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4▪P2

  ..續本文上一頁,只是在欲界天。「亦以是福德因緣故,當得盡苦」,因爲你是在人間也是大福德的人,到天上去享福的人,也因爲你在這裏一直地享福的關系,你「當得盡苦」,你會得到因緣,能滅除流轉生死的苦惱,你會這樣子,就是得聖道了,「當得盡苦」。

  

  若受是般若波羅蜜,讀誦、說、正憶念,是人能具足禅波羅蜜、乃至能具足檀波羅蜜,能具足四念處,乃至能具足十八不共法,過聲聞、辟支佛地,住菩薩位。住菩薩位已,得菩薩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是菩薩爲衆生故受身,隨其所應,成就衆生。若作轉輪聖王,若作剎利大姓,若作婆羅門大姓,成就衆生。以是故,世尊!我不爲輕慢不恭敬故,不取舍利。以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般若波羅蜜,則爲供養舍利故。

  

  「若受是般若波羅蜜,讀誦、說、正憶念,是人能具足禅波羅蜜」:這前面是說供養舍利的功德,能在人間享福、能到天上享福。享福的時候,還和一般的人不同,終究有一天是得涅槃了,滅除生死之苦了。這是供養舍利的功德,這樣子。

  

  「若受是般若波羅蜜」:若是我們能夠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一部,我們來學習般若波羅蜜這個法門,我們能夠又「讀誦」、又能夠爲人解「說」、又能夠「正憶念」、修止觀,我們若這樣做,「是人能具足禅波羅蜜」,那就和舍利不同,我們能得到色界四禅。「乃至能具足檀波羅蜜,能具足四念處,乃至能具足十八不共法」,能得到超過舍利的功德,這個不同,這是不一樣的。

  

  若是我們也不供養舍利,我們也不學習般若波羅蜜,那這件事就不一定了。那你能不能夠做大福德人,也不一定;可也不是說決定不能,就是不一定。你若不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那也不可能會得到禅波羅蜜,六波羅蜜的功德;也不可能得到四念處,乃至具足十八不共法,這些事情都不見得能得到。那麼是幹什麼呢?能幹什麼呢?就是啊,也可能有多少福報,也可能沒有福報,是貧苦的人,就是這樣子。就算是有一點福報,也不是很大。那麼因爲你不學習佛法,你智慧不大;智慧不大,就功德不大;功德不大,你說要做大福德人,那不一定,就是這樣子。就算是得大福德,因爲不學習般若波羅蜜,不容易有正見!那有可能會有邪智慧,你得了大福德以後,你又造罪了,會有這個不同。所以我們佛教徒真是幸運,我們和一般人不同,我們也是在這個世界上做事情生存,但是同時也供養舍利,也學習般若波羅蜜,我們佛教徒應該這樣做。不要是小小有點信心就好了,你不要這樣子;兼而有之,也做點事情,但是也栽培善根,要這樣做。

  

  「過聲聞、辟支佛地」,我們若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我們可能會到小乘佛教的地方去,但是你一定會發大悲心,就超過二乘人、超過了聲聞、辟支佛地、超過小乘佛教學者。「住菩薩位」,你就會安住在那個發大悲心、行六波羅蜜、廣度衆生的,在那個位置上安住,你會這樣子。

  

  「住菩薩位已,得菩薩神通」,你安住在菩薩的那個身分以後,菩薩有大悲心、有大慈悲心,他不能夠,我唯求自利,不會這樣,要利益衆生。利益衆生,你一定要有神通,因爲衆生是歡喜神通的。所以你若有神通,他就會做這個事,他會修禅波羅蜜;由禅波羅蜜,再修神通,就有神通。那個由禅定修神通,而成就的神通,不是小小的境界,不是小小的事情,那是廣大的境界,和一般的人,不是今天有的時候,看見什麼什麼人顯了一點事情,那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說是「得菩薩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得菩薩神通的時候,那個神通是什麼境界?從這個佛世界,到那個佛世界,都是乘著神足通去的。不須要乘飛機,你乘著神通就能做這件事,這不是小神通能做到的。說是到阿彌陀佛國,他就能從娑婆世界,一入定,現神通,就到阿彌陀佛世界去了,就是有這種力量。所以「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是菩薩爲衆生故受身」,這個菩薩不斷地學習般若波羅蜜,他可以不要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很明顯的不是個好東西嘛,令我們常常有病痛,要看醫生,那個事兒好嗎?我看,的確不是那麼如意!但是菩薩有大悲心,他爲了利益衆生,他也來到這個世界,也得這麼一個身體,也是這樣子。我們說這個,釋迦牟尼佛他有時候也看醫生,那就是爲利益衆生,就是忍受這些事情,是那麼回事兒;不是佛還有什麼罪過,須要受果報,都是爲了利益我們的關系。「是菩薩爲衆生故受身,隨其所應,成就衆生」,隨順那個衆生的根性所適當的、所相應的,來利益衆生,爲他宣說一個法門。他是由布施波羅蜜得度,或者是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隨順他的因緣,爲他宣說佛法,令他得解脫,這樣子。

  

  「若作轉輪聖王」,前面說,「爲衆生故受身,隨其所應,成就衆生」,下面就是舉一個實在的例子。佛菩薩來到人間度化衆生,可能他現一個身份,做轉輪聖王。實在他是大菩薩,但是現出一個轉輪聖王的身體,現這麼一個身,這還是大福德境界。「若作剎利大姓、若作婆羅門大姓,成就衆生」,可能這樣子;也可能做一個大學教授,他用這個身份來度化衆生;也可能現出一個乞丐來度化衆生,我們從這些靈驗記能看出來這些事情。

  

  「以是故,世尊,我不爲輕慢不恭敬故不取舍利」,這釋提桓因又重新說這個事。因爲這樣的關系,學習般若波羅蜜有這麼廣大的功德。說「世尊」,所以「我不爲」,並不是「輕慢」舍利,「不恭敬」舍利故,我不請舍利,不是這個意思。「以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般若波羅蜜,則爲供養舍利故」,所以我們善男子、善女人,我們供養佛所說的摩诃般若波羅蜜,則爲供養舍利。我們若供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那就是供養舍利了,所以兼而有之。若是我們只是供養舍利,是不是也就等于供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呢?恐怕不是,恐怕不是的。所以應該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複次,世尊!有人欲見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世界中現在佛法身、色身,是人應聞受持般若波羅蜜,讀誦、正憶念、爲他人演說,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當見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佛法身、色身。

  

  「複次,世尊,有人欲見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世界中現在佛法身、色身」,這是第二科「明受持般若乃至演說,當見諸佛生法二身,能看見佛的身」。這是釋提桓因他又說了,「有人欲見」,他想要見「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世界中現在」的「佛」,不是只是在一個世界裏見佛,要在十方世界這麼多的世界裏,想要見佛。見佛的「法身」、見佛的「色身」。那麼這件事,佛教徒應該會有這樣的心情,可能嘴沒有說,心裏頭想要見到佛的法身、想要見到佛的色身。但是只是這樣想,事實上辦不到,辦不到這件事。現在這裏告訴我們一個方法,怎麼樣能見佛的法身、見佛的色身呢?

  

  這個「法身」,就是前邊「深心入法中」那個法,就是第一義谛,佛以第一義谛爲身,這是一種。這個「色身」呢,佛先成就法身,而後成就色身,就是有形相的這個身體,有眼耳鼻舌身意這樣的身體,這個色身。這個色身,或者這樣講,譬如說在人間,在我們人間,譬如說,佛現一個老比丘身,這是色身,我們可以看見,也可以和他說話。但是佛有的時候現廣大的身體,不是這麼小小的這個身體。廣大的身體,譬如說我們人間的人的身體,現在的人的身體小了一點,若是古代的人,人的身體就高大;就是我們平常的人,古代的人身體比現在高大。若是我們看經論裏面所說的,譬如說欲界天、四天王天、忉利天他們的身體就是高大,和我們人不一樣,可能他們那個人的身體比這個房子還要高。他們若來到我們這兒同我們見面,是要這樣看的,看見我們人的身體很小。等到再過多少萬年以後,人的身體是更小,人的身體好像有這麼高,愈來愈小。如果佛到我們人間,我們現在的人的身體這麼大,佛來到人間的時候,身高丈六,一丈六尺這麼高,就高大,和人不一樣;若是佛現身度化天上的人,那身體是更大,要比天上的人身體大。我們讀這個大本的《無量壽經》、或者是《十六觀經》,看阿彌陀佛的身相,那是非常高大,和我們完全不一樣。這個是我們眼睛可以看見,若法身是離一切相的。

  

  我們從這學習聖道的次第來看,我們想要見佛的色身,要先見佛的法身,然後才可以見色身的,是這樣子。但是若做夢,就不受這個限製,做夢我們看見佛,也可以這樣子。但是若聖道的次第,你一定先見第一義谛,就是佛的法身。你能見第一義谛,就能見佛的色身了,就可以和十方一切佛見面,可以和觀世音菩薩見面。他們這些佛菩薩和我們見面,那就是色身和我們見面。佛的那個色身,都是沒有老病死的,壽命都是無量壽的。阿彌陀佛叫無量壽,其實其余的一切佛菩薩都是無量壽,都是沒有老病死的。他們修學聖道成功了,得到一個沒有老病死的,不老、還不病、也不死,有無量無邊的神通變化、有廣大的智慧,是這麼一個境界。

  

  我們現在人間的人,有一個什麼境界?常常地要想吃飯的問題。就是今天要做這個東西吃、明天做那個東西吃,老讓它可口一點,要這樣子計算這件事。當然人是沒有智慧的,有的時候會吃毒、服毒,他自己不知道這件事。這實在若佛菩薩來看,這是個苦惱的事情,我們吃飯這件事是苦惱的事情,不是個理想的事情;那這個佛菩薩沒有這個問題,佛菩薩沒有這吃飯的問題。不要說佛,我們到色界天上的人他們也沒有吃飯的問題;只有我們欲界的人,欲界天上的人也吃飯的,這都是苦惱的事情。

  

  所以現在這文上說,「有人欲見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世界中現在佛」的「法身」、現在佛的「色身」,那你想要這樣做,我們能動這個念頭,這件事非常偉大,我們有這個想法嗎?我看多數沒有這個想法。但是有的佛教徒可能會有,就想要見佛的色身,要見佛的法…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