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4▪P3

  ..续本文上一页身。那怎么样才能满愿呢?「是人应闻受持般若波罗蜜」,你应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学习这个法门。「读诵、正忆念」怎么样学习呢?要「读诵」它的文句、「正忆念」里边的道理,这就是一个文、一个义。但是另外还有一件事呢,「为他人演说」,你不要自私啊,你得了宝以后,也要和人共有。其实佛法的确是这么回事儿,不可以啊,这个好东西我要隐藏起来,佛教徒不应该这样子,所以「为他人演说」。

  

  「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当见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诸佛法身、色身」,你若这样做,你会满愿的,你会见到佛的法身,也能见到佛的色身。这件事我们头几天已经讲了:就是你正忆念、修止观,你见到第一义谛了,你就可以见佛,你就有这个能力。但是我们现在一直地我们不能见到佛,什么原因呢?我们没有见第一义谛。我们只是啊,学习佛法,也在文字上这样思惟,你不能够真实地见到第一义谛,你不能。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又不大欢喜读经,也不欢喜这件事。那么,欢喜什么事呢?就是自由、自由自在,欢喜这件事。欢喜这件事,你想要见佛,很难的,不容易,不容易见到佛的。

  

  最近有一个同学到我们佛学院来,算是我们佛学院的学生了。他告诉我他一件事,他在五岁的时候,五岁的时候,那当然是很小的小孩了,就是观世音菩萨这一天来了,和他见面,不是做梦,也不是做梦。观世音菩萨带他到虚空里走了一圈,然后就没有和他说什么话,就是这样子,带领他在虚空里走一走,然后又回到地面上来,就不见了,有这么一件事。你看这个事,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我们还是很羡慕这件事!我是感觉到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你能够常常地用功,不要懈怠,你常常用功,观世音菩萨会来照顾你的,会有这件事的。

  

  所以是「当见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诸佛法身、色身」这件事,我们会出现这件事。这说得很简单嘛,就是你能够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个法门,你还能常读诵、还能常忆念、还能为他人演说,这件事就成功了,就能出现这件事。

  

  我感觉到,我们为别的事情不怕辛苦,就是辛苦啊,也要忍耐一点,要把这件事做成功。现在这等于是释提桓因讲的,我们增加一件事,就是要见佛的法身、色身。做这件事,就是常来学习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常能读诵、正忆念,就可以,就能够成。这件事儿,我认为比吃饭的问题更重要!你只是增加,拿出一个小时就可以,读诵这个文、还能正忆念,来学习这个法门。学习久了,你也能够通达第一义谛,然后也可以为人演说,就会成功的,就会成就这件事。因为见到佛的法身、见到佛的色身的时候,这个文上就是简单地这么说,实在里边不只于此。你也可以主动地请问,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一段文我不懂,请慈悲开示,那佛菩萨就会讲解,会有这件事。那么,你有什么问题,你可能不须要请问,佛菩萨也就可能会和你说,这不是很吉祥的事情?令我们开大智慧啊!我们要求说,我愿意要到阿弥陀国去,那佛菩萨就带你去走一走。只要你能见到他,你向佛菩萨要求的事情合理,佛菩萨会答应你,会满你愿的,这不是很好吗?是很好的事情!

  

  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亦应以法相修念佛三昧。

  

  这是佛菩萨劝我们念佛,这个法门。这是第三科,「明无得」。「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就是修行般若波罗蜜。这个修行般若波罗蜜,怎么叫修行般若波罗蜜?就是你静坐的时候,你用这般若波罗蜜的道理去思惟、观察,也就是在奢摩他里面,观诸法实相,就是这样正忆念,这是一个行般若波罗蜜。另外,我不是静坐的时候,但是我在见闻觉知、遇见一切境界的时候,你也用般若波罗蜜那个智慧去观察,你不要用贪瞋痴去观察。看见不高兴的事情,心里憎恨;看见好的东西,贪心就来了,那这样不行,那不是行般若波罗蜜。你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一切法如幻如化,都是不真实的,观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心里面在这里面活动,那叫做「行」,行般若波罗蜜。

  

  「亦应以法相修念佛三昧」,还应该念佛。当然这不是持名念佛,不是执持名号。「亦应以法相修念佛三昧」,这个法相,这个法,就是第一义谛;以第一义谛来修念佛三昧。修念佛三昧怎么修呢?当然你先要通达第一义谛的道理,先要通达这个。然后你还是修奢摩他,心里面寂静住,明静而住,然后思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高大的身相,有无量功德庄严的身相。你在奢摩他里面这样思惟,和我们虚妄分别、散乱的心不一样,不一样的。当然你可以读这个《十六观经》,那上面写的、形容出来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那么你在奢摩他里面观想,他就会现出来。现出来的时候,然后呢,你再用诸法如的道理,就是法相那个法的那个道理,第一义谛的智慧,观察阿弥陀佛的相,是如幻如化的、是毕竟空寂的;观察自己也是如幻如化、是毕竟空寂的,心里面入于第一义谛,离一切分别相,那这就是修念佛三昧,这样子叫做三昧。如果你没有奢摩他的时候,那不叫三昧,因为心里散乱。这样修念佛三昧。

  

  我读这个慧远法师,慧远上人的传,就是净土宗的初祖慧远法师。读他的传的时候,我心里面也有感觉,有一点感觉。他是怎么回事儿啊?他那一年才二十岁左右,他来亲近道安法师,正赶上道安法师讲这个《道行般若》,《道行般若》就是《小品般若》,是十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个实在就是《大品般若》,是三十卷。他听道安法师讲这个《小品般若》讲完了,他说出一句话来。这个慧远大师,他是对于老庄非常有研究的人,所以听道安法师讲《小品般若》讲完了的时候,他说出来一句话:说是老庄「但糠秕耳」,就是老庄说出来的道理,若不听闻佛法的时候,老庄哲学,这大智慧境界。但是一听闻了《小品般若经》以后,哎呀,那只是糠秕耳,就是不是真实的智慧境界,会说出这么一句话来。他就知道佛法是真实,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他就出家了。

  

  他出家了以后,这是一件事。第二件事,他到了庐山的时候,他三次见到阿弥陀佛放大光明!那就是见到佛的色身。见到佛的色身,我们从经论上的开示看出来,他是先见佛的法身,然后才能见到佛的色身,那就是他见到第一义谛了,就是圣人了。他念阿弥陀佛是我们这个执持名号念佛吗?一定不是的,不是,不是这么回事儿。所以他有这种境界。那从这里看出来,这句话不虚妄啊,不是虚妄的,是真实有这件事,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中国汉传佛教的这些高僧有这件事。我们在《高僧传》上,不只慧远大师,还有其他的法师也是见到佛的色身的。但是我现在又有虚妄分别心了,我们净土宗的祖师,也可能我读书少的关系,没有提倡这件事,没有提倡慧远大师念佛的境界,没有人讲这件事,没有人提这件事。

  

  「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亦应以法相修念佛三昧」,就是以第一义谛来念佛,而是在三昧里面念佛的,是这样念佛的。那么我们净土宗的祖师多数提倡念阿弥陀佛名号,当然这里面可能是,我看今天的佛教徒是这样子,古代的佛教徒也是这样子,就是学习般若波罗蜜,太辛苦了,感觉辛苦,就是执持名号念佛好了,就是这样子,这样契机!的确是契机。但是这个文上可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阿弥陀经》不同,它那是执持名号念阿弥陀佛,这上是以法相、以第一义谛来念佛,是这样子。这样念佛,当然我们可能又是,哎呀!这样太难了,我们就念阿弥陀佛名号不是很容易吗?很容易,结果你的成就很少。你执持名号念佛,当然也很了不起,也是功德很大,但是你若肯努力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通达了第一义谛的时候,这样念佛,不得了啊!也可能不须要很长的时间就成功了。因为什么?因为这个闻思修,得到这样的智慧,这个智慧厉害!我不闻思修,那你一直念佛的名号,你的智慧很浅;很浅,结果你的成就也就是很浅,就是这样子。「亦应以法相修念佛三昧」。现在是到点了,那么就讲到这里。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4》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