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4▪P3

  ..續本文上一頁身。那怎麼樣才能滿願呢?「是人應聞受持般若波羅蜜」,你應該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學習這個法門。「讀誦、正憶念」怎麼樣學習呢?要「讀誦」它的文句、「正憶念」裏邊的道理,這就是一個文、一個義。但是另外還有一件事呢,「爲他人演說」,你不要自私啊,你得了寶以後,也要和人共有。其實佛法的確是這麼回事兒,不可以啊,這個好東西我要隱藏起來,佛教徒不應該這樣子,所以「爲他人演說」。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當見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佛法身、色身」,你若這樣做,你會滿願的,你會見到佛的法身,也能見到佛的色身。這件事我們頭幾天已經講了:就是你正憶念、修止觀,你見到第一義谛了,你就可以見佛,你就有這個能力。但是我們現在一直地我們不能見到佛,什麼原因呢?我們沒有見第一義谛。我們只是啊,學習佛法,也在文字上這樣思惟,你不能夠真實地見到第一義谛,你不能。我們還有一個問題,又不大歡喜讀經,也不歡喜這件事。那麼,歡喜什麼事呢?就是自由、自由自在,歡喜這件事。歡喜這件事,你想要見佛,很難的,不容易,不容易見到佛的。

  

  最近有一個同學到我們佛學院來,算是我們佛學院的學生了。他告訴我他一件事,他在五歲的時候,五歲的時候,那當然是很小的小孩了,就是觀世音菩薩這一天來了,和他見面,不是做夢,也不是做夢。觀世音菩薩帶他到虛空裏走了一圈,然後就沒有和他說什麼話,就是這樣子,帶領他在虛空裏走一走,然後又回到地面上來,就不見了,有這麼一件事。你看這個事,雖然沒有說話,但是我們還是很羨慕這件事!我是感覺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你能夠常常地用功,不要懈怠,你常常用功,觀世音菩薩會來照顧你的,會有這件事的。

  

  所以是「當見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佛法身、色身」這件事,我們會出現這件事。這說得很簡單嘛,就是你能夠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個法門,你還能常讀誦、還能常憶念、還能爲他人演說,這件事就成功了,就能出現這件事。

  

  我感覺到,我們爲別的事情不怕辛苦,就是辛苦啊,也要忍耐一點,要把這件事做成功。現在這等于是釋提桓因講的,我們增加一件事,就是要見佛的法身、色身。做這件事,就是常來學習這《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常能讀誦、正憶念,就可以,就能夠成。這件事兒,我認爲比吃飯的問題更重要!你只是增加,拿出一個小時就可以,讀誦這個文、還能正憶念,來學習這個法門。學習久了,你也能夠通達第一義谛,然後也可以爲人演說,就會成功的,就會成就這件事。因爲見到佛的法身、見到佛的色身的時候,這個文上就是簡單地這麼說,實在裏邊不只于此。你也可以主動地請問,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那一段文我不懂,請慈悲開示,那佛菩薩就會講解,會有這件事。那麼,你有什麼問題,你可能不須要請問,佛菩薩也就可能會和你說,這不是很吉祥的事情?令我們開大智慧啊!我們要求說,我願意要到阿彌陀國去,那佛菩薩就帶你去走一走。只要你能見到他,你向佛菩薩要求的事情合理,佛菩薩會答應你,會滿你願的,這不是很好嗎?是很好的事情!

  

  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亦應以法相修念佛叁昧。

  

  這是佛菩薩勸我們念佛,這個法門。這是第叁科,「明無得」。「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就是修行般若波羅蜜。這個修行般若波羅蜜,怎麼叫修行般若波羅蜜?就是你靜坐的時候,你用這般若波羅蜜的道理去思惟、觀察,也就是在奢摩他裏面,觀諸法實相,就是這樣正憶念,這是一個行般若波羅蜜。另外,我不是靜坐的時候,但是我在見聞覺知、遇見一切境界的時候,你也用般若波羅蜜那個智慧去觀察,你不要用貪瞋癡去觀察。看見不高興的事情,心裏憎恨;看見好的東西,貪心就來了,那這樣不行,那不是行般若波羅蜜。你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觀一切法如幻如化,都是不真實的,觀一切法都是畢竟空寂的,心裏面在這裏面活動,那叫做「行」,行般若波羅蜜。

  

  「亦應以法相修念佛叁昧」,還應該念佛。當然這不是持名念佛,不是執持名號。「亦應以法相修念佛叁昧」,這個法相,這個法,就是第一義谛;以第一義谛來修念佛叁昧。修念佛叁昧怎麼修呢?當然你先要通達第一義谛的道理,先要通達這個。然後你還是修奢摩他,心裏面寂靜住,明靜而住,然後思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高大的身相,有無量功德莊嚴的身相。你在奢摩他裏面這樣思惟,和我們虛妄分別、散亂的心不一樣,不一樣的。當然你可以讀這個《十六觀經》,那上面寫的、形容出來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那麼你在奢摩他裏面觀想,他就會現出來。現出來的時候,然後呢,你再用諸法如的道理,就是法相那個法的那個道理,第一義谛的智慧,觀察阿彌陀佛的相,是如幻如化的、是畢竟空寂的;觀察自己也是如幻如化、是畢竟空寂的,心裏面入于第一義谛,離一切分別相,那這就是修念佛叁昧,這樣子叫做叁昧。如果你沒有奢摩他的時候,那不叫叁昧,因爲心裏散亂。這樣修念佛叁昧。

  

  我讀這個慧遠法師,慧遠上人的傳,就是淨土宗的初祖慧遠法師。讀他的傳的時候,我心裏面也有感覺,有一點感覺。他是怎麼回事兒啊?他那一年才二十歲左右,他來親近道安法師,正趕上道安法師講這個《道行般若》,《道行般若》就是《小品般若》,是十卷。《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那個實在就是《大品般若》,是叁十卷。他聽道安法師講這個《小品般若》講完了,他說出一句話來。這個慧遠大師,他是對于老莊非常有研究的人,所以聽道安法師講《小品般若》講完了的時候,他說出來一句話:說是老莊「但糠秕耳」,就是老莊說出來的道理,若不聽聞佛法的時候,老莊哲學,這大智慧境界。但是一聽聞了《小品般若經》以後,哎呀,那只是糠秕耳,就是不是真實的智慧境界,會說出這麼一句話來。他就知道佛法是真實,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他就出家了。

  

  他出家了以後,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他到了廬山的時候,他叁次見到阿彌陀佛放大光明!那就是見到佛的色身。見到佛的色身,我們從經論上的開示看出來,他是先見佛的法身,然後才能見到佛的色身,那就是他見到第一義谛了,就是聖人了。他念阿彌陀佛是我們這個執持名號念佛嗎?一定不是的,不是,不是這麼回事兒。所以他有這種境界。那從這裏看出來,這句話不虛妄啊,不是虛妄的,是真實有這件事,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上,中國漢傳佛教的這些高僧有這件事。我們在《高僧傳》上,不只慧遠大師,還有其他的法師也是見到佛的色身的。但是我現在又有虛妄分別心了,我們淨土宗的祖師,也可能我讀書少的關系,沒有提倡這件事,沒有提倡慧遠大師念佛的境界,沒有人講這件事,沒有人提這件事。

  

  「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亦應以法相修念佛叁昧」,就是以第一義谛來念佛,而是在叁昧裏面念佛的,是這樣念佛的。那麼我們淨土宗的祖師多數提倡念阿彌陀佛名號,當然這裏面可能是,我看今天的佛教徒是這樣子,古代的佛教徒也是這樣子,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太辛苦了,感覺辛苦,就是執持名號念佛好了,就是這樣子,這樣契機!的確是契機。但是這個文上可就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和《阿彌陀經》不同,它那是執持名號念阿彌陀佛,這上是以法相、以第一義谛來念佛,是這樣子。這樣念佛,當然我們可能又是,哎呀!這樣太難了,我們就念阿彌陀佛名號不是很容易嗎?很容易,結果你的成就很少。你執持名號念佛,當然也很了不起,也是功德很大,但是你若肯努力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通達了第一義谛的時候,這樣念佛,不得了啊!也可能不須要很長的時間就成功了。因爲什麼?因爲這個聞思修,得到這樣的智慧,這個智慧厲害!我不聞思修,那你一直念佛的名號,你的智慧很淺;很淺,結果你的成就也就是很淺,就是這樣子。「亦應以法相修念佛叁昧」。現在是到點了,那麼就講到這裏。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4》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