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5

  複次,善男子、善女人欲見現在諸佛,應當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

  

  前面一段文是說「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亦應以法相修念佛叁昧。」這幾句話是說學習般若法門的人,現在修念佛叁昧,也就是修止觀了。這第二段文「複次,善男子、善女人欲見現在諸佛,應當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前邊這一段文,應以法相修念佛叁昧,這二段文來對比的話呢,「應以法相修念佛叁昧」應該是得無生法忍了。這個第二段「複次,善男子、善女人欲見現在諸佛,應當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和前一段文來對觀的話,似乎沒得無生法忍,但是接近得無生法忍了,應該是暖、頂、忍的程度,在這個程度也是能見佛的,這在《攝大乘論》上的文是相合的。就是我們愛樂般若法門的人,在得無生法忍之前能見佛,得無生法忍也能見佛。這是我們佛教徒自己用功修止觀,在這二個階段能見佛。

  

  我們若自己用功修行沒有到這個程度,想要見佛很難;但是若是你能夠很誠懇的去修止觀呢,可以做夢,夢見佛,不過這事是不決定的。現在這裏說是「欲見現在諸佛,應當受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正憶念。」這不是夢中見佛,不是那個情形。這個「應以法相修念佛叁昧」的那個見佛,是可以現前明了的見到佛的大光明的境界,可以說話的,可以彼此談話的,可以問法的,可以隨時入定可以見佛的。若是做夢見佛,有的時候可以,有的時候不可以。這件事我們佛教徒應該都是歡喜這樣子,應該歡喜能見佛。但是我們修行的程度不及格的時候,還是不可以,還是達不到這個境界的。

  

  複次,世尊!有二種法相:有爲諸法相、無爲諸法相。雲何有爲諸法相?所謂內空中智慧、乃至無法有法空中智慧,四念處中智慧、乃至八聖道分中智慧,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中智慧,善法中、不善法中,有漏法中、無漏法中,世間法中、出世間法中智慧,是名有爲諸法相。雲何名無爲諸法相?若法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垢、無淨、無增、無減,諸法自性。雲何名諸法自性?諸法無所有性,是諸法自性。是名無爲諸法相。

  

  「複次,世尊!有二種法相:有爲諸法相、無爲諸法相。」這一段文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因爲前面的一大段說到釋提桓因贊歎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含攝了一切法的,它不是單獨的,不是離開了一切法,單獨的說明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是在一切法上說明般若法門的道理的。那麼這樣說,「一切法」究竟什麼一切法呢?所以這裏談到這件事。「複次,世尊!有二種法相」,法的體相有二種不同,那二種呢?「有爲諸法相、無爲諸法相。」這二種。

  

  「雲何有爲諸法相?」這下面先解釋什麼叫做「有爲諸法相」。「所謂內空中智慧乃至無法有法空中智慧」,這個釋提桓因這樣說,有爲諸法相指什麼說的呢?所謂內空中智慧,這個內空我們解釋過,就是我們的生命體,我們的色受想行識,這是內法。這個「內法空」,色受想行識都是自性空的,自性空裏邊沒有色受想行識可得。你能通達內空的道理的這個智慧,這就是有爲諸法相。

  

  這個「有爲諸法相」有染淨之別,我們沒得聖道的人,我們開始學習佛法,但是還沒能調伏貪瞋癡的時候,也都屬于染汙的;若是內心裏面有般若的智慧,能調伏、能消滅貪瞋癡,我、我所的煩惱的時候,那就是清淨法了。這個有爲的染汙法,由誰來在這裏面活動呢?就是我們貪瞋癡的煩惱在一切法上活動。所以這裏說到這個有爲,是表示在一切法裏邊的活動者,它能有所作爲。實際上來說呢,就是我們的心,誰在那裏活動?就是我們的心在那裏活動。但是佛法裏邊講這個心,它是無記的,也不能說是善、也不能說是惡;也不能說是染汙、也不能說是清淨,所以叫做無記。但是活動的時候,有煩惱和它在一起活動,煩惱中最有力量的就是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的無明。這個無明,就是不明白一切法是因緣有、是畢竟空寂的,不明白這個道理,那就叫做愚癡。這個愚癡的力量還是很大的,它能夠同我們這一念心在一起。心聽它招呼,聽這無明的力量的招呼,所以這個有爲是指無明說的,當然這樣講呢,就是世間的有漏法。

  

  現在這裏邊說「內空中智慧」,這是清淨無漏的一切法。無漏的一切法裏面能有力量、能有所作爲的是誰呢?就是般若,就是「內空中智慧」。能通達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空無所有的,這個智慧叫做內空中的智慧。當然這個智慧,我們曾經講過有聞思修的差別,由聞思修得無生法忍,這叫內空中的智慧。「乃至無法有法空中智慧」,通達一切法空這也是智慧,通達一切法都是因緣有的,那也是智慧。現在是說一切法寂滅相的「無法」,一切因緣生法都是畢竟空的,通達這樣空的智慧就是般若,這叫做有爲法。

  

  「四念處中智慧、乃至八聖道分中智慧」,前面這個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的智慧,純是在第一義谛上說的。在下邊「四念處中智慧、乃至八聖道分中智慧」,這是在聖道上講智慧;修學這樣的法門,可以得聖道,可以轉凡成聖。我們不願意做凡夫了,我們想要做聖人,那就要修四念處、乃至八正道,那就是叁十七道品。通達聖道的智慧,這也是智慧,就是般若波羅蜜。「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中智慧」,看這個文的意思,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這是小乘佛法的聖道。「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中智慧」,這是發無上菩提心,修學聖道的菩薩,最後成功了的時候的智慧。從這上看呢,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小乘佛教學者,還沒得聖道,沒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在因中的智慧;「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中智慧」,這是在大乘佛法修學聖道成功了的時候的智慧,是在果上說的。

  

  「善法中、不善法中,有漏法中、無漏法中,世間法中、出世間法中智慧,是名有爲諸法相。」這一段文是統一的說染汙的、清淨的,你能通達這樣的事情,那也是有爲法,也還是要智慧。我們修學聖道沒成功的人,或者沒有修學聖道的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不善法、什麼是善法,我們不是太明白的,迷迷糊糊的。若有理智的時候,還可以講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等到沒有理智的時候,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不管那些事情。這就表示我們糊塗,不知道什麼叫做善法、什麼是惡法。現在這裏說善法中、不善法中,有漏法中、無漏法中,世間法中、出世間法中的智慧,這還是要聖人才能知道,「是名有爲諸法相」,這是說因緣所生法裏邊的智慧,這是通達佛法了的人,不管是小乘佛教學者、大乘佛教學者,他們在這有爲法上,能夠覺悟的智慧,叫做「有爲諸法相」。

  

  「雲何名無爲諸法相」,這是解釋第二個法相,什麼叫做無爲諸法相呢?「若法無生、無滅、無住、無異」,這上面就是說因緣生法是有生、有滅,有住、有異的,是有生滅住異的這件事,但是我們在佛法裏邊用功修行,成就了清淨無分別的智慧的時候,就通達有爲法是無生、無滅、無住、無異了,那麼這樣這就是智慧,就是無爲諸法相。看經論上對這二個名詞的解釋,這個「爲」這個字,有爲無爲的「爲」,就是生、滅、住、異,就叫做「爲」。無生、無滅、無住、無異,就是無爲。這個「爲」字有這樣的含義。這句話下邊的文還有解釋,在這裏我們就這樣過去了。 

  

  「無垢、無淨、無增、無減,諸法自性」,這就叫做無爲諸法相。這有爲法裏邊有垢、有淨的差別。我們沒有這個清淨的智慧的時候,我們的心和心所,所分別的一切法,都有垢、都有汙染的;得到通達諸法實相的智慧的時候,我們的心和所分別的一切法都是清淨的。就是那裏邊沒有貪瞋癡的煩惱,沒有取相的煩惱,都是清淨的。現在是無垢、無淨,那就是無爲諸法相。「無增、無減,諸法自性」,不管是染汙的一切法,或是清淨的一切法,都有增減的這件事。就是如果我們沒有修學戒定慧,我們常常的放縱自己的時候,這個煩惱逐漸逐漸的增長。我們原來的煩惱不是很大,但是常常的起煩惱,煩惱的力量就增長,叫做「增」。若是你有好的因緣,常常的學習佛法,常常的能夠修學聖道,這個煩惱逐漸逐漸就減少,這就是這樣子,這是一種解釋。但是在無爲法上說呢,就是增也沒有,減也沒有,那就是沒有它的生住異滅了。「諸法自性」,諸法的自性那叫做無爲諸法相。

  

  「雲何名諸法自性?」諸法自性是什麼意思呢?下面解釋,「諸法無所有性,是諸法自性」。「諸法無所有性」,就是一切因緣生法,它是沒有體性的,沒有體性就是諸法的自性。這一切法是有變化的,是有變異的,不管是我們的生命體也好,或是外邊的一切的境界。我們住的房子它會有變化,十年內的房子是這樣子,可能過了二十年後它就有變化,所以我們現在看見的我們的生命體的相貌不一樣,十年的時候這樣子,二十年後你的身體怎麼樣,叁十年後、四十年後又怎麼樣,會有變化,那不是你的相,不是你的真實相。這個無所有性是不變異的,現在是這樣子,將來也是這樣子,你成佛了以後呢,那無所有性還是那樣子,說那是你的自性,這樣講,是諸法的自性。「是名無爲諸法相」,無爲諸法相是這樣意思。

  

  但是這個無爲諸法相是要經過學習修行,成就了般若波羅蜜,才能夠通達什麼叫做無爲諸法相,才能明白的。我們現在從文字上的學習,也可以這樣去思惟,這樣思惟的是相似一點,與無爲諸法相有點相似,還不是,還是不是的。我們就是現前的這一切境界,年紀輕的人他的眼睛是應該是正常的,年紀大了眼睛有病不算數。年紀輕的人這個眼睛沒有病,所看見的境界要清楚一點。但是我們若從佛法的理論上看呢,我們不能看見那件事的真相。我們看見的都是假的,所以我們不知道諸法的自相是什麼,這是不對的。我們內心裏面都是有煩…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