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裏又想起來一個禅師的故事。這個趙州禅師,他有一個侍者叫文遠── 文章的文,遠近的遠。這個侍者在大殿裏拜佛,拜佛。這趙州禅師過來了,拿著拄杖在他頭上敲一下,說:「用禮做什麼?」就是你拜佛做什麼?這個侍者說:「拜佛也是好事嘛!拜佛也是好事」。那趙州禅師說:「好事不如無!」說這麼一句話。
我們時常也會聽人說這麼一句話:「好事不如無。」這是看了禅師語錄上,哦!趙州禅師說這句話:「好事不如無」。「好事不如無」這句話怎麼講?「好事不如無」,若是在聖人的境界來看,他心不向外攀緣,就是拜佛,無佛可禮拜。前面說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什麼叫做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諸法如」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什麼叫做佛?諸法如義,名之爲佛。這樣說嘛,就是無佛可拜。
這還有一位禅師,有一個洞山禅師到興平和尚那裏去參學。到那去參學的時候,當然,一見面了,總是我們出家人的禮貌就是先磕頭。一磕頭的時候,興平和尚說:「莫禮老朽!」這個「老」就是老病死的老,「朽」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的朽,朽爛的朽。「莫禮老朽!」這個話,我們通常說……這句話也多少有點不平常了:「莫禮老朽!」你不要禮這個老朽。說:「頂禮老法師!」說:「你不要頂禮老法師。」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解釋。但是,這個洞山禅師他回答一句話:「禮非老朽者!」我禮拜那個非老朽者,這個話就是不得了!這是驚天動地了。什麼「非老朽者」?是諸法如義,諸法如義裏面沒有老病死的啊!這個就是我們……這個幹慧地是向外攀緣哪!我們現在就是向外攀緣,當然這個還是好的攀緣,我們拜佛是好的攀緣。但是這個地方,就是「禮非老朽者」,就是所謂「能禮所禮性空寂」了,就是這句話了。
這個誰呀,這個誰?這個興平和尚說,就回答:「禮不受禮!」這個非老朽者是不接受禮拜的事情,非老朽者那有禮拜的事情呢?也沒有能禮、也沒有所禮的分別。所以這些禅師,有些禅師他就是……他不去攀緣這些雜事,他一天……我姑妄那麼說,就是讀經,讀這個《般若經》、讀《法華經》、讀《華嚴經》── 說第一義谛的經;然後他就靜坐、多思惟。他思惟的時候,他能夠不老朽,能覺悟到非老朽。所以你遇見因緣了,人家一問:「頂禮老法師!」「莫禮老朽!」他就會說出這句話來。對方那個洞山禅師他也是,他也是這一類的修行人,「禮非老朽者」,會說這句話,若我們就不會說了,若我們就不會說這句話,就是我們的聞思的智慧還不夠,這個思慧不夠──聞慧也不夠,思慧也不夠,更沒有修慧,所以就是向外攀緣,一直向外攀緣。所以《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你向外攀緣,向外攀緣這是顛倒妄想的境界,不是,不是那個諸法如義。
所以「幹慧地」就是雖然有聞慧、思慧,還是向外攀緣的,這所以叫「外凡」,他心還是向外的;向外的,但是和一般的凡夫還不同,一般的凡夫根本不相信佛法,或者相信佛法,也沒有去真實地認識認識什麼是佛法。這「幹慧地」他是真實的用功學習佛法了,但是心還是向外攀緣的。
這個「性地」就不是了,「性地」他不向外攀緣了。他的行住坐臥、舉心動念,都向諸法如義去理會,向那去理會去。因爲當然這時候他就不向外攀緣了,你見到什麼境界,他心裏面不虛妄分別。
有一個老法師,(我沒有帶表來,現在幾點了?還好。)有一個出家人,敲這個禅師的門,敲他的門。他就說,敲他門,說:「你是誰?」他說:「我是……我是僧,我是出家人。」「你就是佛來,我也不招呼、也不執著!」這意思就是佛來也不開門,就是這意思。佛來,爲什麼也不開門呢?「無汝棲泊處」,就是沒有你心可以分別的地方,沒有舉心動念的地方,也就是說「無住生心」的意思──「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這個意思。他那個心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他到第一義谛那裏去了,你見到佛了,他也是諸法如,也還是這樣想,他不去心裏向外攀緣的。
所以我們靜坐,靜坐的時候,有的人他還出來很多境界,但是出來以後心裏又不現什麼境界了,來問我:「那是怎麼回事?」我說:「現出有境界,不如無境界。」有什麼境界呢?若是你真是歡喜坐禅的時候,你心裏不要隨它去,不要隨境界去,不要睬它。你能觀諸法如是最好;不能觀呢,你還是不要失掉你原來的方法,還是用原來的方法攝心不亂。你原來如果是數息的話,你繼續數息,不論看見什麼境界,都不要睬它,那就什麼事兒也沒有。如果你看見一個好的境界,你就忘掉了你原來的法門,這個修行法忘掉了,就看它去了,那就有危險!就容易有問題── 也可能沒有問題,也可能有問題,就是不要隨它去呀!你像這位禅師,就是佛來了,他心裏也不分別。「無汝棲泊處」,無有少法可得,就是這個意思,他就不向外攀緣。這「性地」就是這個境界,所以叫做「內凡」。什麼叫做「內」?就是:內者,理也,就是真實,道理的理,理也,也就是道。一切時、一切處,向道上會,他不離開道。
那天我們講那個「萬裏無寸草處去」,出門便是草,就是你離開了第一義谛,就是虛妄分別了,除諸法實相,都是魔事了。心裏面沒有其他的雜念,所以它叫做「內凡」,他心裏向道上會了,但是還沒有斷煩惱,還是凡夫,還是凡夫,但是能向道上會,修行能到了這個境界,也不錯了!也不容易,很好了!
那麼這個「性地」,前面「幹慧地」說是沒有禅定的水,這現在就是有了禅定了。有了禅定了,他沒有欲,有了禅定的人就沒有欲,有欲的人就沒有禅定,這個欲和定是不能並存的。不能並存,所以有了禅定以後,他心裏面也安、安得多。有欲的人就容易向外攀緣,總感覺外面有好的事情等待著我,老是向外攀緣,向外攀緣,多諸苦惱。現在得了禅定了,這「性地」,他就沒有那麼多苦惱。他那個心……這個人當然是他學過佛法,他能常常用般若的智慧觀察,那麼煩惱不活動了,能夠降伏煩惱了,所以叫做「性地」。
「八人地,見地」,這個是斷煩惱了,開始斷煩惱了。但是怎麼叫做「八人」呢?「八人」這個「人」,在這裏實在就是忍的意思,忍辱的忍。
這個修行人,他觀察的時候,觀察什麼呢?就是苦集滅道:欲界的苦集滅道,色界天、無色界天的苦集滅道,那麼這就是欲界的四谛、上二界的四谛,就是八個。八個,這個「八忍」就是: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那麼上二界的四谛,就是苦類忍── 這個類,類似的類,種類的類── 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就是八忍。還有八智、八個智慧。八智就是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是一個忍、一個智。
這個忍和智有什麼不同呢?這個「忍」就是他那一念的清淨無漏的智慧一生起來的時候,就安住在第一義谛那上去了,所以叫做「忍」。忍,是安住不動的意思。安住不動這時候,就是在斷煩惱的時候,叫做「忍」;煩惱斷掉了以後,叫做「智」,是這麼一個分別。斷煩惱以後就是得解脫了,所以叫做「智」。
現在是說這個「八人地」,「八人地」這裏邊,這個「八人」就是八忍。其中已經具足也有了七個智;這個八忍、八智,八智具足了七個,那個第八個智沒有。這一共是八忍、八智,加起來就是十六個、十六個。十六個這種智慧,這種忍、智,是一剎那一剎那的,所以十六個就是十六剎那,若按小乘人得初果的時候,就是這樣子。這個八忍、八智,加起來就是十六剎那,就是得初果了。沒得初果,得八忍的時候,第一個苦法忍得到了,就是一剎那,只是一剎那很短的時間,繼續向前進,進到八忍和七個智,在這個時間內,叫做初果向;那麼這第八個智成就了的時候,叫初果。所以初果向也好、初果也好,都是聖人、都是聖人。
現在這個地方就是說「見地」,就是那第八個智慧也成就了,叫做「見地」,那就是十六剎那。這十六剎那,那個剎那的境界,唯有佛才能看見那一剎那一剎那的,進步到第十六剎那,唯有佛才能,非常的迅速,阿羅漢都不行、都看不清楚。那麼把這個位次,若論小乘人來說就是初果,「八人」就是初果向,就是向初果,向初果去了。這個「見地」就是初果圓滿了。
但是這個地方也包括菩薩位次在內的,所以這十地是叁乘共次第,有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 就是菩薩乘,菩薩是因,佛是果。這叁乘合在一起,列出來的位次是這樣的。
「八人地、見地」,這個時候就是得了初果,若按菩薩來說,就是八人地和見地,按菩薩來說就是得無生法忍了。得了無生法忍,我以前沒得無生法忍的時候,他也是修這個般若法門,觀這個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是畢竟空,無我、無我所,但是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現在才真實的見到畢竟空,無我、無我所,所以叫「見地」,是這樣意思。「八人地、見地」。
「薄地」,因爲若按小乘來說,你得到初果以後,還有愛煩惱還在,那還要繼續修行。所以這個時候,又把欲界的煩惱……欲界煩惱,佛那個智慧,把欲界的煩惱分成九分。分成九分,他斷掉了六分,還剩下來叁分,這時候叫做「薄地」,叫做薄地。薄者,少也,就是欲界的煩惱薄了,很少了,不那麼多了。那「薄地」實在就是二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是斯陀含── 就是二果了。這個「薄地」若按菩薩來說,就是從初開始得無生法忍,一直到等覺菩薩都是「薄地」。他一直地向前進步,一直向前進步斷煩惱,就使令煩惱薄、薄、薄,一直到等覺菩薩。那麼到了等覺菩薩,再進一步,就把所有的無明煩惱都清除了,就到佛的境界,那就是「已辦地」;後面「已作地」…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2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