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這個意思。就是一切法亦複如是,也都是不可得的,叫「失卻牛」。
那麼「早晨起來失卻火」,早晨起來,這個表示他後半夜他是休息了,這個禅師後半夜他休息一會兒。休息一會兒,早上他起來了,起來的時候── 這是在唐,南泉普願禅師是唐朝的人,那時候的出家人,和我們後來出家人這個上早晚殿,沒有這種事。我們上早晚殿這種事情,有人說是在元朝的時候開始的,中國的元朝的時候開始這件事,古代的出家人不是這樣辦法的。那麼他早晨起來,他還是坐禅,坐禅哪!在坐禅的時候,他怎麼樣修的呢?「失卻火」,什麼是火?前面我們說「如燈焰」,那個焰是什麼?般若波羅蜜智慧火,是智慧火。那麼就是你觀心不可得,觀一切法不可得,這個能觀者是誰?是就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火,般若的光明的智慧火。這個智慧它也是緣起的,它也是不可得,就是這麼回事。所以,你問:我做了方丈的時候,我怎麼教人修禅?我就是教人這樣子,就這麼修行。
現在這個「無如是念」,沒有什麼念?「無念處,亦無念者」,所念的境、所觀的境界不可得;能觀的智慧,能觀察的人也都是不可得。他沒有念:我觀察一切法空,我念色聲香味觸法。沒有所念的境界,所念境界是不可得的。如果他有所念的境界、有能緣的智慧可得,那就不能說「爲無處所行」了,就不能那麼說了,那就是我們凡夫平常的境界。我們平常的境界,老是在能所裏面活動,我們的心不是在色上活動,就在聲音上活動,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出不了這個境界,你不能超越這個境界的。總是要利益我、要對我有利;對你有害,不關我事,對我要有利,我們凡夫就是這樣子嘛!老是在這上活動,不能解脫。
但是修行就是打破了,把這能所打破了,心老在無相中行,在無處所中行,這樣子才能斷煩惱,你才能夠入聖道的。說:「我不學般若波羅蜜,我修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你還是在能所裏面,還是在能所裏面的,你還是不能得解脫的。所以佛法雖然是也要學習奢摩他,要學習禅定,但是不是特別重視它,所重視的是般若波羅蜜。可是你有禅定,對般若波羅蜜有幫助,所以還是要用,這樣意思。
另外還有一個禅宗的公案,也很有意思。這公案說:有一位叫做香嚴智閑禅師,香嚴禅師,這個人。這個人特別的聰明,你問他一個問題,他能用十個方式回答你這個問題,問一答十,問十能答百,這個人這麼聰明!是在百丈禅師那裏住,最初在那邊住,但是百丈禅師圓寂了,他就到沩山禅師那兒去學禅。沩山禅師就說:「我聽人說你問一答十,問十能答百,你真是有智慧!但是我提出一個問題,你答複答複。」說:「什麼問題?」說是:「父母未生前,你道一句。」這一下子,他不能回答,一句也答不出來,一句答不出來。本來他是很聰明的人,聰明人也就一樣,也就有高慢心,自視甚高啊!這一下子答不上來了,這一下這個剌激太大了,所以就把自己以前所學的都燒了:「我不學了!從這麼以後,我就做個粥飯僧就算了。」就離開了;不!他又去問沩山禅師:「慈悲!你給我開示:父母未生前,究竟怎麼回事?」沩山說什麼也不講。不講,他就:好!不講就算了。他就離開了,就到了南陽忠國師那個地方去,他到那裏去住茅蓬,修行。修行,有一天在那裏勞作,砍草掘地,就做這些事情。一下子有一個石頭子兒,也可能他是用手或者怎麼?就是拿這個石頭打在竹子上面,就發出聲音來── 他開悟了!
我們不要說那麼多,其中有一段,他說了:「去年貧不算貧,今年貧才算貧」。這個故事我講《法華經》的時候講了。「去年貧,還有立錐之地」,我去年我窮,但是還有立錐之地,立錐之地。這個錐子,「立錐之地」:還有一個錐子、有個立錐之地,這麼個境界。「今年貧,錐也無」,我今年窮得不要說立錐之地沒有了,錐子也沒有了。這種話也正是這個意思──「無念處,亦無念者」,是這個意思。這個無立錐之地,這個「錐」就是能緣的智慧;「立錐之地」,就是所緣之境。我去年的時候我用功修行,我還有能、所,心裏面還有能、所的境界,不能超越能、所;我今年可是不同啊!今年是「錐也無」,所緣境沒有了,能緣的智慧也沒有了。所以這般若波羅蜜用火來譬喻,有的時候也用劍,文殊菩薩拿著劍,就表示大智慧,就是般若波羅蜜,這個意思。這也是這個:「無念處,亦無念者」,也有這個意思,也有這個意思的。
但是,我們初開始如果願意學習般若法門的時候,你就是笨一點,你不要學得那麼特別聰明,學得笨一點。怎麼笨法呢?你只觀所緣境空,能緣智慧先保留,先不要觀空;先觀察所緣境是空的。什麼是所緣境?先觀察自己這個臭皮囊是空的── 色受想行識,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察它是空的。
觀察是空這件事,我們在字面上講,假設你肯努力的話,你看看《中觀論》、看看《大智度論》,一切法自性空,應該是能明白的,這個自性空是怎麼講法?就是我們現在的這個煩煩惱惱的第六識,就能明白,從文字上能明白。但是若是你把眼睛閉上靜坐,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就困難,就不容易。
那麼怎麼辦法呢?有人問我怎麼觀法。我說:有一個辦法,你先觀察別人五蘊空。來的一個人,你觀察這個人是因緣所有,他自性是畢竟空的,容易觀,他是容易觀的。能觀他是空的,你觀久了,你就可以觀察自己也是空的,也能觀上來。熟能生巧,也能觀上來的,也是能觀,這是一個辦法。
另外一個辦法,就是我昨天?是前天?說的這個辦法,就是你自己,你坐在房子裏面,但是,你又認爲你是在院子那兒站,立在那院子裏面。立在院子那裏頭,這個時候你心裏想:畢竟空,無我、無我所,就相應了,就會相應。但是,就是這是不容易,你這個身體在這裏,你又在想你在院子,就是不容易,就是這個地方有點不容易。
這地方不容易,也有個辦法可以突破,可以能辦得到。什麼辦法呢?你到院子那裏去,當然是我們坐禅,一止靜了,把燈弄得暗一點,弄暗一點,但是,在我的想法,我不主張這樣。但是,我也不執著我的意見,所以你們各位願意弄暗,也就暗一點。就是在外面,所以這《阿含經》也說:在空曠的地方用功,容易得空叁昧── 這話是經驗之談,這佛菩薩是過來人。所以你在空曠的地方,你在那裏經行、經行。經行,你就看這個空,你就是看這空。當然,這天氣要沒有雲霧是最好,你就看這個空,把這個空看了又看,看了又看。最好你……如果年輕人應該是容易,年輕人的神經強壯;年老了,神經衰弱,就是有問題,所以老了以後,修行困難。年輕人是最好最好、最寶貴的!就是因爲頭腦好,他心裏一想,他就容易想成。所以年輕的時候:「我不要出家,等我老了再出家。」老了還出什麼家呢?不過這個話是這麼說:老了,你要出家,還好過不出家。要我看,還是好!
所以,這個時候你的頭腦好,你到空曠的地方,把這個空取下來,取在你心裏面,想了又想,想了又想,用點心力想。你這時候想,把這個空想得在心裏面印象深了,然後,你到屋子裏坐。到屋裏坐的時候,你就想:我現在是在空那個地方坐,不是在這裏。就出來了,立刻就出來了,就想上來了。想上來的時候,你這時候想:那個臭皮囊在屋子裏,我現在不是在那兒,我現在是在這空裏,這裏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一下子就合了,就契合!你就是用分別心取這個空,不要說:「我不住,不住一切法。」這句話不要講;還是住,住在空,就這樣子。你最初就是要笨一點,不要學那麼圓融:「你有一點執著就不對!」那句話不是我們說的,那你要程度高了以後才可以。我們就是執著,執著這個空,這樣子,你才能夠把第一關過去了。你慢慢地、慢慢地就是越來越微妙、越來越微妙,終究有一天得無生法忍了,就成功了。這時候說是「住諸法如中,無如是念,無念處,亦無念者」,它就相似了。
但是,若得無生法忍的時候,你從經論上── 看《楞伽經》、還有在《高僧傳》上看,如果你真是得無生法忍了,十方諸佛他會來安慰你一下,會來安慰你一下。如果你:「喔!我得無生法忍了。」但是,沒有看見有聖人來安慰你,你還沒得。
是的!你看五臺山文殊菩薩的靈應記上,有一位解脫禅師,他就是。他是隋朝的人,他就是,他由文殊菩薩的勉勵他,由文殊菩薩勉勵他,他用功修行得無生法忍了,而這時候十方諸佛現前,贊歎他,有這個事情。
而這個事情,你看《楞伽經》上也有這種話,也有這種話。所以你若是得到這個……。並且這樣子,每一個肯用功修行的人,他多數是前生有點栽培的。「有栽培」這句話,也就是有善知識的引導的。而那個善知識,我看,多數都是聖人,可能是觀世音菩薩、可能文殊菩薩、可能是普賢菩薩、也可能是地藏菩薩、也可能是藥王菩薩。今天小參的時候,有位居士念藥王菩薩。也可能是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虛空藏菩薩、華嚴菩薩……,很多這些菩薩;也可能是須菩提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這些聖人,其中有一個一定是你的善知識,引導你栽培善根的。等到你這一下子……,他時時地……你是不知道,他也不告訴你,但是默默中常護念你的。你做錯了事,他預先要告訴你的,你常常用功修行,也會感覺到這裏呀!那麼等到你一下子,太陽出來了,你得無生法忍了,他這時候出來了。因爲你這時候是聖人了,你才有資格同他見面哪!
所以我們是凡夫,你想見觀世音菩薩,是可以見,但是不容易,不是那麼容易,不是那麼容易的。要見到聖人不容易的,明明白白的見到文殊菩薩,你本身的程度要提高才可以,不然不可以見。但是,你若真能用功修行,有的時候,這些聖人也同你見見面,但是你當時不知道,你要過一個時候才知道的。
我今天應該要把它講完才行,把它講完。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2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