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善男子、善女人欲见现在诸佛,应当受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
前面一段文是说「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亦应以法相修念佛三昧。」这几句话是说学习般若法门的人,现在修念佛三昧,也就是修止观了。这第二段文「复次,善男子、善女人欲见现在诸佛,应当受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前边这一段文,应以法相修念佛三昧,这二段文来对比的话呢,「应以法相修念佛三昧」应该是得无生法忍了。这个第二段「复次,善男子、善女人欲见现在诸佛,应当受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和前一段文来对观的话,似乎没得无生法忍,但是接近得无生法忍了,应该是暖、顶、忍的程度,在这个程度也是能见佛的,这在《摄大乘论》上的文是相合的。就是我们爱乐般若法门的人,在得无生法忍之前能见佛,得无生法忍也能见佛。这是我们佛教徒自己用功修止观,在这二个阶段能见佛。
我们若自己用功修行没有到这个程度,想要见佛很难;但是若是你能够很诚恳的去修止观呢,可以做梦,梦见佛,不过这事是不决定的。现在这里说是「欲见现在诸佛,应当受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这不是梦中见佛,不是那个情形。这个「应以法相修念佛三昧」的那个见佛,是可以现前明了的见到佛的大光明的境界,可以说话的,可以彼此谈话的,可以问法的,可以随时入定可以见佛的。若是做梦见佛,有的时候可以,有的时候不可以。这件事我们佛教徒应该都是欢喜这样子,应该欢喜能见佛。但是我们修行的程度不及格的时候,还是不可以,还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
复次,世尊!有二种法相:有为诸法相、无为诸法相。云何有为诸法相?所谓内空中智慧、乃至无法有法空中智慧,四念处中智慧、乃至八圣道分中智慧,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中智慧,善法中、不善法中,有漏法中、无漏法中,世间法中、出世间法中智慧,是名有为诸法相。云何名无为诸法相?若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垢、无净、无增、无减,诸法自性。云何名诸法自性?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是名无为诸法相。
「复次,世尊!有二种法相:有为诸法相、无为诸法相。」这一段文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因为前面的一大段说到释提桓因赞叹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含摄了一切法的,它不是单独的,不是离开了一切法,单独的说明什么叫做般若波罗蜜,是在一切法上说明般若法门的道理的。那么这样说,「一切法」究竟什么一切法呢?所以这里谈到这件事。「复次,世尊!有二种法相」,法的体相有二种不同,那二种呢?「有为诸法相、无为诸法相。」这二种。
「云何有为诸法相?」这下面先解释什么叫做「有为诸法相」。「所谓内空中智慧乃至无法有法空中智慧」,这个释提桓因这样说,有为诸法相指什么说的呢?所谓内空中智慧,这个内空我们解释过,就是我们的生命体,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这是内法。这个「内法空」,色受想行识都是自性空的,自性空里边没有色受想行识可得。你能通达内空的道理的这个智慧,这就是有为诸法相。
这个「有为诸法相」有染净之别,我们没得圣道的人,我们开始学习佛法,但是还没能调伏贪瞋痴的时候,也都属于染污的;若是内心里面有般若的智慧,能调伏、能消灭贪瞋痴,我、我所的烦恼的时候,那就是清净法了。这个有为的染污法,由谁来在这里面活动呢?就是我们贪瞋痴的烦恼在一切法上活动。所以这里说到这个有为,是表示在一切法里边的活动者,它能有所作为。实际上来说呢,就是我们的心,谁在那里活动?就是我们的心在那里活动。但是佛法里边讲这个心,它是无记的,也不能说是善、也不能说是恶;也不能说是染污、也不能说是清净,所以叫做无记。但是活动的时候,有烦恼和它在一起活动,烦恼中最有力量的就是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的无明。这个无明,就是不明白一切法是因缘有、是毕竟空寂的,不明白这个道理,那就叫做愚痴。这个愚痴的力量还是很大的,它能够同我们这一念心在一起。心听它招呼,听这无明的力量的招呼,所以这个有为是指无明说的,当然这样讲呢,就是世间的有漏法。
现在这里边说「内空中智慧」,这是清净无漏的一切法。无漏的一切法里面能有力量、能有所作为的是谁呢?就是般若,就是「内空中智慧」。能通达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是空无所有的,这个智慧叫做内空中的智慧。当然这个智慧,我们曾经讲过有闻思修的差别,由闻思修得无生法忍,这叫内空中的智慧。「乃至无法有法空中智慧」,通达一切法空这也是智慧,通达一切法都是因缘有的,那也是智慧。现在是说一切法寂灭相的「无法」,一切因缘生法都是毕竟空的,通达这样空的智慧就是般若,这叫做有为法。
「四念处中智慧、乃至八圣道分中智慧」,前面这个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的智慧,纯是在第一义谛上说的。在下边「四念处中智慧、乃至八圣道分中智慧」,这是在圣道上讲智慧;修学这样的法门,可以得圣道,可以转凡成圣。我们不愿意做凡夫了,我们想要做圣人,那就要修四念处、乃至八正道,那就是三十七道品。通达圣道的智慧,这也是智慧,就是般若波罗蜜。「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中智慧」,看这个文的意思,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这是小乘佛法的圣道。「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中智慧」,这是发无上菩提心,修学圣道的菩萨,最后成功了的时候的智慧。从这上看呢,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小乘佛教学者,还没得圣道,没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在因中的智慧;「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中智慧」,这是在大乘佛法修学圣道成功了的时候的智慧,是在果上说的。
「善法中、不善法中,有漏法中、无漏法中,世间法中、出世间法中智慧,是名有为诸法相。」这一段文是统一的说染污的、清净的,你能通达这样的事情,那也是有为法,也还是要智慧。我们修学圣道没成功的人,或者没有修学圣道的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不善法、什么是善法,我们不是太明白的,迷迷糊糊的。若有理智的时候,还可以讲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等到没有理智的时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不管那些事情。这就表示我们糊涂,不知道什么叫做善法、什么是恶法。现在这里说善法中、不善法中,有漏法中、无漏法中,世间法中、出世间法中的智慧,这还是要圣人才能知道,「是名有为诸法相」,这是说因缘所生法里边的智慧,这是通达佛法了的人,不管是小乘佛教学者、大乘佛教学者,他们在这有为法上,能够觉悟的智慧,叫做「有为诸法相」。
「云何名无为诸法相」,这是解释第二个法相,什么叫做无为诸法相呢?「若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这上面就是说因缘生法是有生、有灭,有住、有异的,是有生灭住异的这件事,但是我们在佛法里边用功修行,成就了清净无分别的智慧的时候,就通达有为法是无生、无灭、无住、无异了,那么这样这就是智慧,就是无为诸法相。看经论上对这二个名词的解释,这个「为」这个字,有为无为的「为」,就是生、灭、住、异,就叫做「为」。无生、无灭、无住、无异,就是无为。这个「为」字有这样的含义。这句话下边的文还有解释,在这里我们就这样过去了。
「无垢、无净、无增、无减,诸法自性」,这就叫做无为诸法相。这有为法里边有垢、有净的差别。我们没有这个清净的智慧的时候,我们的心和心所,所分别的一切法,都有垢、都有污染的;得到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的时候,我们的心和所分别的一切法都是清净的。就是那里边没有贪瞋痴的烦恼,没有取相的烦恼,都是清净的。现在是无垢、无净,那就是无为诸法相。「无增、无减,诸法自性」,不管是染污的一切法,或是清净的一切法,都有增减的这件事。就是如果我们没有修学戒定慧,我们常常的放纵自己的时候,这个烦恼逐渐逐渐的增长。我们原来的烦恼不是很大,但是常常的起烦恼,烦恼的力量就增长,叫做「增」。若是你有好的因缘,常常的学习佛法,常常的能够修学圣道,这个烦恼逐渐逐渐就减少,这就是这样子,这是一种解释。但是在无为法上说呢,就是增也没有,减也没有,那就是没有它的生住异灭了。「诸法自性」,诸法的自性那叫做无为诸法相。
「云何名诸法自性?」诸法自性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解释,「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诸法无所有性」,就是一切因缘生法,它是没有体性的,没有体性就是诸法的自性。这一切法是有变化的,是有变异的,不管是我们的生命体也好,或是外边的一切的境界。我们住的房子它会有变化,十年内的房子是这样子,可能过了二十年后它就有变化,所以我们现在看见的我们的生命体的相貌不一样,十年的时候这样子,二十年后你的身体怎么样,三十年后、四十年后又怎么样,会有变化,那不是你的相,不是你的真实相。这个无所有性是不变异的,现在是这样子,将来也是这样子,你成佛了以后呢,那无所有性还是那样子,说那是你的自性,这样讲,是诸法的自性。「是名无为诸法相」,无为诸法相是这样意思。
但是这个无为诸法相是要经过学习修行,成就了般若波罗蜜,才能够通达什么叫做无为诸法相,才能明白的。我们现在从文字上的学习,也可以这样去思惟,这样思惟的是相似一点,与无为诸法相有点相似,还不是,还是不是的。我们就是现前的这一切境界,年纪轻的人他的眼睛是应该是正常的,年纪大了眼睛有病不算数。年纪轻的人这个眼睛没有病,所看见的境界要清楚一点。但是我们若从佛法的理论上看呢,我们不能看见那件事的真相。我们看见的都是假的,所以我们不知道诸法的自相是什么,这是不对的。我们内心里面都是有烦…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