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這件事,我們出家人是特別的應該注意這件事。爲什麼要出家呢?那就是我們要得聖道,目的是得聖道。出了家應該要學習佛法,然後知道很多事,就是知道這件事:我心裏面有貪瞋癡,那我有可能到叁惡道去的。出家學習佛法,要知道這件事。說我若是我不想到叁惡道去,就得要心裏不要有貪瞋癡,要有正念,就是應該這樣子。但是我們若不學習佛法,你叫我學,我不學!當然,自由的,誰能勉強誰呢?所以程度就是很低。
現在我說話,是又說到偏的地方去了。我們有病的時候怕死!怕死,什麼理由怕死呢?其實說不出來理由的,你不知道什麼理由,爲什麼要怕死呢?其實我們若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怕到叁惡道去,害怕這件事。害怕這件事要怎麼辦呢?我感覺到,我們佛教徒好像也沒能夠有個好的辦法,頂多若是病得不得了,趕快要找醫生來救命,就是這樣。其實醫生不能救命的,醫生頂多是把病治好了,這個要死亡這個死,醫生是無可奈何的呀!非死不可呀!所以我們佛教徒,若有病的時候,不管是在家裏、在醫院裏頭,你要注意呀!要注意我要保持正念。保持正念,叁惡道的門就關起來了啊!我心裏不要有貪瞋癡,這叁惡道的門就關起來,我就不到叁惡道去了,應該這樣辦。但是你平常你不知道修止觀保持這個正憶念,修止、修觀斷煩惱,你不做這件事,等到有病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能來得及嗎?你能來得及嗎?來不及的呀!因爲明知道,你做不到。你非要是沒有病痛的時候,身體正常的時候或者小小的有點病,不要緊。你還得要在一個有增上緣的用功修行的增上緣,擁護、護持,這個增上緣來護持你,你常常的保持正念,叫這一念心不要貪瞋癡。譬如說是「受持」般若波羅蜜,也能夠令你的心不貪瞋癡。「親近、讀誦、說、正憶念」,也能使令我們的心沒有貪瞋癡;或者我念阿彌陀佛也可以,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正念念阿彌陀佛,也是這貪瞋癡不出現。但是你若失掉了念的時候,這貪瞋癡就來了。
這個事情呢,你若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你會「深心入法中」,或者聞所成慧的深心入法中、或者思所成慧、或者修所成慧深心入法中。你常常這樣訓練自己,這貪瞋癡它就不動。貪瞋癡它不動,那就不會到叁惡道去的。平常你的身體正常的時候,常常這樣訓練自己,那麼臨命終的時候也就容易深心入法中。若感覺到這個身體裏面有重大的變化,哎呀!要死了啊!心裏不怕,我深心入法中,這時候不會到叁惡道。你若能這樣子境界啊,你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很容易!到了阿彌陀佛國,一定品位還很高,而不會是下品下生的,不會有這件事的。願意生天也能辦得到,願意再來人間,也是可以。你若不做這件事那不行,不可以。
所以這上面說「是人不墮地獄、畜生、餓鬼道中」,他不會到那兒去。爲什麼不到那兒去?這個原因就是這樣子,就是你學習了般若波羅蜜,能使令心有正念,臨命終的時候有正念。臨命終的時候有正念;就是不臨命終的時候,正常生活的時候,心有正念,有正念的。這件事不能欺騙人的,欺騙人一點兒用沒有,非要真實的保持正念,所以是「是人不墮地獄、畜生、餓鬼道中」,不會到那兒去的。
在經論裏面說呢,這個須陀洹果,他不會到叁惡道去的。佛說了這句話,不是我說的。佛說的,這是真實不虛,我們可以相信,可以相信這件事。那就是得了初果的人,得了無生法忍的人,他心裏有正念。但是在《阿含經》裏也說到,初果聖人煩惱沒有完全斷盡,他也還是有煩惱。但是有煩惱,和我們有煩惱不同,不一樣。他有煩惱,經上說一個譬喻,說舊時代燒飯那個鍋,火燒紅了是特別熱,滴上一滴水,那一滴水在那麼熱的鍋裏面,很快的就幹了,時間不是很多。說這個初果須陀洹的聖人,他心裏有的時候有點煩惱,有煩惱,就那麼長的時間,他那煩惱在心裏面,很快的就失掉了,就沒有了。所以他那個煩惱在他心的裏面不發生作用,就是他很快的就覺悟:我現在心不對,不應該有煩惱,他立刻的這個正念會提起來,把這個煩惱消除了,不像我們有了煩惱還不覺悟,還要和他講道理,我要找律師,搞你,這就看出這人的程度是這樣子。
這上面說「是人不墮地獄、畜生、餓鬼道中」,應該是這樣。若是你有這樣的正憶念,你害怕死嗎?我看不怕死,他心裏不怕死。死了,他心裏照樣我到阿彌陀佛國去很好嘛!沒有關系嘛!這個身體我不要了,很好!並不怕死。所以「是人不墮地獄、畜生、餓鬼道中」。
不墮聲聞、辟支佛地。
這個「墮」似乎是從上面,由上到下叫做「墮」,有這種意思。前面說「是人不墮地獄、畜生、餓鬼道中」,我們是個「人」的資格,若到叁惡道去,就是由上而下了,可以說是「墮」。
「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我們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就是學習大智慧。大智慧人,一定是有慈悲心的,那就是菩薩;智慧裏面有慈悲,那就是菩薩。他不是阿羅漢的那種智慧;阿羅漢也有智慧,但是他也有慈悲心,慈悲心不大,不強大。怎麼知道呢?就是他若壽命終了的時候,他就入無余涅槃了,再不來到人間弘揚佛法、度化衆生,他不做這個事了。就是他的慈悲心有時間性,到此爲止了;這個學習「般若波羅蜜」有大悲心,這個慈悲心是沒有終止的一天的,只要世界上有衆生的時候,衆生在這兒流轉生死很苦啊!所以他的慈悲心也就不結束,一直的去度化衆生。那就「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他的慈悲心不會停下來的,所以他繼續的度化衆生。
所以說舍利弗尊者發無上菩提心,這句話有道理,因爲他有智慧。他想這件事,衆生在流轉生死,很苦啊!我的父親、我的母親還沒得聖道,他在這裏。我今生的父親、母親是這樣;無量劫來,我很多的父親、母親、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很多的親愛的人都在這裏啊!我怎麼可以入無余涅槃呢?所以他發了無上菩提心要度衆生,所以「不墮聲聞、辟支佛地」。
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人,得大智慧的時候,他若能正憶念的時候,他是有慈悲心,所以「不墮聲聞、辟支佛地」,不會到這裏來的。
乃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常見諸佛,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前面是能離叁惡道,是第叁科。第四科,「離二乘地」。這是第五科,「令衆生得佛道」。
我們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我們能受持「般若波羅蜜」,又親近、讀誦、說,還能正憶念。「正憶念」在這裏就是修止觀了,修止觀就達到了修所成慧的境界。前面的聞慧、思慧是很淺的,到了修所成慧的時候,就是沒得聖道,但是那個時候相似的見到諸法實相,相似的無我觀成就了,這時候也能見到佛,佛菩薩也能和你見見面的,也是能的。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從一佛國至一佛國」。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這句話也可以做兩種解釋:就是你現在聞思修叁種智慧都成就了,由聞所成慧到思所成慧,由思所成慧到修所成慧的時候,還是凡夫,還是這樣的身體啊!不可能是到佛國去的,不可能的!但是,怎麼能說是「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呢?他在禅定裏面,在禅定裏面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見到阿彌陀佛,他就能到阿彌陀佛國去,但是身體還在這裏,他能到阿彌陀佛國。譬如說你念這個大慈大悲彌勒菩薩,那就能見到彌勒菩薩,能到兜率內院去,就能去的。你若念阿閦佛、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就能到他的世界去。但是,不是這個身體去,就是你入定了就能去,能有這種境界。但是你繼續用功的時候,那就是得無生法忍了,就是聖人了。聖人這個身體是更殊勝,但還不是這個身體能到佛世界。但是他這一生壽命終了,換了一個身體的時候,那就有可能這個身體能去,有可能的。
譬如說我們現在,我們有這個程度,能正憶念《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諸法實相,臨命終的時候,我們正憶念,念南無阿彌陀佛,那就是可以往生到阿彌陀佛國。但是你現在是沒得無生法忍,到了阿彌陀佛國,你不是上品上生,你品位不那麼高,你還沒得無生法忍;雖然沒得無生法忍,但是花開見佛的時候,那個身體有這種能力,就可以到十方世界去見佛聞法,有這種能力。若是繼續的去到十方世界見佛聞法,還是要回到阿彌陀佛國,你不可以不回到阿彌陀佛國,因爲你那身體是阿彌陀佛國的身體,那才和你合適,像我們的身體就在這裏生存是合適的,你這個身體不可以到阿彌陀佛國去,不可以去的,它不合適。但是那個時候若得了無生法忍以後,他得那個身體,不是有漏的身體,那可就不同,可是不同的。他要到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世界,他可以在那兒多住幾天,也是可以的,情形就不同了。
但這個意思就是「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有這種能力,有這個能力的。那就是特別殊勝了。
供養諸佛,恭敬、尊重、贊歎,華香乃至旛蓋。
到十方世界去,他會「供養諸佛」,對諸佛能「恭敬、尊重、贊歎」。怎麼樣供養諸佛呢?「華香乃至旛蓋」,用這個來供養諸佛。
這一段文呢,就是我們可以明白,由初開始學習佛法到最後得無生法忍,這個次第是這樣子。我們那個時候有廣大的境界,不像我們現在,你不可以動,要動一定要坐飛機才可以,但是飛機也靠不住的,所以我們學習佛法,我們的前途無量。如果我不願意學習,不願意學習,你就是老是得要苦苦惱惱的,只有佛法能令我們自由、自在、大安樂的境界出現。我們讀這個《法華經》那個〈譬喻品〉,那是說有火宅只有一門,唯有一門,這句話非常有意思,只有一個佛法能令我們從火宅裏跑出去啊!不學習佛法,沒有辦法的。但是我們知道什麼叫做「火宅」?就是我們這個身體就是火宅啊!不是另外的事情,不是的。但是我們再詳細的、去深入的觀察,我們這個身體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虛妄分別…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