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形容:圣人就把这些烦恼通通舍了,心里面很轻松、很自在、很安详的那样的相貌,叫做「舍」。这个舍字,在我们佛教徒来说,应该是我们所希望成就的一种功德,这叫做「舍」。
还有一个善法,叫做「不害」,不害就是慈悲心,不伤害一切有情,不伤害一切众生,我诚心愿一切众生皆得安乐,我不伤害一切人。我们佛教徒照理说可能做不到,但是应该发出来这样的愿,我希望我能这样子!我希望我能对一切众生都没有伤害的意思。我认为我们佛教徒先不要说行动,你能做到这里,就是你心里面有这么一个愿望,我认为就很伟大了,就很殊胜了,我发心不伤害一切人!
这个不伤害这句话,不恼乱人,这句话也应该再解释一下。当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一切禽兽间的关系,人和狗之间的关系,人和毒蛇、老虎、或者是飞鸟中间的关系,你发心你在佛前磕三个头,然后跪在佛前,「我某某,从今天开始,我不伤害一切众生!」我发这个愿不伤害一切众生!我认为你能这样做,能这样发一个愿,功德无量!
我们说是对于这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有的人我不认识,和我也没有什么恩、也没有什么怨的这种人;另外一种人是有恩的人、有爱的人;另外一种人,就是有怨恨、没有恩爱的人,就是这三种人,有恩、有怨、无恩亦无怨这三种人。我们照理说呢,对于无恩无怨的人,心里面没有什么、也不要求什么;对于有恩的人、有爱的人,当然我希望他安乐、身体健康、心情快乐,各式各样如意的事情都能满愿;对于有怨的人呢,那可能有其他的想法了。
但是我们既然是对于佛法有了信心,我们应该听从佛陀的教导,对于有恩的人、对于有怨的人、对于无恩无怨的人,我们都发心不恼害!说我对于有恩的人,我没有心伤害!不一定!这个恩,随时就会变成怨,人的这个思想上是有这个问题,这个怨,多数是由恩来的,所以我心情上,我对于有恩的人,我不会伤害他,这不一定!不一定的呀!所以我们在佛前若是愿意种这个善根的话,把恩人也在内,我对于有恩的人、有怨的人、无恩亦无怨的人,都不伤害,我愿意利益他们!你发这么一个愿。说是能做到,那是更好;做不到,你不要管!你先发这个愿,我认为这件事还是很重要,这也就是栽培善根。
所以什么叫做「善根」呢?信、有惭、有愧、无贪、无瞋、无痴,这就是善根;精进、轻安、舍、不害、不放逸,这也是善根。我们栽培善根,这是善根。我们自己反省自己,我心里面是不是有信?是不是有惭愧?从这里知道自己有没有栽培善根。其次呢,又从不同的立场来说明这个善根。有一种叫做「自性善」,就是刚才说几种法,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等,那么这叫做自性善,就是它本身就是善法,那么这叫做「自性善」。
第二种叫做「相属善」,这个相属善是什么意思呢?也叫做「相应善」。我们这个明了性的心,本身是无记的,也不善、也不恶。它与善法: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这些善法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心就是善;若是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和贪、瞋、痴在一起,和不信、无惭、无愧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心就是恶心、就是染污心了;若是同这些事情都不在一起,它本身是不善不恶的。现在说相属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和这些善法在一起活动,那么就叫做相属善,这个「相属善」是这样意思。
第一个是「自性善」,第二个是「相属善」,第三个是「随逐善」。这个「随逐善」怎么讲呢?就是我们有惭、有愧、无贪、无瞋、无痴,用这样的清净心,我们念佛、拜佛、念经、念咒,做种种善法,做种种善法的时候,在我们内心里面就有了这种善的气氛,在我们心里面储藏起来了。这个储存的就像我们有钱放在银行里面储蓄起来,我们在心里面储存的这些善法,它随逐我们一直地相续下去,不同我们舍离,所以叫做「随逐善」。譬如说是我在观音寺念阿弥陀佛,念佛、拜佛、拜忏、念经,在时间上剎那、剎那就过去了,但是你创造的这个善法,在你心里面一直地相续下去,它没有同你分开,将来呢,它会发生作用的。所以刚才我们说那个善根那个「根」字,就是有引发的意思。我前生是佛教徒,在佛教里面栽培了善根,今生没有理由地,我看见佛,到了寺庙里面去,看见了佛、听闻了佛法,就发欢喜心,那就是因为你前生有栽培,心里面有随逐善,这个善随逐你,现在又发生作用,所以叫做「随逐善」。
还有一个「发起善」。发起善,是我们心里面有无惭、无愧的这种清净心,心里面有无贪、无瞋、无痴的清净心,精进地做种种功德,这心里面的事,发动到我们的行动上,发表在我们的语言上,我们心里面是很良善的,但是你没有表现在身口上,没表现在你的言语上,没有表现在你的行动上,那只是内心的善法。现在能够表现出来,我心里面想拜佛,我就真实去拜佛了,我心里面想念经,但是没有念;现在我们照着经本念,发出声音来,那么这叫做「发起善」,这叫做发起善。这个发起善就表示我们的身口意这三方面都是良善的、都是清净的、都是有功德的,这叫做「发起善」。
其次呢,叫做「胜义善」,这个胜义善,刚才我们说到这个「般若波罗蜜」,这个般若就是不执着的意思。这个不执着这是圣人的境界,这叫做「胜义善」。就是你见到真理以后,你的内心的清净在一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法上都不执着,那么这叫做「胜义善」。那么这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善法。
这一共是五种善:自性善、相属善、随逐善、发起善、胜义善。我们用这个来反省自己,我们有那几种善法,就可以知道。其次呢,还有叫做「生得善」,这个生得的善法呢,就是与生俱来的。我以前没有做过这种事情,但是我现在就欢喜做这个事情,这是生得的,生来就得到这种善法。这个原因就是我们前生在佛法里面栽培这种善法,栽培得很殊胜,得到今生的果报,今生自然就是这样子,像我们这眼睛一睁开就能看,这是果报是这样子。譬如说这个青年人,他接触了佛法,就想要出家当和尚,这就是生得,他也不一定是明白这个理由的,但是就欢喜,就欢喜要出家,做出家人,就是前生栽培过,今生自然就得到这种行动,有这样的善法,那么这叫做「生得善」。
第二种还有一个叫「加行善」,就是由自己现在的努力成就的功德,譬如说亲近善知识、亲近善友、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我听闻了佛法以后,我内心里面能这样思惟、观察,然后就这样用功修行,这样成就的功德,叫做「加行善」。在我们来说,这个「生得善」固然是很好,但是非要有「加行善」不可,我们才能够有成就。
其次呢,还有一种叫做「现行供养善」,现行供养善实在也就是加行善,但是它有一点特别,譬如说是我们到这个大殿里面,大殿供着佛像,供着佛像。我们佛教供佛像这件事,这件事倒是非常重要。我们若到空房子里边没有佛像,我们心里怎么样?我们到一个房子里面有佛像供着的时候,我们是佛教徒自然地会想起来,我们对佛要恭敬、礼拜、赞叹。但是其中有一样事呢,你不应该对这个像去礼拜,对这佛像礼拜、对这观世音菩萨像礼拜,不应该是这样子。但是看见像以后你心里面就想起来,你心里面应该观想:释迦牟尼佛真实在这里,不是像,是真实观世音菩萨在这里、普贤菩萨在这里、文殊菩萨在这里,你心里面只想到无量的相好光明,这么一个圣人在这里,我对他礼拜、赞叹,我对他一支香、一枝华,香、华,或者灯的光明,各式各样地来供养这位佛、供养这位菩萨,你心里要这样做,那么这叫做「现行供养善」。
对于法也是,这个经律论的佛法,现在我们多数是印刷的这种办法,也是非常好;我们对于法、对于经律论的这些书,也应该有香华供养、礼拜,这叫做「现行供养善」。
其次是叫做「饶益善」,这个饶益善是什么善法呢?就是我们佛教徒应该随顺自己的因缘,劝导他人相信佛教,应该做这件事。我感觉其他的宗教,对于这件事做得很成功。基督教的人,他们很积极地去弘扬他们的教义,劝了很多人去参加教会这些事情;而一贯道也是,他也很努力地做这件事。我们佛教徒好像也做,但是好像没有人家做得积极。我们佛教徒应该也做这种事,怎么样做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这四种方法引导他人来到佛教里面相信佛法,应该是这样子,那么这叫做「饶益善」,这叫做饶益善,用这样来利益他们,希望他们来到佛教里面栽培善根,应该做这件事。
当然这个事情不是容易,也有很多人向我提出问题,他的父亲不信佛、他的母亲也不信佛,他想劝他父亲、母亲信佛,很难很难!问我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这可见引导人相信佛教不是容易的事情,那么这是「饶益善」。
还有一个叫「引摄善」,引摄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能够学习布施波罗蜜、学习戒波罗蜜,我们多少的能够布施、我们能够或者受三皈五戒、或者是八关斋戒、或者十善戒、或者是出家的这些戒法。由于你有布施和戒的功德,将来就可能会生到天上去享天福,那么这就叫做「引摄善」。也有可能不生天,而在人间享受富贵,享受这个大富大贵的境界,这样子呢,这叫做「引摄善」。
其次呢,有「对治善」、「寂静善」、「等流善」。这个对治善比引摄善难了一点。我们说是地震了,我们能够发一点心去救护,这还可能会比较容易。说是我能够有善知识劝导我,我父亲、我母亲劝我去受戒,也可能会受戒,这还比较容易;这个「对治善」就比较难一点。说我的贪心很大,我常常的放逸,说现在在佛法里面修学止观来对治我的放逸,这一切错误的事情,我不要做!这个是难了一点。因为我修布施的事情,我可以做,对于我本身,我原来的行为不妨碍,我还续继原来样,这比较容易。现在用对治善要改善自己的思想、改善自己的行为。譬如其他很多社会上这些放逸的事情,都不要做!这个不要做这件事可能是不是容易,所以和受戒也有关系,受戒也不是容易,但是也比较……,比这个对治善难一点。对治善不只是没有这种行为,内心要清净,这比较难一点。
其次是「寂静善」,寂静善是什么呢?就是永久地断灭了贪心、瞋心、愚痴心,永久地消灭了一切的烦恼,使令心遇见什么境界,心里面都不动,都能不动心,寂静,心里面寂静住,这是到了阿罗汉才能到这个境界,这个寂静善是高深了一点。
其次是「等流善」,就是你已经能够修学对治,而能够得到寂静善,然后你能发出来种种的神通道力,教化一切众生,那么这叫做「等流善」。
那么有这么多的善法,我们应该栽培,栽培这个善法,那么就叫做「种善根」,叫做「栽培善根」。这个善根当然是有浅、有深、有凡、有圣的不同,那么佛菩萨的大智慧并不令我们为难的,就是初开始容易栽培的善法,从这里开始,逐渐地、逐渐地,展转地就深奥了,展转地可以成为圣人,应该这样子栽培自己。
在《百喻经》上有说到一个譬喻,说到譬喻的事情,也就是种善根的意思。它说什么呢?说是一个贫穷的人,这个贫穷的人当然生活很困难,没有钱。但是有一天到一个地方,在路上遇见一个大袋子,一个囊,一个袋子,他打开一看,里面都是钞票、都是黄金,他看了心里很欢喜,他就在这数这个钞票,数有多少、有多少;数了老半天,还没数完,原来这个主人跑来了,这是我的!一下子就抢走了,他呢,什么也没有了,心里面就后悔,我刚才拿到这袋钱的时候,立刻就走了嘛!为什么在这地方数呢?但是后悔也没有用了。
这是一个譬喻,譬喻什么呢?譬喻我们佛教徒,遇见了佛法的时候,佛法就是个大宝藏,有无量无边的财富在这里,我们就在这里数,数这个「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就是数,这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是六波罗蜜、这是《法华经》、这是《华严经》、这是《成唯识论》、这是《瑜伽师地论》、这是《中观论》,就是在这数这个文字,就是学习这个文字,而不肯修行。不修行,忽然间无常到了,一口气不来就死掉了,死掉了,什么也没栽培,善根没栽培。没有栽培善根的意思是怎么样呢?死掉了以后就随业流转,你前生你做的善业发生作用,就在人天里面生活;恶业出来了,就跑到三恶道去了,就是一点也不能改善自己,就像那个捡到一袋钞票的人在那里数钱,光是数,你赶快拿走就是你的了,但是他后悔也来不及了。
所以从这上看呢,种善根这个字,实在是表示要用功修行的意思。如果你不修行,就像捡到财富那个人,到时候是两手空空,什么也没得到。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地栽培善根、修学圣道。修学圣道有多少成就了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三业清净,虽然可能会有病痛,但是心里面不介意,心里面还很自在的,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去,那么就成功了,愿意到弥勒菩萨那里去也行,你愿意到药师佛土、阿閦佛土都可以,十方世界都可以往生。只要是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心清净,有多少道力,能够抵抗一切的,或者病苦的扰乱,或者有其他的恶知识扰乱,不能够扰乱你,你心里面很清净自在,往生佛世界是很容易的,是很容易达到这个目的的。
现在这里面说〈种善根品〉,这个「种」字实在就是栽培的意思,栽培,就是修行的意思,不是只在那里学习文字的佛法,有这样的意味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1 (2000年于温哥华观音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