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應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已作地。
這個「離欲地」,就是剩下來欲界的煩惱剩下來叁分,剩下來叁分,那叁分的煩惱也息滅了。息滅了以後,欲界的煩惱完全斷了,所以沒有欲了,叫做離欲。若在菩薩來說,菩薩說離欲地,那就是得了── 他有五種神通了。因爲沒有欲界的煩惱,那就是決定有禅定,四禅八定成就了。在四禅八定上,再修神通,得到神通了,那叫做「離欲地」。
這個「已作地」,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或者是菩薩成佛了,都稱之爲「已作地」,可以這麼講。「辟支佛地」,辟支佛翻到中國話,翻個緣覺、或者翻個獨覺,就是他是過去生中,遇見了很多很多的佛,在佛那裏親近佛,栽培了很多很多的善根,很多很多的修行。所以「久種叁多」就是這個意思:見佛多、聞法多、善根多。那麼現在出現在沒有佛法的時代,他就小小的遇見一些因緣,他就能覺悟聖道,就能得辟支佛地,他能超過阿羅漢的境界,叫「辟支佛地」。
這個辟支佛,在經上說到一個小小的故事。就說是有一個國王,國王總是有很多的女人在一起,這女人給他撓癢,女人這臂上都是帶著一些手镯子,金的、銀的這些東西。那麼戴這東西,很多的女人用手來給他撓癢,這手镯子就互相碰,互相碰就發出來聲音了。發出聲音的時候,等撓癢撓完了,不撓的時候,就沒有聲音了,就是這件事,這國王就覺悟聖道了。就覺悟到:這音聲是因緣生法、是無自性的、是畢竟空的,就是無我、無我所的,他心裏面這一動,就斷煩惱,就得辟支佛道了。你看這事情很容易的,就是善根栽培的太多了,他就是這樣的。
我們也可以這樣子去觀察。靜坐的時候,你也可以這樣思惟,思惟這些因緣所生法,就是這樣子:沒有因緣的時候,什麼也沒有,這就是自性空;有因緣的時候,這件事才出現,那就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是自性空,自性空裏面是離一切相的,是無我、無我所的。我們也可以這樣思惟,那麼,一樣的,就可以得成聖道的,這叫做「已作地、辟支佛地」。
前面這裏邊說「幹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這是用聲聞人修行的位次的名稱,用這是他的名稱。這個「辟支佛」,也說出來這個人的就是那麼個名字了。這「菩薩」就是不同于前二種,他是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他也是由「幹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這樣子修行次第一直到佛地。「菩薩地」是因,到「佛地」就是圓滿了。「具足是地,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十地圓滿了,你就得無上菩提了。
我心裏還……我剛才准備一個故事,今天沒有時間講了,下回講。
問:老法師慈悲!爲何〈普門品〉名,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是第一段,第一。第二:)「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這是引〈普門品〉上的話。這底下又引:)《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願老法師慈悲,诠釋法音。沙彌尼常和。
答:常和法師,這可見常和法師是有智慧的人。
〈普門品〉說這個話,可以作兩種解釋。就是一個淺的解釋,是我沒有苦惱的時候,我們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世音菩薩觀我們稱念菩薩名號的音聲,就把我們的苦惱解決了,就得解脫。解決了,當然這也是很好了。〈普門品〉說是若是房子起了火了,我們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這個火就滅了,就是有這回事,這是淺一點去解釋。
如果深一點說,你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觀世音菩薩就是第一義谛,即是第一義谛啊!你念觀世音菩薩這個第一義谛,那就可以了生死、得涅槃了,那就皆得解脫。那第一義谛,第一義谛也就無名無相,也可以這樣說的。
「聞名及見身」,你聽到觀世音菩薩名號,你能見到觀世音菩薩的身相,你內心裏面能夠恭敬、禮拜、贊歎、觀想,你都會得到大利益的,「能滅諸有苦」,不會徒勞的。這也一樣,也可以深、可以淺的解釋。
不過,如果我們在淺義來解釋,那就是一般的事情。一般的事情,就像我們吃飯,你早晨吃了飯了,中午還要再吃飯,不吃還不行。就是我們有了什麼病痛了,念觀世音菩薩,病好了;好了,過了幾個月、過了多少年,也可能還有病,這個問題沒能夠究竟地解決啊!
那麼《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就是剛才說的這個道理。因爲,你以諸法如義去修行般若無相的法門的時候,他當然不在緣起法上虛妄分別。因爲我們若不通達諸法如義,我們看見佛了,我們心裏面有取相的煩惱,就執著這個佛的相,執著。其實也不只是見了佛的相有執著心,其他的一切也是有執著心。你看見自己的母親、看見自己的哥哥、妹妹,看見一切的朋友,或者看見一切的怨家,心裏面都有執著。有執著的時候,你就見到佛,你還是有執著,這個執著就不符合諸法如義;不符合的時候,所以現在就诃斥,诃斥:「是人行邪道」,這個人他不是佛,不是佛的第一義谛的境界。「不能見如來」,他這個時候,他也不能看見真實的佛,只是看見佛的化身佛。化身佛是個方便,是引導衆生的方便。真實佛的境界:「如來者,諸法如義」,諸法如才是佛。你能見到諸法如,那就是要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才能見;而見,又無所見了,是那種境界。
所以這個地方,你和〈普門品〉來對照來說,〈普門品〉約淺的意思來說,這是一個緣起法,就是對于我們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上的苦惱衆生,菩薩也來救護我們一下,這是不得已而爲之的,而《金剛經》上這是令人得無生法忍的、佛的真實的妙法,是這樣子。
如果說是佛菩薩、佛法在世間只是做這一件事,只是令人了脫生死、見第一義谛,只做這一件事,誰肯信佛啊?誰還能信佛啊?恐怕信佛的人很少了。因爲這個世界上,多數人都有現實上的問題嘛!或者有病啊、或者生活困難啊、或者有什麼什麼糾紛、有很重的煩惱,這是現實上的問題,也要解決的嘛!所以,觀世音菩薩大慈悲!你念觀世音菩薩,一切問題、這些事情也可以解決;但是用這個殊勝的、特殊的、無相的般若法門來對照,當然那個事情還是不究竟的,還是不了義。這個不了義是佛菩薩的大慈悲,和一般的、世間上的名聞利養,那還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如果學習般若法門,當然我們可以這樣诃斥,诃斥這個有所得的境界不究竟,但是我們應該知道,那是佛菩薩的大慈悲,這樣意思。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2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