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1

  我想这件事,我们出家人是特别的应该注意这件事。为什么要出家呢?那就是我们要得圣道,目的是得圣道。出了家应该要学习佛法,然后知道很多事,就是知道这件事:我心里面有贪瞋痴,那我有可能到三恶道去的。出家学习佛法,要知道这件事。说我若是我不想到三恶道去,就得要心里不要有贪瞋痴,要有正念,就是应该这样子。但是我们若不学习佛法,你叫我学,我不学!当然,自由的,谁能勉强谁呢?所以程度就是很低。

  

  现在我说话,是又说到偏的地方去了。我们有病的时候怕死!怕死,什么理由怕死呢?其实说不出来理由的,你不知道什么理由,为什么要怕死呢?其实我们若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怕到三恶道去,害怕这件事。害怕这件事要怎么办呢?我感觉到,我们佛教徒好像也没能够有个好的办法,顶多若是病得不得了,赶快要找医生来救命,就是这样。其实医生不能救命的,医生顶多是把病治好了,这个要死亡这个死,医生是无可奈何的呀!非死不可呀!所以我们佛教徒,若有病的时候,不管是在家里、在医院里头,你要注意呀!要注意我要保持正念。保持正念,三恶道的门就关起来了啊!我心里不要有贪瞋痴,这三恶道的门就关起来,我就不到三恶道去了,应该这样办。但是你平常你不知道修止观保持这个正忆念,修止、修观断烦恼,你不做这件事,等到有病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能来得及吗?你能来得及吗?来不及的呀!因为明知道,你做不到。你非要是没有病痛的时候,身体正常的时候或者小小的有点病,不要紧。你还得要在一个有增上缘的用功修行的增上缘,拥护、护持,这个增上缘来护持你,你常常的保持正念,叫这一念心不要贪瞋痴。譬如说是「受持」般若波罗蜜,也能够令你的心不贪瞋痴。「亲近、读诵、说、正忆念」,也能使令我们的心没有贪瞋痴;或者我念阿弥陀佛也可以,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正念念阿弥陀佛,也是这贪瞋痴不出现。但是你若失掉了念的时候,这贪瞋痴就来了。

  

  这个事情呢,你若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你会「深心入法中」,或者闻所成慧的深心入法中、或者思所成慧、或者修所成慧深心入法中。你常常这样训练自己,这贪瞋痴它就不动。贪瞋痴它不动,那就不会到三恶道去的。平常你的身体正常的时候,常常这样训练自己,那么临命终的时候也就容易深心入法中。若感觉到这个身体里面有重大的变化,哎呀!要死了啊!心里不怕,我深心入法中,这时候不会到三恶道。你若能这样子境界啊,你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很容易!到了阿弥陀佛国,一定品位还很高,而不会是下品下生的,不会有这件事的。愿意生天也能办得到,愿意再来人间,也是可以。你若不做这件事那不行,不可以。

  

  所以这上面说「是人不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他不会到那儿去。为什么不到那儿去?这个原因就是这样子,就是你学习了般若波罗蜜,能使令心有正念,临命终的时候有正念。临命终的时候有正念;就是不临命终的时候,正常生活的时候,心有正念,有正念的。这件事不能欺骗人的,欺骗人一点儿用没有,非要真实的保持正念,所以是「是人不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不会到那儿去的。

  

  在经论里面说呢,这个须陀洹果,他不会到三恶道去的。佛说了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佛说的,这是真实不虚,我们可以相信,可以相信这件事。那就是得了初果的人,得了无生法忍的人,他心里有正念。但是在《阿含经》里也说到,初果圣人烦恼没有完全断尽,他也还是有烦恼。但是有烦恼,和我们有烦恼不同,不一样。他有烦恼,经上说一个譬喻,说旧时代烧饭那个锅,火烧红了是特别热,滴上一滴水,那一滴水在那么热的锅里面,很快的就干了,时间不是很多。说这个初果须陀洹的圣人,他心里有的时候有点烦恼,有烦恼,就那么长的时间,他那烦恼在心里面,很快的就失掉了,就没有了。所以他那个烦恼在他心的里面不发生作用,就是他很快的就觉悟:我现在心不对,不应该有烦恼,他立刻的这个正念会提起来,把这个烦恼消除了,不像我们有了烦恼还不觉悟,还要和他讲道理,我要找律师,搞你,这就看出这人的程度是这样子。

  

  这上面说「是人不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应该是这样。若是你有这样的正忆念,你害怕死吗?我看不怕死,他心里不怕死。死了,他心里照样我到阿弥陀佛国去很好嘛!没有关系嘛!这个身体我不要了,很好!并不怕死。所以「是人不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

  

  不堕声闻、辟支佛地。

  

  这个「堕」似乎是从上面,由上到下叫做「堕」,有这种意思。前面说「是人不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我们是个「人」的资格,若到三恶道去,就是由上而下了,可以说是「堕」。

  

  「不堕声闻、辟支佛地」,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学习大智慧。大智慧人,一定是有慈悲心的,那就是菩萨;智慧里面有慈悲,那就是菩萨。他不是阿罗汉的那种智慧;阿罗汉也有智慧,但是他也有慈悲心,慈悲心不大,不强大。怎么知道呢?就是他若寿命终了的时候,他就入无余涅槃了,再不来到人间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他不做这个事了。就是他的慈悲心有时间性,到此为止了;这个学习「般若波罗蜜」有大悲心,这个慈悲心是没有终止的一天的,只要世界上有众生的时候,众生在这儿流转生死很苦啊!所以他的慈悲心也就不结束,一直的去度化众生。那就「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他的慈悲心不会停下来的,所以他继续的度化众生。

  

  所以说舍利弗尊者发无上菩提心,这句话有道理,因为他有智慧。他想这件事,众生在流转生死,很苦啊!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还没得圣道,他在这里。我今生的父亲、母亲是这样;无量劫来,我很多的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很多的亲爱的人都在这里啊!我怎么可以入无余涅槃呢?所以他发了无上菩提心要度众生,所以「不堕声闻、辟支佛地」。

  

  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人,得大智慧的时候,他若能正忆念的时候,他是有慈悲心,所以「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不会到这里来的。

  

  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见诸佛,从一佛国至一佛国。

  

  前面是能离三恶道,是第三科。第四科,「离二乘地」。这是第五科,「令众生得佛道」。

  

  我们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我们能受持「般若波罗蜜」,又亲近、读诵、说,还能正忆念。「正忆念」在这里就是修止观了,修止观就达到了修所成慧的境界。前面的闻慧、思慧是很浅的,到了修所成慧的时候,就是没得圣道,但是那个时候相似的见到诸法实相,相似的无我观成就了,这时候也能见到佛,佛菩萨也能和你见见面的,也是能的。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从一佛国至一佛国」。

  

  「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这句话也可以做两种解释:就是你现在闻思修三种智慧都成就了,由闻所成慧到思所成慧,由思所成慧到修所成慧的时候,还是凡夫,还是这样的身体啊!不可能是到佛国去的,不可能的!但是,怎么能说是「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呢?他在禅定里面,在禅定里面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见到阿弥陀佛,他就能到阿弥陀佛国去,但是身体还在这里,他能到阿弥陀佛国。譬如说你念这个大慈大悲弥勒菩萨,那就能见到弥勒菩萨,能到兜率内院去,就能去的。你若念阿閦佛、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就能到他的世界去。但是,不是这个身体去,就是你入定了就能去,能有这种境界。但是你继续用功的时候,那就是得无生法忍了,就是圣人了。圣人这个身体是更殊胜,但还不是这个身体能到佛世界。但是他这一生寿命终了,换了一个身体的时候,那就有可能这个身体能去,有可能的。

  

  譬如说我们现在,我们有这个程度,能正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诸法实相,临命终的时候,我们正忆念,念南无阿弥陀佛,那就是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国。但是你现在是没得无生法忍,到了阿弥陀佛国,你不是上品上生,你品位不那么高,你还没得无生法忍;虽然没得无生法忍,但是花开见佛的时候,那个身体有这种能力,就可以到十方世界去见佛闻法,有这种能力。若是继续的去到十方世界见佛闻法,还是要回到阿弥陀佛国,你不可以不回到阿弥陀佛国,因为你那身体是阿弥陀佛国的身体,那才和你合适,像我们的身体就在这里生存是合适的,你这个身体不可以到阿弥陀佛国去,不可以去的,它不合适。但是那个时候若得了无生法忍以后,他得那个身体,不是有漏的身体,那可就不同,可是不同的。他要到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的世界,他可以在那儿多住几天,也是可以的,情形就不同了。

  

  但这个意思就是「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有这种能力,有这个能力的。那就是特别殊胜了。

  

  供养诸佛,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

  

  到十方世界去,他会「供养诸佛」,对诸佛能「恭敬、尊重、赞叹」。怎么样供养诸佛呢?「华香乃至旛盖」,用这个来供养诸佛。

  

  这一段文呢,就是我们可以明白,由初开始学习佛法到最后得无生法忍,这个次第是这样子。我们那个时候有广大的境界,不像我们现在,你不可以动,要动一定要坐飞机才可以,但是飞机也靠不住的,所以我们学习佛法,我们的前途无量。如果我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学习,你就是老是得要苦苦恼恼的,只有佛法能令我们自由、自在、大安乐的境界出现。我们读这个《法华经》那个〈譬喻品〉,那是说有火宅只有一门,唯有一门,这句话非常有意思,只有一个佛法能令我们从火宅里跑出去啊!不学习佛法,没有办法的。但是我们知道什么叫做「火宅」?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就是火宅啊!不是另外的事情,不是的。但是我们再详细的、去深入的观察,我们这个身体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虚妄分别…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