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这个意思。就是一切法亦复如是,也都是不可得的,叫「失却牛」。
那么「早晨起来失却火」,早晨起来,这个表示他后半夜他是休息了,这个禅师后半夜他休息一会儿。休息一会儿,早上他起来了,起来的时候── 这是在唐,南泉普愿禅师是唐朝的人,那时候的出家人,和我们后来出家人这个上早晚殿,没有这种事。我们上早晚殿这种事情,有人说是在元朝的时候开始的,中国的元朝的时候开始这件事,古代的出家人不是这样办法的。那么他早晨起来,他还是坐禅,坐禅哪!在坐禅的时候,他怎么样修的呢?「失却火」,什么是火?前面我们说「如灯焰」,那个焰是什么?般若波罗蜜智慧火,是智慧火。那么就是你观心不可得,观一切法不可得,这个能观者是谁?是就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火,般若的光明的智慧火。这个智慧它也是缘起的,它也是不可得,就是这么回事。所以,你问:我做了方丈的时候,我怎么教人修禅?我就是教人这样子,就这么修行。
现在这个「无如是念」,没有什么念?「无念处,亦无念者」,所念的境、所观的境界不可得;能观的智慧,能观察的人也都是不可得。他没有念:我观察一切法空,我念色声香味触法。没有所念的境界,所念境界是不可得的。如果他有所念的境界、有能缘的智慧可得,那就不能说「为无处所行」了,就不能那么说了,那就是我们凡夫平常的境界。我们平常的境界,老是在能所里面活动,我们的心不是在色上活动,就在声音上活动,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出不了这个境界,你不能超越这个境界的。总是要利益我、要对我有利;对你有害,不关我事,对我要有利,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嘛!老是在这上活动,不能解脱。
但是修行就是打破了,把这能所打破了,心老在无相中行,在无处所中行,这样子才能断烦恼,你才能够入圣道的。说:「我不学般若波罗蜜,我修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你还是在能所里面,还是在能所里面的,你还是不能得解脱的。所以佛法虽然是也要学习奢摩他,要学习禅定,但是不是特别重视它,所重视的是般若波罗蜜。可是你有禅定,对般若波罗蜜有帮助,所以还是要用,这样意思。
另外还有一个禅宗的公案,也很有意思。这公案说:有一位叫做香严智闲禅师,香严禅师,这个人。这个人特别的聪明,你问他一个问题,他能用十个方式回答你这个问题,问一答十,问十能答百,这个人这么聪明!是在百丈禅师那里住,最初在那边住,但是百丈禅师圆寂了,他就到沩山禅师那儿去学禅。沩山禅师就说:「我听人说你问一答十,问十能答百,你真是有智慧!但是我提出一个问题,你答复答复。」说:「什么问题?」说是:「父母未生前,你道一句。」这一下子,他不能回答,一句也答不出来,一句答不出来。本来他是很聪明的人,聪明人也就一样,也就有高慢心,自视甚高啊!这一下子答不上来了,这一下这个剌激太大了,所以就把自己以前所学的都烧了:「我不学了!从这么以后,我就做个粥饭僧就算了。」就离开了;不!他又去问沩山禅师:「慈悲!你给我开示:父母未生前,究竟怎么回事?」沩山说什么也不讲。不讲,他就:好!不讲就算了。他就离开了,就到了南阳忠国师那个地方去,他到那里去住茅蓬,修行。修行,有一天在那里劳作,砍草掘地,就做这些事情。一下子有一个石头子儿,也可能他是用手或者怎么?就是拿这个石头打在竹子上面,就发出声音来── 他开悟了!
我们不要说那么多,其中有一段,他说了:「去年贫不算贫,今年贫才算贫」。这个故事我讲《法华经》的时候讲了。「去年贫,还有立锥之地」,我去年我穷,但是还有立锥之地,立锥之地。这个锥子,「立锥之地」:还有一个锥子、有个立锥之地,这么个境界。「今年贫,锥也无」,我今年穷得不要说立锥之地没有了,锥子也没有了。这种话也正是这个意思──「无念处,亦无念者」,是这个意思。这个无立锥之地,这个「锥」就是能缘的智慧;「立锥之地」,就是所缘之境。我去年的时候我用功修行,我还有能、所,心里面还有能、所的境界,不能超越能、所;我今年可是不同啊!今年是「锥也无」,所缘境没有了,能缘的智慧也没有了。所以这般若波罗蜜用火来譬喻,有的时候也用剑,文殊菩萨拿着剑,就表示大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这个意思。这也是这个:「无念处,亦无念者」,也有这个意思,也有这个意思的。
但是,我们初开始如果愿意学习般若法门的时候,你就是笨一点,你不要学得那么特别聪明,学得笨一点。怎么笨法呢?你只观所缘境空,能缘智慧先保留,先不要观空;先观察所缘境是空的。什么是所缘境?先观察自己这个臭皮囊是空的── 色受想行识,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察它是空的。
观察是空这件事,我们在字面上讲,假设你肯努力的话,你看看《中观论》、看看《大智度论》,一切法自性空,应该是能明白的,这个自性空是怎么讲法?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烦烦恼恼的第六识,就能明白,从文字上能明白。但是若是你把眼睛闭上静坐,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就困难,就不容易。
那么怎么办法呢?有人问我怎么观法。我说:有一个办法,你先观察别人五蕴空。来的一个人,你观察这个人是因缘所有,他自性是毕竟空的,容易观,他是容易观的。能观他是空的,你观久了,你就可以观察自己也是空的,也能观上来。熟能生巧,也能观上来的,也是能观,这是一个办法。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我昨天?是前天?说的这个办法,就是你自己,你坐在房子里面,但是,你又认为你是在院子那儿站,立在那院子里面。立在院子那里头,这个时候你心里想: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就相应了,就会相应。但是,就是这是不容易,你这个身体在这里,你又在想你在院子,就是不容易,就是这个地方有点不容易。
这地方不容易,也有个办法可以突破,可以能办得到。什么办法呢?你到院子那里去,当然是我们坐禅,一止静了,把灯弄得暗一点,弄暗一点,但是,在我的想法,我不主张这样。但是,我也不执着我的意见,所以你们各位愿意弄暗,也就暗一点。就是在外面,所以这《阿含经》也说:在空旷的地方用功,容易得空三昧── 这话是经验之谈,这佛菩萨是过来人。所以你在空旷的地方,你在那里经行、经行。经行,你就看这个空,你就是看这空。当然,这天气要没有云雾是最好,你就看这个空,把这个空看了又看,看了又看。最好你……如果年轻人应该是容易,年轻人的神经强壮;年老了,神经衰弱,就是有问题,所以老了以后,修行困难。年轻人是最好最好、最宝贵的!就是因为头脑好,他心里一想,他就容易想成。所以年轻的时候:「我不要出家,等我老了再出家。」老了还出什么家呢?不过这个话是这么说:老了,你要出家,还好过不出家。要我看,还是好!
所以,这个时候你的头脑好,你到空旷的地方,把这个空取下来,取在你心里面,想了又想,想了又想,用点心力想。你这时候想,把这个空想得在心里面印象深了,然后,你到屋子里坐。到屋里坐的时候,你就想:我现在是在空那个地方坐,不是在这里。就出来了,立刻就出来了,就想上来了。想上来的时候,你这时候想:那个臭皮囊在屋子里,我现在不是在那儿,我现在是在这空里,这里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一下子就合了,就契合!你就是用分别心取这个空,不要说:「我不住,不住一切法。」这句话不要讲;还是住,住在空,就这样子。你最初就是要笨一点,不要学那么圆融:「你有一点执着就不对!」那句话不是我们说的,那你要程度高了以后才可以。我们就是执着,执着这个空,这样子,你才能够把第一关过去了。你慢慢地、慢慢地就是越来越微妙、越来越微妙,终究有一天得无生法忍了,就成功了。这时候说是「住诸法如中,无如是念,无念处,亦无念者」,它就相似了。
但是,若得无生法忍的时候,你从经论上── 看《楞伽经》、还有在《高僧传》上看,如果你真是得无生法忍了,十方诸佛他会来安慰你一下,会来安慰你一下。如果你:「喔!我得无生法忍了。」但是,没有看见有圣人来安慰你,你还没得。
是的!你看五台山文殊菩萨的灵应记上,有一位解脱禅师,他就是。他是隋朝的人,他就是,他由文殊菩萨的勉励他,由文殊菩萨勉励他,他用功修行得无生法忍了,而这时候十方诸佛现前,赞叹他,有这个事情。
而这个事情,你看《楞伽经》上也有这种话,也有这种话。所以你若是得到这个……。并且这样子,每一个肯用功修行的人,他多数是前生有点栽培的。「有栽培」这句话,也就是有善知识的引导的。而那个善知识,我看,多数都是圣人,可能是观世音菩萨、可能文殊菩萨、可能是普贤菩萨、也可能是地藏菩萨、也可能是药王菩萨。今天小参的时候,有位居士念药王菩萨。也可能是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虚空藏菩萨、华严菩萨……,很多这些菩萨;也可能是须菩提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这些圣人,其中有一个一定是你的善知识,引导你栽培善根的。等到你这一下子……,他时时地……你是不知道,他也不告诉你,但是默默中常护念你的。你做错了事,他预先要告诉你的,你常常用功修行,也会感觉到这里呀!那么等到你一下子,太阳出来了,你得无生法忍了,他这时候出来了。因为你这时候是圣人了,你才有资格同他见面哪!
所以我们是凡夫,你想见观世音菩萨,是可以见,但是不容易,不是那么容易,不是那么容易的。要见到圣人不容易的,明明白白的见到文殊菩萨,你本身的程度要提高才可以,不然不可以见。但是,你若真能用功修行,有的时候,这些圣人也同你见见面,但是你当时不知道,你要过一个时候才知道的。
我今天应该要把它讲完才行,把它讲完。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4》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