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狮子这些事情;其中有一个女孩子,这个婆世踬就看见这个组织里有一个女孩子,就感觉这个女孩子非常好、非常的美,就回家去对父母说,如此如此地说,这个孩子很好,愿意同他结婚,希望父母给他连络这件事。那古代和现代不同,现代的人自己连络;那么那个时候,是他自己不能连络,要父母给他连络。父母说:我们是贵族,他们不是贵族,我们不能够做亲戚的。这个婆世踬说:何必讲这个呢?不要讲这贵不贵的事情,只要欢喜就好嘛!讲这个干什么!说:不可以!不可以!我们这个社会上的风俗是这样的。那么他的儿说:如果一定不连络,我活不下去了,就是要死。这样子,这父母爱儿女,只好答应了,就是派人去连络。对方也是一样:你们是贵族,我们是小人,我们和你们配不上,不能这样子。但是这个婆世踬还是一定要执着这件事,父母又去连络。
那么这个团体的人就提出个条件:你如果愿意和我们的女儿结婚,你要学习我们这一行的事情,唱歌、跳舞,种种的各式各样的节目,你都要学会,而且要经过考试合格,那我的女儿就嫁给你。那么这提出条件了,他不是太愿意,因为爱这个女孩子,也就同意了。同意了,就来到这个团体来就学,没有多久就学会了,也不是他一个人,同时还有别的人也学习这个,就是选了一个时间表演,表演这些事情。表演的时候,国王也来了,来看这件事。因为很多人表演,等到了婆世踬表演的时候,也是,一样、一样都很好,都及格了,但是国王说:你刚才表演我没看见,你再重表演。其中一样叫做空中走索,大概是空中有一条铁链子,在那铁链上走。国王说:你这件事我没看见,你再走一走我看看;但这个年轻人表演得也很辛苦,这个气力没有那么强了,他也上去再走,走到中间的时候,这个身体就是有点抖、有点不稳,不稳的时候,心就害怕了。
正在害怕的时候,目犍连尊者来了,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来了,来了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就说:你现在是愿意掉下去死掉了呢?还是愿意保全性命?如果你若愿意保全性命,我可以保证你的安全;可是有个条件,就是要出家当和尚。这个婆世踬一想!我若不答应,我没有把握,一定是掉下去摔死了,还能和那个女孩子结婚吗?不可能的了!还是活下去好,好!我出家当和尚。他这一答应,立刻地这个地方,并不是在空中,那里就是平地;目犍连尊者这个神通的境界,现出个平地了,那么婆世踬立刻没有恐怖心了,就从这个平地上就走下来了,走下来了,那么大家要恭喜他,别人看不见啊!看不见有这个事情;好!你这回毕业了,成功了,可以满愿了!但是他声明:我要出家当和尚去了!这样子。那么目犍连尊者领他,就到了祇树给孤独园见佛,佛就为他说法,他得了须陀洹果。
从这里我们生了分别心;我们刚才说:凭什么我们能放下世间上的事情?就是要有般若波罗蜜。那么现在这个婆世踬凭什么?就是他想要这个欲,但是为了欲,有这个危险,要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在这个关头的时候,能救他一命的时候,不得不出家当和尚;这是放下,这是一时的放下,也不是真实。听佛说法得了须陀洹果,就是得了般若了,无我的智慧是般若,就放下了,后来得了阿罗汉果。所以这个事情,我们说是每一个人能信佛,因缘不一样,每一个人出家当和尚,因缘也不一样,这个婆世踬怎么出家的?就这么个因缘,就这样放下。
这里说呢,「一切法无作者故」,就是一切法都是空的!不管什么因缘相信佛教,不管什么因缘出家,最后都是要学习般若波罗蜜,你才能成功的!般若波罗蜜没有学习,你不能成功的。我们从这上面看出来呢,佛教是真实是和平的,不是假的,就是因为有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能够究竟地、能彻底地,从你的心里面消灭了一切的纠纷,所以能够和平;没有般若波罗蜜,这件事办不到,办不到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法、诸法性离耶?佛言:如是!如是!诸法、诸法性离。世尊!若诸法、诸法性离,云何离法能知离法?若有若无,何以故?无法不能知无法,有法不能知有法,无法不能知有法,有法不能知无法。世尊!如是一切法无所有相,云何菩萨摩诃萨作是分别:是法若有若无?佛言:菩萨摩诃萨以世谛故,示众生若有若无,非以第一义。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以众生不知不见是如故,菩萨摩诃萨以世谛示众生若有若无。复次须菩提,众生于五受阴中有着相故,不知无所有,为是众生故示若有若无,令知清净无所有。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法、诸法性离耶?」这底下第七段。第七段,明诸法虽无所有,而不失能知之义,这说到这件事,本来是一切法都空了,能知也是空了,应该是这样子。但是这一段文说:诸法虽然无所有,这个能知之义还是不失掉的,说明这个道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法、诸法性离耶?」一切因缘生法,头一个「诸法」是一切因缘生法。「诸法性离耶?」这一切因缘生法都是没有真实性的,都是毕竟空的吗?这心里有了疑问了,用这样的话把它表示出来。「佛言:如是!如是!」说:是的,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诸法、诸法性离」:这个「性离」,就是那真实性是没有的,是这个意思。
「世尊!若诸法、诸法性离,云何离法能知离法?」这底下就提出个问题。说是若一切因缘生法,若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一样事是非因缘生的,一切法都是因缘生。「诸法性离」,那么一切因缘生法都是毕竟空的。若是这样的话,就有一个疑问,什么疑问呢?「云何离法能知离法?」譬如说我们这个色声香味触法,是我们所知的,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是能知的;能知和所知,这是有能知、有所知。若是所知的一切法也是离,能知的也是毕竟空,那还能够有知了吗?「云何离法能知离法」呢?就不能知了啊!因为这个知也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知,又是毕竟空,毕竟空就不能知了!毕竟空与毕竟空是无知的、是无分别的,是没有知了,是这样子啊!那么这样是对吗?「云何离法能知离法」?「若有若无」,这个离法能知离法,或者是有?或者是无?这个话不能嘛!若这个法是因缘有,这个法是毕竟空;若是都是空了,谁去分别这是因缘有、是自性空呢?没有这件事了!这里面的问题可是很多了,这提出来这个问题。
「何以故?」这底下又详细说这个。「无法不能知无法」,若是毕竟空了,心也是毕竟空,毕竟空也就不能知,「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识」就是不能知嘛!是不是?所以「无法不能知无法」,有法也不能知有法,因为有法也是毕竟空嘛!「无法不能知有法」,有法也是毕竟空!「有法不能知无法」,也还都是毕竟空!「世尊!如是一切法无所有相」,不管你说它是有、说它是无,都归是毕竟空了。都是毕竟空了,「一切法无所有相,云何菩萨摩诃萨作是分别,是法若有若无」呢?说这个是有、这个是无呢?怎么能这样分别呢?这样分别,就是和一切法空就不相合了,那还是有啊!没能完全都是空啊!有这个意思。如果说有分别,那可见这个分别者没有空,其余的都是空的,可能是这样吗?这提出这个问题。
「佛言:菩萨摩诃萨以世谛故,示众生若有、若无」,这底下佛说:菩萨摩诃萨是「以世谛故」,是站在因缘所生法的立场来说。这个「世」,就是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有未来世;有过去世因缘所生法、有现在世、有未来世的因缘所生法,在因缘所生法的这个立场;这个「谛」,是不颠倒的意思。世间上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这是一个正确的、并没有错误,并不错误,所以称之为「谛」。「以世谛故,示众生若有、若无」,站在世谛的立场、站在因缘生法的立场,就是有种种名字;这叫灯、这叫钟、这叫桌、这叫人、这是黄、这是白,就是种种无量无边的名字,这都是「世谛」。用这个世谛,「示众生若有、若无」,就是开示众生这是有、这是无、这是因缘有;开示众生的时候,当然不会说这是真实有。天上的境界虽然是令人所乐、令人欢喜,那是因缘有的,也是无常的;地狱也是因缘有的,也是无常的;我们自己做善或者做恶,也都是因缘。有因缘就有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又是无常的,但是无常而又没有中断,继续地变化,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一直地变化,流转变化。这站在世间的立场,就说一切法是因缘有;一切因缘所生法,自性是空的,这样告诉我们。
「非以第一义」,不是站在诸法皆空的第一义谛的立场。若站在第一义谛的立场,就是无分别,不可说,没有言说相的。一切法空了的时候,在空上是没有一切生灭变异的,就是没有言说了,没有言说,不能再说什么的,不能的。
我又想起来《摄大乘论》上有一句话:「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我们的习惯有能诠、有所诠,我们这个思想才能活动。有能诠的语言文字,这些名字,有名字所表示的那件事,这个时候我们心里才能活动;若是没有能诠在所诠上的时候,心就不能动。这件事,尤其是在我来说,非常明显,非常的容易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我怎么会说这句话呢?譬如说我心里面想,完全得要用汉文,中国的汉文去分别、去思惟,我不能用英文。这换一句话,我心里面没有那个英文的符号,我不能用英文的符号去分别,我只能用汉文的符号这样的分别;假设若汉文我也不懂的话,我心完全就是无分别。所以从这上面来说,就是你一定要知道,你要学习了,你认识很多的名言、名字,很多的名字,你才会说话,你才能够心里面才会思想。
现在第一义谛那里面,没有能诠、也没有所诠…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