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世尊!我若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深心入法中,我是时不见怖畏相。
我们昨天讲到「深心入法中」。「深心」,这个心也包括智慧在里面,这个「深」这个字,超越世俗谛,叫做「深」。「入法中」,就是契入第一义谛,叫做「入法中」。这件事,是常常的受持读诵、正忆念第一义谛,才能办得到、才能做这件事。如果我们平常不思惟第一义谛,我们虽然是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只是受持、读诵,不能正忆念的人,是不能够做成这件事的。明白一点说呢,不相信佛法的人、是相信而又能受持、读诵,但是没有正忆念的人。我们的这个分别心、这个明了性的心、这虚妄分别的心,就在世俗谛这里活动,在色声香味触法这里活动,这样的人是不可以,非要正忆念。如果能进一步的修止观,他才能做成这件事。就算是不是时时的,但是这一天总有多少时间,他的内心能游于第一义谛,他才能做成这件事的。
我昨天讲的「深心入法中」,就是要观察思惟这「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要做好这件事,你才能深心入法中。这个「深心入法中」,我刚才的话也表示了这样的意思,但是还是不明白,说得还不分明,应该是分两个阶段做这件事。第一个阶段:就是我们的奢摩他还没有学习好,我们常常静坐,定还没学习好,这个时候,我们能够正忆念,正忆念「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第二个阶段:就是常常的静坐,这奢摩他有一点程度,若按《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的,你最低限度要成就未到地定,你的定要达到这个程度才可以,那么在这样的定里面「深心入法中」,观察思惟这个第一义谛,那就可以做到这件事。
这样子,是什么情形呢?有可能还不是圣人,但是接近圣人的境界。接近圣人的境界,是什么境界呢?就是你思惟第一义谛的时候,你能调伏自己的贪瞋痴,能调伏自己的我、我所,那也可以名之为「深心入法中」,也可以这样说。我刚才说这两个阶段,就是我们还都是凡夫,这两个阶段都是凡夫。
现在这段文,是释提桓因这个天主他说的。我曾经说过他是在小乘佛法上给他的名字,他得初果须陀洹了。这个初果须陀洹,是小乘佛教初开始得圣道的人的名称。在大乘佛法里面名为「无生法忍」。还是这部经,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面说:「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那就是大乘佛法给他的名字。那就都是圣人了,不是凡夫了。
但这一段文,他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我是时不见怖畏相」,有这样的功能,有这样的成效。这是释提桓因,他这样子说明这件事,也就是赞叹「般若波罗蜜」的功用,有这种作用。
我昨天说这个「深心入法中」,就是观察这「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昨天还没讲完就停下来,我还想把它讲完再多说几句。
怎么样叫做「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也就是「深心入法中」的意思。「因缘所生法」在我们初学佛法的人来说,因缘所生法怎么能说是空呢?我看见明明是有嘛!怎么能说是空呢?这是一件事。
我们学习《大智度论》、或者是《中观论》,这个「空」和「有」上面加个「自性」两个字,「自性有」、「自性空」,用这样的道理解释这个「空」。
怎么叫做「自性有」呢?就是不须要因缘就有这件事,那叫做「自性有」。如果说没有因缘就没有这件事,那叫做「自性空」。若是我们能按照这句话的义去思惟的时候,应该是认可这件事,是空的。若不思惟不行,不思惟「没有因缘就没有这件事」,那怎么叫做「空」呢?我们可能也还是不容易明白。
若想要明白这件事,就是从事实上去思惟,譬如说现在,我们现在这个房子里面,我们坐在这里,没有人打鼓。没有人打鼓,我们就听不见鼓的声音,这就叫做没有因缘,就没有因缘所生法;没有因缘,这件事不出现,所以叫做「自性空」。如果没有人打鼓也有鼓的声音,这鼓的声音就叫「自性有」。若没有人打鼓就没有鼓的声音,这鼓的声音叫「自性空」。这个道理就是这样解释,我们这样思惟的时候,就能够「入法中」,入在毕竟空这里,就能契入。
我曾经说过,「闻、思、修」,就听闻了这样的道理,或者学习了这样的道理,在文字上去通达这件事,自己应该明白了这件事,也忍可了这件事,那么这就是「闻所成慧」。
然后你还要在寂静处去专精思惟,思惟这件事。从文字上明白的道理,你在寂静处再深入的去思惟,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的思惟。初开始思惟的时候,可能还是不是太明白,但是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思惟,喔!是!是这样子,道理是这样子。你会生欢喜心,生欢喜心。明明这件事是有,但是经过深入的思惟呢,喔!是空的。你会通达这件事,你心里会生欢喜心,但是这程度还不够,还没能够到程度。还是继续的多思惟呢,还是同样的事情,还是同样的思惟,但是你理解的程度它又会进步了,你就会承认是空的,是空无所有的。这不是说空话!你真能这样去思惟的时候,你自然会达到这个程度。用文字把它写出来也好,用语言去表达也好,你内心也同样的思惟也好,可是在你内心的感受不一样,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样子,你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可以名之为「思所成慧」,经过思惟而得到的智慧。但是这个都还是凡夫境界,不是圣人。
但是你若能够在寂静处,能够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的话。修奢摩他就是修止,要有一个所缘境,你把你的心安住在所缘境那里寂静住,明静而住修这个「止」;然后再修毗钵舍那。我是昨天、前天说过,我说这个南传的缅甸法师帕奥禅师,他们的圣道的次第里面是先修奢摩他的止,止成功了以后再修毗钵舍那的观,是对的,是这样用功修行的。但是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的〈声闻地〉呢,它有一点不同,就是不须要奢摩他成功也可以做如是的思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散乱的心,我们学习静坐;学习静坐的时候,你可以先修奢摩他也可以,或者先修毗钵舍那观也可以,观它一段时间,然后再修奢摩他;奢摩他你修一段时间,再修毗钵舍那。观而后止,止而后观,就是这样学习,这样子长时期的这样用功。
这样用功以后,时间久了,这是人的根性不同;有的人也很快的就成就了,有的人会可能慢一点。不管是慢、也不管是快,一样的大家都会成功,这件事,都会成功的。不要说我这一坐,止也不相应、观也不相应,你就失望了,不要失望,你会成功的,你会相应的,就是要有点耐心,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的事情。
你的定力达到未到地定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毗钵舍那,去思惟「深心入法中」,思惟这个「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这样思惟。那个时候的这个空的境界,那和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还不同,还是不一样的,那味道不一样,就是你会感觉到欢喜,因为释迦牟尼佛说的正法是对的,是真实不虚的,会感觉到这里。这个时候,还不是圣人、不是圣者,要再一步,那就是圣人了。再进一步的时候,怎么知道是圣人呢?就是能把这我、我所能够调伏了,贪瞋痴也调伏了。调伏了的时候,有可能还不是圣人,就是你的奢摩他和这毗钵舍那的力量逐渐逐渐的增上,逐渐逐渐的增长,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就能使令这个贪瞋痴都不动。贪心来了,我们好像没有办法调伏,明知道这件事不对,不应该这样;但是你这个止观的力量达到这个程度,立刻的贪心没有了,没有这个境界出现的,贪瞋痴都能够调伏。但是这个贪瞋痴的那个种子还在,所以这不是圣人,若是把种子也消灭了呢,那就是圣人了。
这个时候我怎么知道我这时候是圣人呢?我怎么知道我现在也是烦恼不动了,我还不是圣人?怎么鉴别这件事呢?这个事情呢,我们读《摄大乘论》应该学习;《摄大乘论》说出一件事来,你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佛会来说话。十方诸佛…,我们这个世界的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开示我们的,应该是释迦佛来同你见面的,释迦佛没有入涅槃啊!没有入涅槃的;或者是你同弥勒菩萨特别有缘的话,那弥勒菩萨会来见面,来同你见面;或者和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能同你见面的,能印证这件事,所以你那时候就知道了。但是我们从《阿含经》还有其他的经论上说出一件事,就是修学圣道的人有利根、有钝根的差别。这个利根的人,不须要佛菩萨现前,他自己知道,现在是得无生法忍了;而钝根的人心里还不知道,那就须要佛菩萨来印证这件事。但是,不管是利根、是钝根,到达这个程度的时候,佛菩萨会来同你谈谈话的。所以,你不必忧虑,我到那时候若不知道可怎么办呢?没有问题啊!现在这里,释提桓因他是已经得无生法忍的人,虽然他是个在家人,他不是出家人,但是他可是得圣道了。
「深心入法中,我是时不见怖畏相」,我这个时候不见恐怖的相貌。这个「恐怖」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我们人间的人,我们的智慧不够,我们的贪瞋痴不能调伏,人与人之间有问题,就有这件事,释提桓因也有这个问题。
释提桓因,就是三十三天,有两件事,有两个因缘和阿修罗作战。有两个因缘:第一个因缘呢,释提桓因有很多很多的女人,但是还感觉到不足,他是把阿修罗王的女儿,可能是请来的吧?就是做他的第一夫人,叫作舍脂,舍脂夫人。但是他呢,已经成为夫妻了,但是他还有很多女人啊,他还要和别的女人去亲近去,所以舍脂夫人就不高兴,不高兴就回到她家去和她父亲讲这件事,于是她父亲也不高兴了,就是和释提桓因作战了,有这个事情,这是第一个因缘。
第二个因缘是什么呢?这个天上的人有甘露,这个「甘露」就不要解释了啊!这个阿修罗他们没有甘露,这个意思就是阿修罗有所不足,没有甘露。天上有甘露,就想要去抢,到那儿…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