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是在欲界天。「亦以是福德因缘故,当得尽苦」,因为你是在人间也是大福德的人,到天上去享福的人,也因为你在这里一直地享福的关系,你「当得尽苦」,你会得到因缘,能灭除流转生死的苦恼,你会这样子,就是得圣道了,「当得尽苦」。
若受是般若波罗蜜,读诵、说、正忆念,是人能具足禅波罗蜜、乃至能具足檀波罗蜜,能具足四念处,乃至能具足十八不共法,过声闻、辟支佛地,住菩萨位。住菩萨位已,得菩萨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是菩萨为众生故受身,随其所应,成就众生。若作转轮圣王,若作剎利大姓,若作婆罗门大姓,成就众生。以是故,世尊!我不为轻慢不恭敬故,不取舍利。以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般若波罗蜜,则为供养舍利故。
「若受是般若波罗蜜,读诵、说、正忆念,是人能具足禅波罗蜜」:这前面是说供养舍利的功德,能在人间享福、能到天上享福。享福的时候,还和一般的人不同,终究有一天是得涅槃了,灭除生死之苦了。这是供养舍利的功德,这样子。
「若受是般若波罗蜜」:若是我们能够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部,我们来学习般若波罗蜜这个法门,我们能够又「读诵」、又能够为人解「说」、又能够「正忆念」、修止观,我们若这样做,「是人能具足禅波罗蜜」,那就和舍利不同,我们能得到色界四禅。「乃至能具足檀波罗蜜,能具足四念处,乃至能具足十八不共法」,能得到超过舍利的功德,这个不同,这是不一样的。
若是我们也不供养舍利,我们也不学习般若波罗蜜,那这件事就不一定了。那你能不能够做大福德人,也不一定;可也不是说决定不能,就是不一定。你若不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也不可能会得到禅波罗蜜,六波罗蜜的功德;也不可能得到四念处,乃至具足十八不共法,这些事情都不见得能得到。那么是干什么呢?能干什么呢?就是啊,也可能有多少福报,也可能没有福报,是贫苦的人,就是这样子。就算是有一点福报,也不是很大。那么因为你不学习佛法,你智慧不大;智慧不大,就功德不大;功德不大,你说要做大福德人,那不一定,就是这样子。就算是得大福德,因为不学习般若波罗蜜,不容易有正见!那有可能会有邪智慧,你得了大福德以后,你又造罪了,会有这个不同。所以我们佛教徒真是幸运,我们和一般人不同,我们也是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生存,但是同时也供养舍利,也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佛教徒应该这样做。不要是小小有点信心就好了,你不要这样子;兼而有之,也做点事情,但是也栽培善根,要这样做。
「过声闻、辟支佛地」,我们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可能会到小乘佛教的地方去,但是你一定会发大悲心,就超过二乘人、超过了声闻、辟支佛地、超过小乘佛教学者。「住菩萨位」,你就会安住在那个发大悲心、行六波罗蜜、广度众生的,在那个位置上安住,你会这样子。
「住菩萨位已,得菩萨神通」,你安住在菩萨的那个身分以后,菩萨有大悲心、有大慈悲心,他不能够,我唯求自利,不会这样,要利益众生。利益众生,你一定要有神通,因为众生是欢喜神通的。所以你若有神通,他就会做这个事,他会修禅波罗蜜;由禅波罗蜜,再修神通,就有神通。那个由禅定修神通,而成就的神通,不是小小的境界,不是小小的事情,那是广大的境界,和一般的人,不是今天有的时候,看见什么什么人显了一点事情,那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说是「得菩萨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得菩萨神通的时候,那个神通是什么境界?从这个佛世界,到那个佛世界,都是乘着神足通去的。不须要乘飞机,你乘着神通就能做这件事,这不是小神通能做到的。说是到阿弥陀佛国,他就能从娑婆世界,一入定,现神通,就到阿弥陀佛世界去了,就是有这种力量。所以「从一佛国至一佛国」。
「是菩萨为众生故受身」,这个菩萨不断地学习般若波罗蜜,他可以不要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很明显的不是个好东西嘛,令我们常常有病痛,要看医生,那个事儿好吗?我看,的确不是那么如意!但是菩萨有大悲心,他为了利益众生,他也来到这个世界,也得这么一个身体,也是这样子。我们说这个,释迦牟尼佛他有时候也看医生,那就是为利益众生,就是忍受这些事情,是那么回事儿;不是佛还有什么罪过,须要受果报,都是为了利益我们的关系。「是菩萨为众生故受身,随其所应,成就众生」,随顺那个众生的根性所适当的、所相应的,来利益众生,为他宣说一个法门。他是由布施波罗蜜得度,或者是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随顺他的因缘,为他宣说佛法,令他得解脱,这样子。
「若作转轮圣王」,前面说,「为众生故受身,随其所应,成就众生」,下面就是举一个实在的例子。佛菩萨来到人间度化众生,可能他现一个身份,做转轮圣王。实在他是大菩萨,但是现出一个转轮圣王的身体,现这么一个身,这还是大福德境界。「若作剎利大姓、若作婆罗门大姓,成就众生」,可能这样子;也可能做一个大学教授,他用这个身份来度化众生;也可能现出一个乞丐来度化众生,我们从这些灵验记能看出来这些事情。
「以是故,世尊,我不为轻慢不恭敬故不取舍利」,这释提桓因又重新说这个事。因为这样的关系,学习般若波罗蜜有这么广大的功德。说「世尊」,所以「我不为」,并不是「轻慢」舍利,「不恭敬」舍利故,我不请舍利,不是这个意思。「以善男子、善女人供养般若波罗蜜,则为供养舍利故」,所以我们善男子、善女人,我们供养佛所说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则为供养舍利。我们若供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就是供养舍利了,所以兼而有之。若是我们只是供养舍利,是不是也就等于供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恐怕不是,恐怕不是的。所以应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世尊!有人欲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世界中现在佛法身、色身,是人应闻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正忆念、为他人演说,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当见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诸佛法身、色身。
「复次,世尊,有人欲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世界中现在佛法身、色身」,这是第二科「明受持般若乃至演说,当见诸佛生法二身,能看见佛的身」。这是释提桓因他又说了,「有人欲见」,他想要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世界中现在」的「佛」,不是只是在一个世界里见佛,要在十方世界这么多的世界里,想要见佛。见佛的「法身」、见佛的「色身」。那么这件事,佛教徒应该会有这样的心情,可能嘴没有说,心里头想要见到佛的法身、想要见到佛的色身。但是只是这样想,事实上办不到,办不到这件事。现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方法,怎么样能见佛的法身、见佛的色身呢?
这个「法身」,就是前边「深心入法中」那个法,就是第一义谛,佛以第一义谛为身,这是一种。这个「色身」呢,佛先成就法身,而后成就色身,就是有形相的这个身体,有眼耳鼻舌身意这样的身体,这个色身。这个色身,或者这样讲,譬如说在人间,在我们人间,譬如说,佛现一个老比丘身,这是色身,我们可以看见,也可以和他说话。但是佛有的时候现广大的身体,不是这么小小的这个身体。广大的身体,譬如说我们人间的人的身体,现在的人的身体小了一点,若是古代的人,人的身体就高大;就是我们平常的人,古代的人身体比现在高大。若是我们看经论里面所说的,譬如说欲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他们的身体就是高大,和我们人不一样,可能他们那个人的身体比这个房子还要高。他们若来到我们这儿同我们见面,是要这样看的,看见我们人的身体很小。等到再过多少万年以后,人的身体是更小,人的身体好像有这么高,愈来愈小。如果佛到我们人间,我们现在的人的身体这么大,佛来到人间的时候,身高丈六,一丈六尺这么高,就高大,和人不一样;若是佛现身度化天上的人,那身体是更大,要比天上的人身体大。我们读这个大本的《无量寿经》、或者是《十六观经》,看阿弥陀佛的身相,那是非常高大,和我们完全不一样。这个是我们眼睛可以看见,若法身是离一切相的。
我们从这学习圣道的次第来看,我们想要见佛的色身,要先见佛的法身,然后才可以见色身的,是这样子。但是若做梦,就不受这个限制,做梦我们看见佛,也可以这样子。但是若圣道的次第,你一定先见第一义谛,就是佛的法身。你能见第一义谛,就能见佛的色身了,就可以和十方一切佛见面,可以和观世音菩萨见面。他们这些佛菩萨和我们见面,那就是色身和我们见面。佛的那个色身,都是没有老病死的,寿命都是无量寿的。阿弥陀佛叫无量寿,其实其余的一切佛菩萨都是无量寿,都是没有老病死的。他们修学圣道成功了,得到一个没有老病死的,不老、还不病、也不死,有无量无边的神通变化、有广大的智慧,是这么一个境界。
我们现在人间的人,有一个什么境界?常常地要想吃饭的问题。就是今天要做这个东西吃、明天做那个东西吃,老让它可口一点,要这样子计算这件事。当然人是没有智慧的,有的时候会吃毒、服毒,他自己不知道这件事。这实在若佛菩萨来看,这是个苦恼的事情,我们吃饭这件事是苦恼的事情,不是个理想的事情;那这个佛菩萨没有这个问题,佛菩萨没有这吃饭的问题。不要说佛,我们到色界天上的人他们也没有吃饭的问题;只有我们欲界的人,欲界天上的人也吃饭的,这都是苦恼的事情。
所以现在这文上说,「有人欲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世界中现在佛」的「法身」、现在佛的「色身」,那你想要这样做,我们能动这个念头,这件事非常伟大,我们有这个想法吗?我看多数没有这个想法。但是有的佛教徒可能会有,就想要见佛的色身,要见佛的法…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