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 (2000年于温哥华观音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种善根品第七十三

  

  和尚尼、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法友!去年三月间曾经在这里,我们学习过本经的〈三叹品〉,今天我们又在这里学习此经的〈种善根品〉,好像我们和《般若经》很有因缘,应该赞叹这件事是特别殊胜的。

  

  在我们中国佛教的古代的时候,从鸠摩罗什法师翻译这部经之后,学习这部经的人非常多。现代的我们汉文佛教,学习这部经的恐怕不多了。

  

  今天中午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几句话,曾经说到:念阿弥陀佛的时候,要一心不乱,要心不颠倒,这样子念阿弥陀佛,我们是有希望往生阿弥陀佛国的。我们是在念佛七里面,为什么要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我个人的想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心不颠倒,学习这部经。我们念《阿弥陀经》的时候,里面有一句话:临命终的时候,要心不颠倒,才能往生阿弥陀佛国的。怎么样才能够心不颠倒呢?我个人的想法,就是应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才能心不颠倒。所以念佛七中,我们学习《般若经》也是有道理的、有理由的,是不相矛盾的。

  

  

  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中国话是「大」的意思,就是赞叹般若法门的殊胜的意思。这个「般若」,翻到中国话就是「智慧」,但是这个智慧呢,是见真理的智慧,叫做「般若」。一般的事情的智慧,那不能够说它是「般若」的。它的要义,这个「般若」的智慧的要义是什么呢?就是「不执着」的意思。

  

  我们在解释「阿罗汉」这个词的时候,翻到中国话就是「无着」。简单地说呢,我们凡夫都是有执着的,若无着的时候,就是圣人了。这样来解释它的要义呢,我们一般的初开始学习,从文字上去学习「般若」的经义,只是般若法门的前方便而已,只是前方便而已。因为这个「无着」是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成就了圣人的见真理的智慧,才可以名之为「般若」的。这个「无着」,我们佛教徒日常谈话中,有的时候也说到这句话:你不要执着!也是这样说,因为我们佛教徒多少的会学习了佛法,就是常会用这句话在口头上讲。但是我们日常说话的不执着,那还是一个肤浅的一部分的意义,现在说无着是更深奥的意思,就是圣人的无分别智的境界,这样的智慧,才可以名之为般若的;也就是我们佛教徒,在佛法里面有高深的成就的时候,才名之为「无着」、才名之为「般若」的。

  

  初开始相信佛教的人,可能还不及格,如果在佛法里面长时期地学习的话,应该在佛法里边有愿望的,就是在佛法里边,希望能成就圣道!在社会上生活的人,各行各业,他这样的不怕辛苦去做事情,心里面也有一个愿,希望怎么怎么地;我做这样的事情,有这样的成就,那么我们在佛法里边学习、修行,我们也同样有愿;可能个人的愿望是不一样的,但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愿望,就是要得成圣道。

  

  我们中国是大乘佛教,说是要成佛、要得无上菩提,那么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愿望。当然,说是得无上菩提的愿望,得无上菩提的愿望,那太大了!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现在应该成就的愿望、现在有可能成就的愿望,就是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这件事,当然是我们从经论上的学习,这件事是现在是有可能的,当然我们学习念佛法门,就不谈这件事,我们就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国去;但是若学习这个般若法门,是现在可以得成圣道的,这件事是这样讲的。但是呢,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愿望,我希望得成圣道!要有这个愿;如果你根本没有这个愿,虽然我们在佛法里面生活,但是没有这个愿,我不想,不想得成圣道!那你不可能得圣道的,因为你根本没有这个愿嘛!

  

  而现在说到这个「般若」,是得成圣道之后,所成就的清净无分别智慧,这是要得道以后才有出现这件事的,所以就谈到这个「愿」,由愿而修行,由愿导行,由行而后得果,是这件事。这个得成圣道这件事,成就了这个无着的智慧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就是我们原来来到佛教以后,我们经过在佛法里面的学习,我们才有可能会知道人生是苦;得成圣道之后,这个苦的问题是解决了,能解决一切苦恼。所以应该有愿而后修行,由修行而成就无着的般若智慧,成就了这个智慧,能解脱一切苦,这个「般若波罗蜜」就是这样意思。当然这件事是在……,这个阿罗汉,成就了阿罗汉,也是解脱苦了,但是没有大悲心。《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般若的智慧、这个无着的智慧、这个见真理的智慧,是具足大悲心的,所以又不同于小乘佛教。这是我们简单地说这个「般若」的大意。

  

  「种善根品」这一品的大意,就是种善根。「种」这个字,种者植也。说个譬喻就是农村里面种田,就是五谷的种子,把它栽培在土里边,有水、有阳光,当然也需要空气,还要有肥料,还要有其他的除草的这些事情,这些应该具足的因缘都具足了,这个种子它就会发芽,然后就有根、茎、枝叶、花、果都出现了,那么这就是种的意思,这样讲这个种就是譬喻了。现在不是在田里面种五谷,是我们在心里面,我们佛教徒在佛法里面修学,去做什么事情呢?就是在自己的心里面来栽培善根,那么就是「种」的意思。

  

  我们也常说这句话,栽培善根,但是究竟怎么样栽培善根?什么叫做「善」?这也需要在经论上的学习才能够知道的。这个善这个意思,你做这种事情,将来能令你得到可爱的果报,这是善的意思。我做这件事,我将来能得到一个很满意的果报,这是「善」的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呢,是能灭除去,你做这样的事情,能消灭出去一切烦恼、一切苦恼,有这样的作用,这就是「善」的意思。若是我做这种事情,只是令我将来得到可爱的果报,还没能够断除一切烦恼、也没能够消灭一切苦恼,那个善的义就不具足了,是有善义,但是不具足,这是第二义。

  

  第三个意思呢,我做这样的事情,能够对治一切烦恼、一切苦,有这种作用,这是「善」的第三个意思。第三个意思就是第二个意思的因,因为你做这样的事情,能灭烦恼,能消灭烦恼、和烦恼引来的苦恼,成功了!烦恼和苦就没有了,这样子这叫做「善」。这就是善义,这个善有这样的义。

  

  这个第一个意思是说,我做这样的事情,将来能得到可爱的果报,但是不能消灭自己的烦恼,不能灭除一切的苦恼,这样的善法我们佛教徒可能多数欢喜做,欢喜做这件事。这件事,有因就有果嘛,将来会得到可爱的果报,但是你还是有烦恼、还是有苦恼。现在这里说这个种善根,不是那样的善根。就是这个善法,你做这样的善法之后,能灭除一切苦恼、能灭除一切烦恼,而成就了可爱的果报,有这样作用的,名之为「善」。这样说善,就是〈种善根品〉这里这一品所要说的善根。

  

  「根」这个字怎么解释呢?是个引发的意思。就是由无而有,这叫做「根」。有根的意思,就是引发出来,原来没有,现在把它引发出来,它有了。就像说这个地方原来是空地,后来有种种因缘,造出来一个这么多的建筑物,就是由无而有。这个无,它不能有,是有投资的人,当然还有建筑师画图宅,政府的批准,然后建筑公司大家说好了,然后造出个房子来。这个「善根」的意思,就是原来我们没有善根,由于种种的因缘,我们就发心了,创造了很多的善法,那么就叫做「根」。这个根是引发的意思,也就是建立的意思。

  

  刚才我们解释了「善根」这个词,这句话是解释了。但是究竟什么是「善法」呢?在经论里面也有详细地、很明白地开示我们,在我们佛教徒的立场来说,第一个善法,就是对于佛法有信心,这是第一个善法,「信」。第二个要有「惭愧心」,就是我若做了恶事,做了错误的事情有羞耻的意思,那么这是「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对于这一切的染污法,没有贪心、也没有瞋心、也没有愚痴心,那么这就是善根。其次呢,「精进」,我们做种种的功德而不懈怠,精进。还有一个「轻安」,轻安是修学禅定了,修学禅定的时候,从未到地定以上,就得到轻安了,这也是善法,「勤、精进、轻安」;「不放逸」,不去做种种恶事。还有一个「舍」,这个舍就叫做行舍。这个舍这个字,譬如说是我们感觉到苦恼、感觉到安乐、感觉到不苦不乐,不苦不乐可以名之为「舍」,这是你的感觉;现在这里说这个舍,不是那一个,是修行上的事情。

  

  修行的时候,你成就了这种境界,心里面是平等、正直、无功用住,无贪、无瞋、无痴,这个时候叫做「舍」。舍这个字也就是无着的意思。修禅定的时候,也有会达到舍的境界,但是修学圣道成功了的时候,也有这个舍的境界。这个古代的大德翻译经论的时候,他用这个字就是弃舍的这个舍字,就是形容修行人修学圣道成就了以后,他内心的境界。《瑜伽师地论》里面有一句话,叫「住最上舍」;我们平常的人心里面,安住在贪、瞋、痴上面;但是修行人他内心的相貌,住在舍上面,安住在舍。那么用这个字来形容修行成功的人,内心里面不执着的那个清净的境界,用这个舍字,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善法。

  

  我们再多说几句,譬如说是有人触恼你、有人毁辱你,你心里面怎么感觉?你心里当然是愤怒了。这个愤怒是一种烦恼,它和你明了性的心在一起,在一起活动,那么你自己就感觉到心里面很不寂静,别人也看见你在愤怒,愤怒了。但是用这个舍字来看呢,就是你的心不能弃舍那个愤怒,不能把那个愤怒弃舍了。我们心里面没有贪、没有愤怒、也没有愚痴,没有一切烦恼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是一个什么境界?现在贪心来了,瞋心来了,贪烦恼、瞋烦恼,各式各样烦恼来了的时候,心里面是什么境界?这是我们日常经验的事情,自己应该知道这件事。但是现在这个佛菩萨说法的时候,说到这个舍字,就是我们古德的翻译也用这个字…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 (2000年于温哥华观音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