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0

  複次,世尊!我若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深心入法中,我是時不見怖畏相。

  

  我們昨天講到「深心入法中」。「深心」,這個心也包括智慧在裏面,這個「深」這個字,超越世俗谛,叫做「深」。「入法中」,就是契入第一義谛,叫做「入法中」。這件事,是常常的受持讀誦、正憶念第一義谛,才能辦得到、才能做這件事。如果我們平常不思惟第一義谛,我們雖然是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只是受持、讀誦,不能正憶念的人,是不能夠做成這件事的。明白一點說呢,不相信佛法的人、是相信而又能受持、讀誦,但是沒有正憶念的人。我們的這個分別心、這個明了性的心、這虛妄分別的心,就在世俗谛這裏活動,在色聲香味觸法這裏活動,這樣的人是不可以,非要正憶念。如果能進一步的修止觀,他才能做成這件事。就算是不是時時的,但是這一天總有多少時間,他的內心能遊于第一義谛,他才能做成這件事的。

  

  我昨天講的「深心入法中」,就是要觀察思惟這「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要做好這件事,你才能深心入法中。這個「深心入法中」,我剛才的話也表示了這樣的意思,但是還是不明白,說得還不分明,應該是分兩個階段做這件事。第一個階段:就是我們的奢摩他還沒有學習好,我們常常靜坐,定還沒學習好,這個時候,我們能夠正憶念,正憶念「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第二個階段:就是常常的靜坐,這奢摩他有一點程度,若按《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的,你最低限度要成就未到地定,你的定要達到這個程度才可以,那麼在這樣的定裏面「深心入法中」,觀察思惟這個第一義谛,那就可以做到這件事。

  

  這樣子,是什麼情形呢?有可能還不是聖人,但是接近聖人的境界。接近聖人的境界,是什麼境界呢?就是你思惟第一義谛的時候,你能調伏自己的貪瞋癡,能調伏自己的我、我所,那也可以名之爲「深心入法中」,也可以這樣說。我剛才說這兩個階段,就是我們還都是凡夫,這兩個階段都是凡夫。

  

  現在這段文,是釋提桓因這個天主他說的。我曾經說過他是在小乘佛法上給他的名字,他得初果須陀洹了。這個初果須陀洹,是小乘佛教初開始得聖道的人的名稱。在大乘佛法裏面名爲「無生法忍」。還是這部經,我們現在學習的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裏面說:「須陀洹若智若斷,是菩薩無生法忍」,那就是大乘佛法給他的名字。那就都是聖人了,不是凡夫了。

  

  但這一段文,他到了這個程度的時候,「我是時不見怖畏相」,有這樣的功能,有這樣的成效。這是釋提桓因,他這樣子說明這件事,也就是贊歎「般若波羅蜜」的功用,有這種作用。

  

  我昨天說這個「深心入法中」,就是觀察這「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昨天還沒講完就停下來,我還想把它講完再多說幾句。

  

  怎麼樣叫做「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也就是「深心入法中」的意思。「因緣所生法」在我們初學佛法的人來說,因緣所生法怎麼能說是空呢?我看見明明是有嘛!怎麼能說是空呢?這是一件事。

  

  我們學習《大智度論》、或者是《中觀論》,這個「空」和「有」上面加個「自性」兩個字,「自性有」、「自性空」,用這樣的道理解釋這個「空」。

  

  怎麼叫做「自性有」呢?就是不須要因緣就有這件事,那叫做「自性有」。如果說沒有因緣就沒有這件事,那叫做「自性空」。若是我們能按照這句話的義去思惟的時候,應該是認可這件事,是空的。若不思惟不行,不思惟「沒有因緣就沒有這件事」,那怎麼叫做「空」呢?我們可能也還是不容易明白。

  

  若想要明白這件事,就是從事實上去思惟,譬如說現在,我們現在這個房子裏面,我們坐在這裏,沒有人打鼓。沒有人打鼓,我們就聽不見鼓的聲音,這就叫做沒有因緣,就沒有因緣所生法;沒有因緣,這件事不出現,所以叫做「自性空」。如果沒有人打鼓也有鼓的聲音,這鼓的聲音就叫「自性有」。若沒有人打鼓就沒有鼓的聲音,這鼓的聲音叫「自性空」。這個道理就是這樣解釋,我們這樣思惟的時候,就能夠「入法中」,入在畢竟空這裏,就能契入。

  

  我曾經說過,「聞、思、修」,就聽聞了這樣的道理,或者學習了這樣的道理,在文字上去通達這件事,自己應該明白了這件事,也忍可了這件事,那麼這就是「聞所成慧」。

  

  然後你還要在寂靜處去專精思惟,思惟這件事。從文字上明白的道理,你在寂靜處再深入的去思惟,一次又一次的重複的思惟。初開始思惟的時候,可能還是不是太明白,但是一次又一次重複的思惟,喔!是!是這樣子,道理是這樣子。你會生歡喜心,生歡喜心。明明這件事是有,但是經過深入的思惟呢,喔!是空的。你會通達這件事,你心裏會生歡喜心,但是這程度還不夠,還沒能夠到程度。還是繼續的多思惟呢,還是同樣的事情,還是同樣的思惟,但是你理解的程度它又會進步了,你就會承認是空的,是空無所有的。這不是說空話!你真能這樣去思惟的時候,你自然會達到這個程度。用文字把它寫出來也好,用語言去表達也好,你內心也同樣的思惟也好,可是在你內心的感受不一樣,感受是不一樣的。這樣子,你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可以名之爲「思所成慧」,經過思惟而得到的智慧。但是這個都還是凡夫境界,不是聖人。

  

  但是你若能夠在寂靜處,能夠修奢摩他、修毗缽舍那的話。修奢摩他就是修止,要有一個所緣境,你把你的心安住在所緣境那裏寂靜住,明靜而住修這個「止」;然後再修毗缽舍那。我是昨天、前天說過,我說這個南傳的緬甸法師帕奧禅師,他們的聖道的次第裏面是先修奢摩他的止,止成功了以後再修毗缽舍那的觀,是對的,是這樣用功修行的。但是我們學習《瑜伽師地論》的〈聲聞地〉呢,它有一點不同,就是不須要奢摩他成功也可以做如是的思惟,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散亂的心,我們學習靜坐;學習靜坐的時候,你可以先修奢摩他也可以,或者先修毗缽舍那觀也可以,觀它一段時間,然後再修奢摩他;奢摩他你修一段時間,再修毗缽舍那。觀而後止,止而後觀,就是這樣學習,這樣子長時期的這樣用功。

  

  這樣用功以後,時間久了,這是人的根性不同;有的人也很快的就成就了,有的人會可能慢一點。不管是慢、也不管是快,一樣的大家都會成功,這件事,都會成功的。不要說我這一坐,止也不相應、觀也不相應,你就失望了,不要失望,你會成功的,你會相應的,就是要有點耐心,當然這其中還有其他的事情。

  

  你的定力達到未到地定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毗缽舍那,去思惟「深心入法中」,思惟這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這樣思惟。那個時候的這個空的境界,那和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還不同,還是不一樣的,那味道不一樣,就是你會感覺到歡喜,因爲釋迦牟尼佛說的正法是對的,是真實不虛的,會感覺到這裏。這個時候,還不是聖人、不是聖者,要再一步,那就是聖人了。再進一步的時候,怎麼知道是聖人呢?就是能把這我、我所能夠調伏了,貪瞋癡也調伏了。調伏了的時候,有可能還不是聖人,就是你的奢摩他和這毗缽舍那的力量逐漸逐漸的增上,逐漸逐漸的增長,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就能使令這個貪瞋癡都不動。貪心來了,我們好像沒有辦法調伏,明知道這件事不對,不應該這樣;但是你這個止觀的力量達到這個程度,立刻的貪心沒有了,沒有這個境界出現的,貪瞋癡都能夠調伏。但是這個貪瞋癡的那個種子還在,所以這不是聖人,若是把種子也消滅了呢,那就是聖人了。

  

  這個時候我怎麼知道我這時候是聖人呢?我怎麼知道我現在也是煩惱不動了,我還不是聖人?怎麼鑒別這件事呢?這個事情呢,我們讀《攝大乘論》應該學習;《攝大乘論》說出一件事來,你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佛會來說話。十方諸佛…,我們這個世界的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開示我們的,應該是釋迦佛來同你見面的,釋迦佛沒有入涅槃啊!沒有入涅槃的;或者是你同彌勒菩薩特別有緣的話,那彌勒菩薩會來見面,來同你見面;或者和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能同你見面的,能印證這件事,所以你那時候就知道了。但是我們從《阿含經》還有其他的經論上說出一件事,就是修學聖道的人有利根、有鈍根的差別。這個利根的人,不須要佛菩薩現前,他自己知道,現在是得無生法忍了;而鈍根的人心裏還不知道,那就須要佛菩薩來印證這件事。但是,不管是利根、是鈍根,到達這個程度的時候,佛菩薩會來同你談談話的。所以,你不必憂慮,我到那時候若不知道可怎麼辦呢?沒有問題啊!現在這裏,釋提桓因他是已經得無生法忍的人,雖然他是個在家人,他不是出家人,但是他可是得聖道了。

  

  「深心入法中,我是時不見怖畏相」,我這個時候不見恐怖的相貌。這個「恐怖」是怎麼回事呢?這個我們人間的人,我們的智慧不夠,我們的貪瞋癡不能調伏,人與人之間有問題,就有這件事,釋提桓因也有這個問題。

  

  釋提桓因,就是叁十叁天,有兩件事,有兩個因緣和阿修羅作戰。有兩個因緣:第一個因緣呢,釋提桓因有很多很多的女人,但是還感覺到不足,他是把阿修羅王的女兒,可能是請來的吧?就是做他的第一夫人,叫作舍脂,舍脂夫人。但是他呢,已經成爲夫妻了,但是他還有很多女人啊,他還要和別的女人去親近去,所以舍脂夫人就不高興,不高興就回到她家去和她父親講這件事,于是她父親也不高興了,就是和釋提桓因作戰了,有這個事情,這是第一個因緣。

  

  第二個因緣是什麼呢?這個天上的人有甘露,這個「甘露」就不要解釋了啊!這個阿修羅他們沒有甘露,這個意思就是阿修羅有所不足,沒有甘露。天上有甘露,就想要去搶,到那兒…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