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生,當然我們是人的色受想行識,我們不是天上人的色受想行識,也不是叁惡道的那個色受想行識,也不是,業力不同,所以色受想行識的果報也不一樣。不一樣,但成就了以後,生、生滅,這個因緣出現了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但是有時間性,你活兩百歲,兩百歲到了就死掉,叫做滅。現在說無生無滅,就是它是因緣有的,它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畢竟空,畢竟空裏面無色受想行識的生,那無生也就無滅,所以叫做無生無滅。這個法也是空,但是如幻如化的色受想行識還是有,只是沒有自性,只是它沒有自性。
我們那天講了,但是我們若不常修止觀,講是講了,和沒講差不多。什麼叫無生、什麼叫做空?還是迷迷糊糊的,不知道。不過我想今天講一段,明天就要畢業了,但是我還重複一下:就是自性空、自性有,什麼叫做自性空呢?因爲這件事我們的色受想行識,因緣有,要因緣有,它自己不會有,所以叫做自性空,它自己沒有,一定依賴因緣,它這件事才能出現。我們若是常常的你若思惟這件事呢,一定會承認這件事,說這個房子是因緣造成的嘛,如果沒有因緣這個地方就沒有這房子,沒有這個建築物;我們人的身體也是要靠因緣有,沒有因緣這身體就是沒有嘛,所以沒有因緣就沒有這個所生法,叫做自性空;沒有因緣也有這件事這叫自性有。那我們在事實上觀察他是自性空,自性空那個地方,是沒有色受想行識的出現的,是沒有的,所以沒有生,在那個自性空那個地方也沒有法,被消滅了,沒有這件事,所以無生無滅。所以法也是空的。這個地方這句話呢,還是總說的;下邊,無垢無淨是分別說的。分別所說的。「垢」,譬如說是我們人間的人,我們人間的人,就是「垢」;天上的人就清淨。我講一個故事好不好?我講得太多了那就是明天不能畢業,我還是講,沒有畢業,畢業不畢業不管,我們要講還是講。
有一個國王,當然他有第一夫人還有第二夫人,我們說這個第一夫人叫有相夫人,有無的有,無相的那個相。這個國王非常的尊重他的第一夫人,這第一夫人可能是特別有智慧,不但是她的體相莊嚴,她還是有智慧,所以這國王很尊重她、恭敬她,有這個味道。但是有一天,這個有相夫人,不是在大衆裏頭,在私人的地方,她要求國王彈琴,他的國家的法律國王不可以彈琴的,但是她在私人的地方她就要求他彈琴。因爲這個國王對他這個夫人特別尊重,所以不能拒絕,所以也就彈琴,這個相夫人就在那裏跳舞,她跳舞就是一舉手,一舞一開始的時候,那這個國王這個琴就丟下來不彈了,忽然間這個面目也是不是歡喜的樣子,但是有相夫人也就不舞了。那麼就問怎麼回事啊?怎麼忽然間這個態度有變化呢,怎麼回事呢?不能說!是有事情,但是不能說。那麼這個有相夫人就一次又一次的請求,那麼最後他說了。他說:你這個手一揚起來時候,死相現前。這是一個很悲痛的事情,死相現前。
說是這個國王,有這種知識就是會相,就是死相現前,若詳細的說你的生命不能超過七天。那這可見這個相法很微細啊,知道她的命不能超過七天。那麼這時候,那個有相夫人說:我聽見一個比丘尼告訴我,出家一天就可以生天,何況是七天呢,那我就出家好了。那麼這個時候這個國王說:不可以,不可以出家!不出家要死了不出家要死這怎麼辦呢?她說:那麼要求出家六天,不可以,五天、四天最後要求出家一天,那可以!到了第六天的時候就出家了。到了廟上去,這個比丘尼並沒有給她落發,給她受八關齋戒。受八關齋戒其中有一條晚間不能吃飯,不能吃飯的,吃非時漿,吃了非時漿,吃下去呀,這個非時漿是涼性的,是涼性的東西,到了腹部裏面去呢,這個腸子就是絞結,大概那個腸子和腸子就是纏在一起,這個肚子就痛,第二天就死了,第二天就是第七天的早晨就死了。喔!我還忘了,剛才說她對國王要求我要出家,要出家去,最後同意一天的時候,到第六天要出家的時候,國王提出個條件來,說若是出家一天就能生天的話,若果真是這樣子,你來通知我一聲,你從天上來同我談談話,說:好!那麼也就答應了。
那麼這個時候出家一天吃非時漿的時候肚子痛,第二天早晨就死掉了。死掉了她果真是生到兜率天,兜率天去。生到兜率天去呀,天上的這不是胎生是化生,就是忽然間這個身體就出現了,那個這一段文上說的很清楚,像人間的八歲的孩子那麼大,忽然間出現了身體的時候,就那麼大,但是很快的就是變成了個大人。變成大人她自己呀,這個天人新來的這個天人,她自己就想我來這個地方是什麼地方?這是天,不是人間,這是天,我前一生是什麼?她這麼回想自己,喔!前生是一個國王的夫人,名字叫做有相,有相夫人。我什麼因緣我會到這裏來呢?喔!我出家了受八關齋戒,就是以是因緣來到天上。這麼想到這裏呢,也立刻想到同國王有約,就是生到天上以後要回到人間通知他一聲。那好!那天上的人那是有神通的,她就從天上,天上的人那個力量非常大的,要比我們現在飛機還快的,我們的飛機沒有他那麼快,因爲天上距離我們還是很遠的。她很快的就來到皇宮這裏來,到這來的時候她天上的人身體有光明,放大光明,那麼國王就立刻就知道怎麼會有這樣的境界,他也就出來看看,這一看呢,說:你是誰啊?我是有相夫人,因爲和你有約所以來通知你。那麼這個時候這國王那麼請你下來坐嘛,這有相夫人說:不可以,不可以!我現在看你的身體非常的臭穢,不可以親近的呀!這是我們人間的人和人間的人,大家都正常的生活,可能不感覺臭穢,這天上人就不同,感覺我們臭穢,就是不可以不可以來坐的。這上面說,就是「垢」,那麼天上的人就比我們清淨;但是若是我們說,說是在改變一個情形來說呢,若得了聖道以後那個人的身體要比我們清淨,雖然這個人他也是父母所生的身體,但是得了聖道以後,這身體比我們清淨,那是又一種情形了。若是得了聖道以後發無上菩提心的時候,他死掉了這個身體,他又得到一個清淨的身體,那是更清淨了,那是無漏業所造成的身體,我們現在是有漏業,這天上的人也是有漏業,對比起來,我們是「垢」,他是清淨,是這樣情形。
這個「垢」、「淨」也是因緣生法。「垢」也有生也有滅,這個「淨」也有生滅,這個「淨」有什麼生滅?有剎那剎那的生滅,是那樣子的。現在說他也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就是自性空,自性空就是「無垢」;清淨的這個生命體也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也是無自性的,無自性也就是自性空,所以叫做「無淨」,所以「無垢無淨法故」。
「無作無起」,這個無作無起,就是解釋前面這個「無生無滅法故、無垢無淨法故」解釋這句話的,爲什麼這個生滅是無生滅,垢淨是無垢淨呢?這「無作無起」。就是「作」是因緣,因緣能造作一切事情,能成就一切事情;這個「起」呢,做這件事成功就現起了,這個所生法就現起了,所以那個「作」是因緣;「起」是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是無自性的,所以是「無作」,無自性就是自性空,所以也「無起」,因爲「無作無起」所以「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是這樣的意思。
這下面說到「不入、不出、不增、不損、不取、不舍」,這個地方是約願,「不入、不出」,這個入和出,是願;這個增、損,是行;取、舍,是約果。願、行、果說的。什麼叫做願呢?就是入、出,若是不相信宗教不相信佛法的人呢,那是又一回事,我們相信佛法的人呢,我們有更高的意願。我們感覺我們現在我都不滿意,在人間我不歡喜這些人,我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你看我們佛教徒就不同了,願意生到天上去,我願意到阿ㄘㄨˋ佛國去,總是有更高的想法,和非佛教徒不一樣了;或者說是我願意做聖人,我不願意做生死凡夫,這都是佛教徒會有這樣的思想,所以有入、有出,就是從那不如意的境界裏面解脫出來,到如意的地方去叫做「入」,就是這樣意思。但是現在說還是用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呢,入不可得、出也是不可得。入、出,可以這麼講。
不「增」、不「損」,這個「增、損」是約行說,就是我們有這樣的願,我們就會有這樣的行動,我們有願,你沒有行動,怎麼能滿願呢?我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那我一定要修這個念佛法門,不管你是根據大本的《無量壽經》去修行的法門;或者是根據小本的《阿彌陀經》修這個淨土法門;或者是根據《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根據這個法門去修淨土法門,都是要在這一念心上要多用功;或者修止觀這件事情,就是有增、有損,使令這清淨心逐漸逐漸增長,這個不清淨心漸漸的損減,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所以有增、有損,是這樣子。你這個道力要逐漸的增長,這個障礙的因緣逐漸逐漸損減,要有這件事。譬如說我們做別的事情也是一樣,你在學校讀書,你的成績也是一天一天增長的,你那個無知,不管是你學物理你是學什麼,你那個無知逐漸逐漸減少,智慧逐漸增長,都是有損、有增的。但是我們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呢,就從觀一切法─因緣生法都是因緣有、都是自性空,所以增也是不可得的,損也是不可得的;增也不可得,不感覺到有增的問題,也不感覺到有「損減」的問題,就是不增、不損。
不「取」不「舍」,就是你這件事成功了,那麼就是果,我們成功了有果現前,那叫做「取」;不成功的事情,那些不如理的事情我都不要了,這叫「舍」。現在也觀察它也是自性空的,所以不取。所舍的、所棄舍的也都是自性空的,無法可舍,不取、也不舍。成就聖道的人,他有這樣的智慧,沒有高慢心,他所成就的這些聖道,他觀察他自性空,和那些人都是平等的,和那些沒有修行的人都是平等的,都是「不入、不出、不增、不損、不取、不舍」沒有高慢心。若是我們用功修行,我有修行,你們都…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