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4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是何处行?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为无处所行。何以故?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诸法如中,无如是念,无念处,亦无念者。

  

  前边的文,是破声闻人的疑惑,这以下是破小菩萨的执着。破声闻人的疑惑,就表示声闻人的智慧不高,智慧浅;表示大乘菩萨的智慧高,智慧深,这小菩萨听见了这样的佛法,就生了高慢心了。所以,以下这个文就是破这个菩萨的高慢心。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你心里面怎么样想,你心里面想什么?「若菩萨摩诃萨如是行」,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他这样修行,他的心是在什么地方活动呢?这是佛这样问。这个「如是行」,就指前面这一念心,前面佛问须菩提,这个一问一答里边,主要就是现前的一念心是因缘生起的、有生灭变化的;但是观察它的自性就是毕竟空,是「如」,是「如」的意思,这样意思。这个如,菩萨摩诃萨观察自己的一念心是如,观一切法也是如,这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那么,所以这里重新说,说菩萨这样修行,他的心是在什么地方活动呢?

  

  「须菩提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若是一个菩萨他这样修行的话,「为无处所行」,就是没有处所是他所活动的,没有地方是他的心活动的地方,他心没有活动的地方,就是这么意思。

  

  那一天,说到道明禅师问来的一个向他学禅的人说,其中提到一句话叫:「遍地行无路」,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无处所的意思。譬如这个人在地面上,东西南北各处都有道路,在路上走。那么,这可以譬喻我们凡夫的这个分别心,就是天下古今,万事万物,没有不妄想的,就是走的道路很多很多的。但是修行人「遍地行无路」,就是没有路,没有路可走,也就是「无一法当情」,也是禅宗的祖师说的话,就是没有一样事可以为你的心所认识的,就是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了,那么,就没有一个境界做你心理的活动的地方,也还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就是没有所缘境,就是这么一句话,「无处所行」。

  

  我们初开始发心修行的人,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点也是了不起!抓住这一点:就是你举心动念,不管是什么境界,都用这个毕竟空去观察它。观察它是空的:好的也观察是空的、坏的也是观察它是空的,是高的、低的,冷的、热的,是欢喜的、是不欢喜的,是可爱的、是可憎的,一切一切完全用这个诸法如的意思去观察,观察它都是空的,心不执着、不住,不住在那里,没有境界可住,无一法可当情,你这样修行,就「无处所行」,就是「为无处所行」,是这样意思。这样子,就把自己的烦恼都完全停下来了。如果你心爱着这个境界,你就分别:这个境界对我好,那个境界对我坏;我这样做,我才能占便宜;我那样做,我就吃亏了──这不是修行人的事情,修行人不这样想。修行人只是在四念处上,观一切法无我、无我所。就是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使令这个心不要留在境界上,不留在那里,他那个心一直的这样子在无住的境界上,就是没有境界可住,无住。

  

  所以南阳忠国师也提到:虚空里那一片云,在虚空里飘浮着,是用钉钉着呢?是用绳子绑上的,绑在那里呢?虚空那个云,是用钉钉在虚空里头的呢?是用那个绳子绑在那里?说是我们这一块镜框放在那个墙上面,是用钉钉上的?是用胶纸蘸上去?不然它就掉下来了,它不留在那里的。说虚空那个云,它是怎么能够停留在那里呢?是用钉子钉的?是用绳子绑的呢?这个南阳忠国师这样问。这个是唐肃宗就问这南阳忠国师,说是:「你怎么样修行?你在六祖大师那里学习佛法,你学的什么佛法、你怎么样用功?」南阳忠国师就说这么一句话:「就像虚空那个云在天空里,它是用钉子钉在那里呢?是用绳子绑上去了,绑在那里呢?」就是这么回答一句话,唐肃宗就默然,没有出声。这个意思就是心没有依止处,这个修行人这一念心不依止任何的境界,所有的境界都观察它是空无所有的,那么心就没有处所了,不留在那里。

  

  这是南阳忠国师的一个故事。有一天,来一个大耳三藏。大耳,耳朵特别大,来了这么一个梵僧,不是我们汉人,他好像自称有他心通,有他心通。皇帝看见这个人,无可奈何,只好介绍给南阳忠国师,说是有这么一个梵僧,称之为大耳三藏,他说他得了他心通了,说是:「大德可以接见他吗?」说:「好!请他来!」南阳忠国师说:「你得他心通了吗?」大耳三藏说:「不敢!」这时候,南阳忠国师就静了一会。静了一会儿,就问他:「你看我现在的心在那里?」他说,这个大耳三藏说:「和尚是一国之师,怎么在西川看竞渡!」看竞渡──这五月节的时候,大家坐着船在河里、水里面,看那个竞渡。过了一会儿,忠国师静了一会儿,又:「你看我现在心在什么地方?」这大耳三藏说:「大德是一国之师,怎么在天津桥上看耍猴子戏!」看这个猴儿戏。这时候,南阳忠国师又静了一会儿,说:「你现在看我心在什么地方?」这大耳三藏没有话说了,说不上来,不知在那里?这时候南阳忠国师说:「他心通在何处?在什么处?」你的他心通那里去了?没有了!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你心有所住的时候,就有行相现出来,有他心通的人就能知道,有行相了啊!这个南阳忠国师他的心「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个时候的心是离相的境界,就是不与万法为伴侣了,这是一个圣人的境界。那么,这个时候是没有相可现的,就是无相了,这个他心通的大耳三藏默然了,不知道心在何处?不知道了。

  

  这南阳忠国师,我看他的语录,他和其他的禅师不一样。我认为南阳忠国师他对《维摩经》、对《般若经》,他是受持奉行了这个法门,他是不同的!

  

  所以这个时候:「如是行,为无处所行」,这是「遍地行无路」,就是这一句话,就是一切时,其心是无住的。一切时、一切处,他心里面不住,这不是容易的境界,不是容易的。

  

  我们现在这个修奢摩他,修止,你叫我们无处所,这个我们办不到。所以佛菩萨开个方便,教我们数息,数息观,就是有这么一个处,有这一个处所。其他的境界都停下来,只是在这个息,出息、入息这里,把心安住在这里不动。等你这个止修成功了,得了四禅八定了,你就修般若波罗蜜的这个无我观。无我观修成功的时候,这个数息这件事也没有了,这个时候就是无处所行,就是心能够离一切境界,不与万法为伴侣了,就是到了圣人的境界了。

  

  若是你这个止修成功了,你还没有修无我观,你这个心还是有住处的,还是有个依止处的,你不住在这里就是住在那里,还是有住处的。有住处,那就是有问题,就有问题。所以四禅八定,你到了非非想天,你寿命八万大劫,还是要死,那个禅定还是要坏的,还是要死,你不能解脱生死的,不能得解脱。所以,这般若波罗蜜非常重要!所以「为无处所行」。

  

  「何以故?」怎么叫做「无处所行」呢?「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住诸法如中」,住诸法如,就是无处所的意思。一切法都不可得了,它就没有住处,那就方便名之为「住诸法如中」。

  

  「无如是念」,住诸法如的里面的时候,安住在一切法如里面,「无如是念」,他没有这样的念,没有这样的意念。没有什么念呢?「无念处、亦无念者」,就是「无念处」──没有所念之境,没有所缘境,「无念处」就是没有所缘境。「亦无念者」,也没有能念的心,也不可得;能念的人也不可得,就是没有能、所可得,就是这样境界,所以叫做「无处所行」。

  

  南泉普愿禅师,这个禅师也是很利的。这个禅师,人家有人问他:「你做了方丈,你是这一个寺院里面的最高领导人。你领导人,你怎么领导呢?很多人来跟你学禅,你怎么教人修禅呢?」就是这么一句话。这个南泉普愿禅师回答了:「夜来三更失却牛!」就是夜间这个三更天的时候,牛丢了,失却牛。「早晨起来失却火」,早晨,半夜过去了以后,早晨我起来了,休息了一会,然后起身的时候,失却火,没有火了,他就这么回答。你问我:我在这个寺院做了方丈了,我怎么教人修禅?我就这样教人修禅,我就教导他们这样修行。是这么一句话。

  

  这句话怎么讲法呢?实在说这种话,就说一句隐语,这叫做隐语,隐藏的隐,隐语。你若读《遗教经》的时候,就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遗教经》说:「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勿令纵逸,犯人苗稼。」《遗教经》有这话。若是放牛的人他拿着杖,看这个牛,不叫这个牛纵逸、放逸。它放逸了的时候,就「犯人苗稼」,人家种的田,生出来苗了,这牛就去吃人家苗去了。这时候,用这个杖要打它,叫它不可以这样,这是《遗教经》上说的话,《遗教经》说这话。《遗教经》那里面说了这个话,这佛说这个话,佛慈悲!佛和我们中国的禅师、祖师不同,佛慈悲!佛说出这个话以后,这是个譬喻,然后又是把它用我们能明白的话又讲了一下,就说是譬如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意根没说。这五根,我们修行的人,你要把你的五根管制好,不要叫它到这色声香味触上放逸,就是伤害了你自己的戒定慧的功德了。佛就这么解释一下,我们就容易懂了。

  

  而这个禅师── 我们中国的禅师,他不解释,他就说:「夜来三更失却牛」。失却牛;但是,他这地方应该是那么说,应该主要是说意根。因为六根里面以意根为导,它是个领导者,前五根要听第六意根的话,第六意根是总司令。

  

  这「失却牛」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这禅师夜间他没睡觉,半夜他没睡觉,他还在那里坐禅,观心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的意思。失却牛── 什么丢了?牛丢了!那就是心不可得:过去心…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