我願意利益他們!你發這麼一個願。說是能做到,那是更好;做不到,你不要管!你先發這個願,我認爲這件事還是很重要,這也就是栽培善根。
所以什麼叫做「善根」呢?信、有慚、有愧、無貪、無瞋、無癡,這就是善根;精進、輕安、舍、不害、不放逸,這也是善根。我們栽培善根,這是善根。我們自己反省自己,我心裏面是不是有信?是不是有慚愧?從這裏知道自己有沒有栽培善根。其次呢,又從不同的立場來說明這個善根。有一種叫做「自性善」,就是剛才說幾種法,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等,那麼這叫做自性善,就是它本身就是善法,那麼這叫做「自性善」。
第二種叫做「相屬善」,這個相屬善是什麼意思呢?也叫做「相應善」。我們這個明了性的心,本身是無記的,也不善、也不惡。它與善法: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這些善法合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心就是善;若是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和貪、瞋、癡在一起,和不信、無慚、無愧在一起的時候,這個心就是惡心、就是染汙心了;若是同這些事情都不在一起,它本身是不善不惡的。現在說相屬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和這些善法在一起活動,那麼就叫做相屬善,這個「相屬善」是這樣意思。
第一個是「自性善」,第二個是「相屬善」,第叁個是「隨逐善」。這個「隨逐善」怎麼講呢?就是我們有慚、有愧、無貪、無瞋、無癡,用這樣的清淨心,我們念佛、拜佛、念經、念咒,做種種善法,做種種善法的時候,在我們內心裏面就有了這種善的氣氛,在我們心裏面儲藏起來了。這個儲存的就像我們有錢放在銀行裏面儲蓄起來,我們在心裏面儲存的這些善法,它隨逐我們一直地相續下去,不同我們舍離,所以叫做「隨逐善」。譬如說是我在觀音寺念阿彌陀佛,念佛、拜佛、拜忏、念經,在時間上剎那、剎那就過去了,但是你創造的這個善法,在你心裏面一直地相續下去,它沒有同你分開,將來呢,它會發生作用的。所以剛才我們說那個善根那個「根」字,就是有引發的意思。我前生是佛教徒,在佛教裏面栽培了善根,今生沒有理由地,我看見佛,到了寺廟裏面去,看見了佛、聽聞了佛法,就發歡喜心,那就是因爲你前生有栽培,心裏面有隨逐善,這個善隨逐你,現在又發生作用,所以叫做「隨逐善」。
還有一個「發起善」。發起善,是我們心裏面有無慚、無愧的這種清淨心,心裏面有無貪、無瞋、無癡的清淨心,精進地做種種功德,這心裏面的事,發動到我們的行動上,發表在我們的語言上,我們心裏面是很良善的,但是你沒有表現在身口上,沒表現在你的言語上,沒有表現在你的行動上,那只是內心的善法。現在能夠表現出來,我心裏面想拜佛,我就真實去拜佛了,我心裏面想念經,但是沒有念;現在我們照著經本念,發出聲音來,那麼這叫做「發起善」,這叫做發起善。這個發起善就表示我們的身口意這叁方面都是良善的、都是清淨的、都是有功德的,這叫做「發起善」。
其次呢,叫做「勝義善」,這個勝義善,剛才我們說到這個「般若波羅蜜」,這個般若就是不執著的意思。這個不執著這是聖人的境界,這叫做「勝義善」。就是你見到真理以後,你的內心的清淨在一切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一切法上都不執著,那麼這叫做「勝義善」。那麼這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善法。
這一共是五種善:自性善、相屬善、隨逐善、發起善、勝義善。我們用這個來反省自己,我們有那幾種善法,就可以知道。其次呢,還有叫做「生得善」,這個生得的善法呢,就是與生俱來的。我以前沒有做過這種事情,但是我現在就歡喜做這個事情,這是生得的,生來就得到這種善法。這個原因就是我們前生在佛法裏面栽培這種善法,栽培得很殊勝,得到今生的果報,今生自然就是這樣子,像我們這眼睛一睜開就能看,這是果報是這樣子。譬如說這個青年人,他接觸了佛法,就想要出家當和尚,這就是生得,他也不一定是明白這個理由的,但是就歡喜,就歡喜要出家,做出家人,就是前生栽培過,今生自然就得到這種行動,有這樣的善法,那麼這叫做「生得善」。
第二種還有一個叫「加行善」,就是由自己現在的努力成就的功德,譬如說親近善知識、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我聽聞了佛法以後,我內心裏面能這樣思惟、觀察,然後就這樣用功修行,這樣成就的功德,叫做「加行善」。在我們來說,這個「生得善」固然是很好,但是非要有「加行善」不可,我們才能夠有成就。
其次呢,還有一種叫做「現行供養善」,現行供養善實在也就是加行善,但是它有一點特別,譬如說是我們到這個大殿裏面,大殿供著佛像,供著佛像。我們佛教供佛像這件事,這件事倒是非常重要。我們若到空房子裏邊沒有佛像,我們心裏怎麼樣?我們到一個房子裏面有佛像供著的時候,我們是佛教徒自然地會想起來,我們對佛要恭敬、禮拜、贊歎。但是其中有一樣事呢,你不應該對這個像去禮拜,對這佛像禮拜、對這觀世音菩薩像禮拜,不應該是這樣子。但是看見像以後你心裏面就想起來,你心裏面應該觀想:釋迦牟尼佛真實在這裏,不是像,是真實觀世音菩薩在這裏、普賢菩薩在這裏、文殊菩薩在這裏,你心裏面只想到無量的相好光明,這麼一個聖人在這裏,我對他禮拜、贊歎,我對他一支香、一枝華,香、華,或者燈的光明,各式各樣地來供養這位佛、供養這位菩薩,你心裏要這樣做,那麼這叫做「現行供養善」。
對于法也是,這個經律論的佛法,現在我們多數是印刷的這種辦法,也是非常好;我們對于法、對于經律論的這些書,也應該有香華供養、禮拜,這叫做「現行供養善」。
其次是叫做「饒益善」,這個饒益善是什麼善法呢?就是我們佛教徒應該隨順自己的因緣,勸導他人相信佛教,應該做這件事。我感覺其他的宗教,對于這件事做得很成功。基督教的人,他們很積極地去弘揚他們的教義,勸了很多人去參加教會這些事情;而一貫道也是,他也很努力地做這件事。我們佛教徒好像也做,但是好像沒有人家做得積極。我們佛教徒應該也做這種事,怎麼樣做呢?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用這四種方法引導他人來到佛教裏面相信佛法,應該是這樣子,那麼這叫做「饒益善」,這叫做饒益善,用這樣來利益他們,希望他們來到佛教裏面栽培善根,應該做這件事。
當然這個事情不是容易,也有很多人向我提出問題,他的父親不信佛、他的母親也不信佛,他想勸他父親、母親信佛,很難很難!問我怎麼辦?有什麼辦法?這可見引導人相信佛教不是容易的事情,那麼這是「饒益善」。
還有一個叫「引攝善」,引攝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能夠學習布施波羅蜜、學習戒波羅蜜,我們多少的能夠布施、我們能夠或者受叁皈五戒、或者是八關齋戒、或者十善戒、或者是出家的這些戒法。由于你有布施和戒的功德,將來就可能會生到天上去享天福,那麼這就叫做「引攝善」。也有可能不生天,而在人間享受富貴,享受這個大富大貴的境界,這樣子呢,這叫做「引攝善」。
其次呢,有「對治善」、「寂靜善」、「等流善」。這個對治善比引攝善難了一點。我們說是地震了,我們能夠發一點心去救護,這還可能會比較容易。說是我能夠有善知識勸導我,我父親、我母親勸我去受戒,也可能會受戒,這還比較容易;這個「對治善」就比較難一點。說我的貪心很大,我常常的放逸,說現在在佛法裏面修學止觀來對治我的放逸,這一切錯誤的事情,我不要做!這個是難了一點。因爲我修布施的事情,我可以做,對于我本身,我原來的行爲不妨礙,我還續繼原來樣,這比較容易。現在用對治善要改善自己的思想、改善自己的行爲。譬如其他很多社會上這些放逸的事情,都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這件事可能是不是容易,所以和受戒也有關系,受戒也不是容易,但是也比較……,比這個對治善難一點。對治善不只是沒有這種行爲,內心要清淨,這比較難一點。
其次是「寂靜善」,寂靜善是什麼呢?就是永久地斷滅了貪心、瞋心、愚癡心,永久地消滅了一切的煩惱,使令心遇見什麼境界,心裏面都不動,都能不動心,寂靜,心裏面寂靜住,這是到了阿羅漢才能到這個境界,這個寂靜善是高深了一點。
其次是「等流善」,就是你已經能夠修學對治,而能夠得到寂靜善,然後你能發出來種種的神通道力,教化一切衆生,那麼這叫做「等流善」。
那麼有這麼多的善法,我們應該栽培,栽培這個善法,那麼就叫做「種善根」,叫做「栽培善根」。這個善根當然是有淺、有深、有凡、有聖的不同,那麼佛菩薩的大智慧並不令我們爲難的,就是初開始容易栽培的善法,從這裏開始,逐漸地、逐漸地,展轉地就深奧了,展轉地可以成爲聖人,應該這樣子栽培自己。
在《百喻經》上有說到一個譬喻,說到譬喻的事情,也就是種善根的意思。它說什麼呢?說是一個貧窮的人,這個貧窮的人當然生活很困難,沒有錢。但是有一天到一個地方,在路上遇見一個大袋子,一個囊,一個袋子,他打開一看,裏面都是鈔票、都是黃金,他看了心裏很歡喜,他就在這數這個鈔票,數有多少、有多少;數了老半天,還沒數完,原來這個主人跑來了,這是我的!一下子就搶走了,他呢,什麼也沒有了,心裏面就後悔,我剛才拿到這袋錢的時候,立刻就走了嘛!爲什麼在這地方數呢?但是後悔也沒有用了。
這是一個譬喻,譬喻什麼呢?譬喻我們佛教徒,遇見了佛法的時候,佛法就是個大寶藏,有無量無邊的財富在這裏,我們就在這裏數,數這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就是數,這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是六波羅蜜、這是《法華經》、這是《華嚴經》、這是《成唯識論》、這是《瑜伽師地論》、這是《中觀論》,就是在這數這個文字,就是學習這個文字,而不肯修行。不修行,忽然間無常到了,一口氣不來就死掉了,死掉了,什麼也沒栽培,善根沒栽培。沒有栽培善根的意思是怎麼樣呢?死掉了以後就隨業流轉,你前生你做的善業發生作用,就在人天裏面生活;惡業出來了,就跑到叁惡道去了,就是一點也不能改善自己,就像那個撿到一袋鈔票的人在那裏數錢,光是數,你趕快拿走就是你的了,但是他後悔也來不及了。
所以從這上看呢,種善根這個字,實在是表示要用功修行的意思。如果你不修行,就像撿到財富那個人,到時候是兩手空空,什麼也沒得到。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地栽培善根、修學聖道。修學聖道有多少成就了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叁業清淨,雖然可能會有病痛,但是心裏面不介意,心裏面還很自在的,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那麼就成功了,願意到彌勒菩薩那裏去也行,你願意到藥師佛土、阿閦佛土都可以,十方世界都可以往生。只要是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心清淨,有多少道力,能夠抵抗一切的,或者病苦的擾亂,或者有其他的惡知識擾亂,不能夠擾亂你,你心裏面很清淨自在,往生佛世界是很容易的,是很容易達到這個目的的。
現在這裏面說〈種善根品〉,這個「種」字實在就是栽培的意思,栽培,就是修行的意思,不是只在那裏學習文字的佛法,有這樣的意味的。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種善根品 1 (2000年于溫哥華觀音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