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已作地。
这个「离欲地」,就是剩下来欲界的烦恼剩下来三分,剩下来三分,那三分的烦恼也息灭了。息灭了以后,欲界的烦恼完全断了,所以没有欲了,叫做离欲。若在菩萨来说,菩萨说离欲地,那就是得了── 他有五种神通了。因为没有欲界的烦恼,那就是决定有禅定,四禅八定成就了。在四禅八定上,再修神通,得到神通了,那叫做「离欲地」。
这个「已作地」,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或者是菩萨成佛了,都称之为「已作地」,可以这么讲。「辟支佛地」,辟支佛翻到中国话,翻个缘觉、或者翻个独觉,就是他是过去生中,遇见了很多很多的佛,在佛那里亲近佛,栽培了很多很多的善根,很多很多的修行。所以「久种三多」就是这个意思:见佛多、闻法多、善根多。那么现在出现在没有佛法的时代,他就小小的遇见一些因缘,他就能觉悟圣道,就能得辟支佛地,他能超过阿罗汉的境界,叫「辟支佛地」。
这个辟支佛,在经上说到一个小小的故事。就说是有一个国王,国王总是有很多的女人在一起,这女人给他挠痒,女人这臂上都是带着一些手镯子,金的、银的这些东西。那么戴这东西,很多的女人用手来给他挠痒,这手镯子就互相碰,互相碰就发出来声音了。发出声音的时候,等挠痒挠完了,不挠的时候,就没有声音了,就是这件事,这国王就觉悟圣道了。就觉悟到:这音声是因缘生法、是无自性的、是毕竟空的,就是无我、无我所的,他心里面这一动,就断烦恼,就得辟支佛道了。你看这事情很容易的,就是善根栽培的太多了,他就是这样的。
我们也可以这样子去观察。静坐的时候,你也可以这样思惟,思惟这些因缘所生法,就是这样子:没有因缘的时候,什么也没有,这就是自性空;有因缘的时候,这件事才出现,那就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自性空,自性空里面是离一切相的,是无我、无我所的。我们也可以这样思惟,那么,一样的,就可以得成圣道的,这叫做「已作地、辟支佛地」。
前面这里边说「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这是用声闻人修行的位次的名称,用这是他的名称。这个「辟支佛」,也说出来这个人的就是那么个名字了。这「菩萨」就是不同于前二种,他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也是由「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这样子修行次第一直到佛地。「菩萨地」是因,到「佛地」就是圆满了。「具足是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十地圆满了,你就得无上菩提了。
我心里还……我刚才准备一个故事,今天没有时间讲了,下回讲。
问:老法师慈悲!为何〈普门品〉名,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是第一段,第一。第二:)「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这是引〈普门品〉上的话。这底下又引:)《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愿老法师慈悲,诠释法音。沙弥尼常和。
答:常和法师,这可见常和法师是有智慧的人。
〈普门品〉说这个话,可以作两种解释。就是一个浅的解释,是我没有苦恼的时候,我们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观世音菩萨观我们称念菩萨名号的音声,就把我们的苦恼解决了,就得解脱。解决了,当然这也是很好了。〈普门品〉说是若是房子起了火了,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个火就灭了,就是有这回事,这是浅一点去解释。
如果深一点说,你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就是第一义谛,即是第一义谛啊!你念观世音菩萨这个第一义谛,那就可以了生死、得涅槃了,那就皆得解脱。那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也就无名无相,也可以这样说的。
「闻名及见身」,你听到观世音菩萨名号,你能见到观世音菩萨的身相,你内心里面能够恭敬、礼拜、赞叹、观想,你都会得到大利益的,「能灭诸有苦」,不会徒劳的。这也一样,也可以深、可以浅的解释。
不过,如果我们在浅义来解释,那就是一般的事情。一般的事情,就像我们吃饭,你早晨吃了饭了,中午还要再吃饭,不吃还不行。就是我们有了什么病痛了,念观世音菩萨,病好了;好了,过了几个月、过了多少年,也可能还有病,这个问题没能够究竟地解决啊!
那么《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就是刚才说的这个道理。因为,你以诸法如义去修行般若无相的法门的时候,他当然不在缘起法上虚妄分别。因为我们若不通达诸法如义,我们看见佛了,我们心里面有取相的烦恼,就执着这个佛的相,执着。其实也不只是见了佛的相有执着心,其他的一切也是有执着心。你看见自己的母亲、看见自己的哥哥、妹妹,看见一切的朋友,或者看见一切的怨家,心里面都有执着。有执着的时候,你就见到佛,你还是有执着,这个执着就不符合诸法如义;不符合的时候,所以现在就诃斥,诃斥:「是人行邪道」,这个人他不是佛,不是佛的第一义谛的境界。「不能见如来」,他这个时候,他也不能看见真实的佛,只是看见佛的化身佛。化身佛是个方便,是引导众生的方便。真实佛的境界:「如来者,诸法如义」,诸法如才是佛。你能见到诸法如,那就是要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智慧才能见;而见,又无所见了,是那种境界。
所以这个地方,你和〈普门品〉来对照来说,〈普门品〉约浅的意思来说,这是一个缘起法,就是对于我们娑婆世界、我们这个世界上的苦恼众生,菩萨也来救护我们一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而《金刚经》上这是令人得无生法忍的、佛的真实的妙法,是这样子。
如果说是佛菩萨、佛法在世间只是做这一件事,只是令人了脱生死、见第一义谛,只做这一件事,谁肯信佛啊?谁还能信佛啊?恐怕信佛的人很少了。因为这个世界上,多数人都有现实上的问题嘛!或者有病啊、或者生活困难啊、或者有什么什么纠纷、有很重的烦恼,这是现实上的问题,也要解决的嘛!所以,观世音菩萨大慈悲!你念观世音菩萨,一切问题、这些事情也可以解决;但是用这个殊胜的、特殊的、无相的般若法门来对照,当然那个事情还是不究竟的,还是不了义。这个不了义是佛菩萨的大慈悲,和一般的、世间上的名闻利养,那还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如果学习般若法门,当然我们可以这样诃斥,诃斥这个有所得的境界不究竟,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那是佛菩萨的大慈悲,这样意思。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1》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