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8▪P3

  ..續本文上一頁,這無分別境界;這個世俗谛是有名言的,所以可以分別。分別呢,而就是菩薩用種種的假名字來開示我們,這是眼耳鼻舌身意、這是色聲相味觸法、這是地獄,這是天堂,教我們不要做惡事,要做善事;這是空的、這是假的,修學聖道,還是用種種的名字來開示我們,還是要用種種的名字去修止觀的;達到第一義谛的時候,才是無分別境界。

  

  所以這個地方說是「菩薩摩诃薩以世谛故,示衆生若有、若無,非以第一義」,不是的。在第一義谛的時候,的確是沒有分別,無分別相。無分別相這個地方還有什麼問題呢?這個小乘佛教,說是阿羅漢入無余涅槃的時候,小乘佛教是這麼講,就是無色、無受想行識了,沒有了,這個生理的組織沒有了,這個心理也沒有了,眼耳鼻舌身意沒有了,就入于畢竟空、不生不滅的境界了,在小乘佛法裏面的確是這樣說的。那麼現在說佛菩薩呢,他沒有入無余涅槃!他沒有入無余涅槃,他還保留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色受想行識,這都還是存在的。但是他若與第一義谛相應的時候,是無分別境界,是無分別;因爲沒有入無余涅槃嘛,所以他這個心意識還在,這個就是大乘佛教佛菩薩境界,和阿羅漢還是不一樣,入無余涅槃的境界是不一樣的。

  

  所以這上說「菩薩摩诃薩以世谛故,示衆生若有、若無,非以第一義」,所以前面說一切法都是無性的,這是按照第一義說。

  

  「世尊!世谛、第一義谛有異耶?」喔!若站在世谛就有言說,這樣開示;在第一義谛就沒有言說,那麼世谛和第一義谛有差別嗎?是不一樣嗎?這樣問。「須菩提!世谛、第一義谛無異也」,這個佛回答他,這個世俗谛因緣生法,和這個因緣生法的寂滅相無差別。「何以故?」什麼理由呢?「世谛如,即是第一義谛如」,因爲這個因緣生法,它就是畢竟空,那個畢竟空即名爲第一義谛,不是離開了世谛的「如」,另外有一個第一義谛,所以從這方面看呢,是「無異」,不是不異的,但是也是不一。因爲第一義谛是無生無滅,世俗谛是有生有滅,而世俗谛是有染汙的,那個第一義谛是佛的境界,是清淨的,還是有差別。所以總起來說,世俗谛和第一義谛,是不一、也不異的,應該是這麼說。因爲它是不一,所以「以世谛示衆生若有、若無」,不是「第一義谛」。

  

  「世谛如即是第一義谛如,以衆生不知、不見是如故,菩薩摩诃薩以世谛示衆生若有、若無」,那麼爲什麼佛菩薩要多這一層麻煩,要來開示衆生呢?「以衆生」迷惑顛倒,他不能知、見這個第一義谛的如,不知道。這個「知見」怎麼講呢?可以這樣說:在禅定裏面叫做「知」,在般若上叫做「見」;或在奢摩他叫做「知」,在毗缽舍那叫做「見」,可以這麼說。「不知不見是如故」,衆生也不修奢摩他、也不修毗缽舍那,當然他們不能夠證悟這個第一義谛。不證悟第一義谛呢,他在世俗谛上活動,他就是貪瞋癡活動,就是顛倒迷惑,在生死裏流轉有很多的苦惱。因爲這樣的關系呢,「菩薩摩诃薩以世谛示衆生」,佛就是站在緣起法上告訴衆生「若有、若無」,地獄是沒有的,但是你若做惡就有地獄;天堂也是沒有的,但是你若做善就有天堂;你若修學無漏的戒定慧,你就成佛、就得無上菩提。就是一切法若創造就是有,不創造就沒有,這「若有、若無」就是這樣意思。不能說那件事決定有、決定無,不是這個意思,不是決定的。這樣告訴我們呢,我們凡夫若明白這樣道理,我們若肯努力,我們就能成功,就可以解脫這個凡夫的苦惱境界,就可以解脫。

  

  「複次,須菩提!衆生于五受陰有著相故,不知無所有,爲是衆生故,示若有、若無」,這把前面再詳細說一下。「複次,須菩提!衆生于五受陰」:這個「受」,就當個「取著」講,執著這個色受想行識是真實的、執著這個色受想行識是我,執著。衆生沒有這個般若的智慧,在這個色受想行識這個五種取著的法中,「有著相故」。這個「五受陰」,「受」這個字,因受而有五陰,就是因爲你有執著,你才得到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若是你不執著,就沒有色受想行識了。所以得了阿羅漢果以上,是沒有這個有漏的色受想行識,是沒有了。所以這個「五受陰」,這個「受」是五陰的因,因受而有五陰;有了五陰以後呢,還是有執著,我們執著這個色受想行識,種種的執著。

  

  這個「執著」這句話呢,非常的微細。我們有時候,我們自己能覺知的,是貪心來了自己能覺知,瞋心來了也會覺知,說高慢心、疑惑心來了,也會能知道。但是在這個心理之前,那個微細的執著,我自己不太明白,不太明白;但是是有這麼一回事的;如果你若是觀一切法畢竟空,無所執著的時候,貪瞋癡就不起了。所以從這個地方就知道,我們這個執著比貪瞋的煩惱微細,是最微細的,是最微細。

  

  「有著相故」,有那微細的執著,也就是無明煩惱。「不知無所有」,我們不知道這個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世間上的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是畢竟空寂的,不知道,不知道呢,所以就是有糾紛,有很多的煩惱生起。「爲是衆生故,示若有、若無」,佛菩薩慈悲,哀愍我們,爲這樣的衆生,所以開示他:一切法都是因緣有的、都是畢竟空的,沒有一樣是真實有的,是決定是空的,不是;沒有一樣是決定的,不是真的。

  

  佛教這個道理,譬如說是我就能活兩百歲,我感覺還是很短,我希望長壽,佛教有辦法可以長壽,你發慈悲心,不要殺生。發慈悲心,我們對一個蚊蟲發慈悲心,對一條狗發慈悲心,對其他的一切獸發慈悲心,固然是慈悲心;但是對人要發慈悲心,這很重要!有些人,哎呀!我們發慈悲心要放生,很慈悲,但是人有困難,你拿點力量來救人,不拿!這是不對的。我們對于人應該……我們是同類的嘛!我說我的哥哥有病了,說是那個人也不是我的哥哥、也不是我的弟弟,和我的親屬一點也沒有關系,我有時候還發心幫助幫助。說我哥哥有問題的時候,我不管,這個人正常不正常?所以這個發慈悲心,慈悲就是愛,這個愛,是我們凡夫常用愛這個字,佛法不用這個愛字,用「慈」,慈就是愛,是清淨的愛。對于人類應該發愛護的心,那麼你就容易長壽的!你就會容易長壽。說我現在財富太少,我感覺貧窮,我希望財富多;財富多,佛法也是有辦法;都是因緣嘛!你發慈悲心修布施波羅蜜,你就會得財富了嘛!啊,我希望很多很多美滿的事情,都是要由因緣有,只要你肯這樣努力,將來終究會成功。我現在我感覺我自己這個身體,我不滿意,不滿意,就是你前生有過失,你不要再造那個過失,你這不滿意的事情也就沒有了,就沒有了。喔!我的智慧,我很笨,我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不要緊,你多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學習《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會有智慧,在佛法裏面就會有智慧。當然,世間的智慧和佛法的智慧還是不一樣。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的時候,你會有這樣的智慧,只要你求世間上的事情,什麼什麼都是因緣有的,你想要怎麼地,你都可以做到;你願意下地獄也有辦法,願意生天也有辦法,願意成佛也是有辦法,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願意到彌勒菩薩那兒去,都有辦法,就是你自己要加以選擇,是這樣。所以這個「若有、若無」就是有這樣意思,一切法都不是決定有、也不是決定無。說我現在什麼都是很如意的,我看他們那些人很多苦惱都來了,我沒有!我都是滿意的。你不要說這個話,那個不滿意的事情隨時會出來的!不是決定沒有啊!所以從佛法的道理來講,不如意的人要學習佛法,趕快栽培;如意的人也要栽培,因爲你現在如意的事情靠不住的,一下子就變了。所以人哪,你趕快愛惜光陰,你不可以,我去玩玩,到那兒去旅遊去,也好啦!但是光陰很寶貴啊!很寶貴!

  

  「故示若有、若無,令知清淨無所有」,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第一義谛是清淨的、是安隱的。「清淨無所有」,當然我們初開始呢,就是我們現在所執著的一切境界,本性都是畢竟空的;你學習畢竟空呢,你心就清淨。所以畢淨空也名爲清淨,爲什麼呢?你一學習畢竟空,一切煩惱都不起了,它就清淨;你不學習這畢竟空,不行,不能清淨。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若有、若無,令知清淨無所有」。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诃薩,應當作是行般若波羅蜜」,所以這一段是雖然一切法都空,而還是不失能知之義,還是有能知之義;這一段也同時表示了我們佛教徒學習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也表示了這一點。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8》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