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這一念心啊!虛妄分別呀!虛妄分別就是火宅了啊!
複次,世尊!滿叁千大千世界佛舍利作一分,書般若波羅蜜經卷作一分,是二分中,我故取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舍利。以是故,舍利得供養、恭敬、尊重、贊歎。是善男子、善女人供養、恭敬舍利故,受天上人中福樂,常不墮叁惡道;如所願,漸以叁乘法入涅槃。是故,世尊!若有見現在佛,若見般若波羅蜜經卷,等無異。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與佛無二無別故。
「複次,世尊!滿叁千大千世界佛舍利作一分」,前面那一段文是滿閻浮提的舍利,那麼多的舍利。現在這裏是說「滿大千世界」的舍利,用這麼多的舍利,和這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對比,看誰的功德大,我們應該是怎麼辦這件事?我們願意供養舍利?是願意學習「般若波羅蜜」?就是說明這件事。這又分五科。第一科,「明本末舉見經卷與見現在佛無異」。
「複次,世尊!滿叁千大千世界佛舍利」: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所以叫做「叁千」。說叁個「千」,實在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就是叁千大千世界。「滿」,充滿了這麼大、這麼多的世界的佛舍利,這是「一分」;「書般若波羅蜜經卷」這是「一分」。「是二分中,我故取般若波羅蜜」,我還是請「般若波羅蜜」的經卷的。「何以故?」什麼理由呢?「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舍利」,我們在「般若波羅蜜」裏面學習,我們會「生諸佛」,十方諸佛的無上菩提,從「般若波羅蜜」中學習成就的,可見這個「般若波羅蜜」有多麼重要。說諸佛的舍利,也是由「般若波羅蜜」的熏習成就的,它是這一切功德的根本,我們應該學習「般若波羅蜜」。
「以是故,舍利得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因爲是由「般若波羅蜜」熏修才有舍利,所以這個舍利才得到人家的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是善男子、善女人供養、恭敬舍利故,受天上人中福樂」,這個舍利是由于你聞思修般若法門,所以你有舍利。有了舍利以後,「是善男子、善女人供養、恭敬舍利」,因爲你「般若波羅蜜」的修習,人家才恭敬舍利的,也是供養、恭敬這個舍利故,「受天上人中福樂」。我們供養佛菩薩的「般若波羅蜜」熏修的這個舍利,我們有什麼好處呢?我們能「受」天上的福樂,或者人中的福樂,我們有這樣的好處。
「常不墮叁惡道」,我們若是有這樣的善根的栽培,也長時期的不到叁惡道去,也有這個力量。有這樣的功德的時候,會有這個的力量。可見恭敬、供養舍利也是很好的事情。「如所願,漸以叁乘法入涅槃」,我們爲什麼要供養舍利,我們思惟這個道理,因爲它是般若波羅蜜的熏修才有舍利,那這般若波羅蜜特別重要了啊!他就會學習般若波羅蜜。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喔!那就可以得阿羅漢,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也可以得辟支佛道、也可以得無上菩提。那他有這個能力,當然那我就發願:我想要得阿羅漢!我想要得辟支佛道!我想要得無上菩提!是「如所願」,滿你所願。「漸以叁乘法入涅槃」,逐漸地、漸漸地,或者以聲聞乘的妙法入涅槃,或以辟支佛的聖道入涅槃,或者是以六波羅蜜的菩薩道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入涅槃。這可見,我們若供養佛的舍利,也是可以成佛的。但是你爲什麼要供養佛的舍利呢?還是般若波羅蜜的關系。
「是故,世尊!若有見現在佛,若見般若波羅蜜經卷,等無異」,因此若是有人看見佛了,若這個人他看見了「般若波羅蜜」的經卷,這兩件事平等無差別。你見到佛,佛爲你說法,也是以叁乘法入涅槃。你若是親近、讀誦、正憶念般若波羅蜜的法門,也是能「漸以叁乘法入涅槃」,或者是學習般若法門,唯獨是發無上菩提心,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深心入法中」,入第一義谛,所以他們是平等無差別。這樣子贊歎般若波羅蜜,這「般若波羅蜜」和佛是平等的了,這樣子贊歎。
這可見,這一段文,這佛菩薩的,連釋提桓因也在內,是急切地、特別地、懇切地希望我們學習般若法門,希望我們這樣做。
「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與佛無二無別」,與佛沒有差別,和佛平等。
複次,世尊!如佛住叁事示現,說十二部經,修多羅、祇夜、乃至優波提舍。複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誦說是般若波羅蜜,等無異。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中生叁事示現,及十二部經,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故。複次,世尊!十方諸佛住叁事示現,說十二部經,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複有人受般若波羅蜜、爲他人說,等無異。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亦生十二部經,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
「複次,世尊!如佛住叁事示現,說十二部經,修多羅、祇夜、乃至優波提舍。」這下邊是第二科,這是「明受持誦說般若經卷與佛化他齊功德」,和化他的功德是相等的。
「複次,世尊!如佛住叁事示現」,這句話就是佛化導衆生的事情。這個「叁事」,叁件事。叁件事,是那叁件事呢?第一個是神變的示現。佛來到我們這個世界,他度化衆生的時候有叁件事:第一個就是現神通,現各式各樣的神通,我們特別的歡喜這件事,有神通。但是還是有條件的,因爲看見佛現神通,我們發道心、我們能夠發菩提心,我們能夠修學聖道。佛現神通的目的是這樣子,如果沒有這個意思,佛也不隨便現神通的,這是一件事。
第二個是記心示現。記心示現,就是佛菩薩就是那個他心通的境界,知道衆生的心,你現在心裏想什麼,佛都知道。佛都知道時候,有的時候說、也有時候不說。若說呢,你現在修學戒定慧了,你能正憶念般若波羅蜜的法門的,他也會說這個話。或者是诃斥你:你現在心裏面有貪瞋癡的活動。诃斥也好、贊歎也好,佛這個時候,有可能是采取這兩個方式:一個是贊歎你的,一個是诃斥你。能令你發道心,佛就會贊歎你,或者是诃斥你。如果佛贊歎你,你不是發道心,佛不贊歎;他诃斥你,你也沒能發道心,佛也不诃斥。不是我們平常人贊歎人、诃斥人,那是另一回事。佛的目的是這樣子,所以這叫做「記心示現」。
第叁個是教誡示現,就是佛陀爲我們說法,說這苦集滅道四谛的法門、說這十二緣起的法門、說六波羅蜜的法門,說《華嚴經》、說《法華經》、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都是教誡示現。這樣子,使令我們開大智慧,是這樣意思。
「如佛住叁事示現」,佛安住在這叁件事上來教導我們,其中就是說到這個教誡示現,就是「說十二部經」,這是教誡示現。「十二部經」是什麼呢?就是「修多羅、祇夜、乃至優波提舍」,這是十二部經。
我簡單說十二部經,第一個就是「修多羅」,翻到中國話,就是「契經」。這是十二部經,這一句話是總說的,這修多羅是包括這一切的都在內了。第二部經呢,「重頌」,就是前面的長行說明這個道理,後邊就是有一定的字數,像詩似的,又重新地把前邊這一段文的大意又說一遍,所以叫「重頌」。「長行、重頌、並授記」,「授記」是什麼呢?譬如說,這個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得無生法忍了,佛爲他授記,再過多少劫、在什麼國土裏、什麼世界裏,他會成佛了,這叫「授記」;或者有人得阿羅漢了,佛也有時候就會說明,他得阿羅漢了;或者這個人得初果須陀洹了,佛也說這件事,這叫做「授記」。
「孤起」,孤起是什麼呢?就不是重頌,和前面的文也是連接的,也是好像詩似的,或者是四個字一句,或者五個字一句,或者六個字、或者七個字,也有是八個字、九個字,就是有一定的字數,一偈一偈的。但不是「重」,它可也是連接的,這叫做「孤起」。還一個叫做「無問自說」,就是這個時候沒有人向佛請問,但是佛知道當時的大衆應該學習這樣的法門,雖然沒有人請問,佛就自己主動宣說這個法門,這叫做「無問自說」。其次是「因緣」,那就是有人請問,有人請問了,佛就去說這個法門;或者說佛法中的「律」,也叫做「因緣」。
其次是「譬喻」,就是佛說明這個法門以後,然後再說個譬喻使令我們容易明白,是「譬喻」。其次是「本事」,這個「本事」是佛的弟子的過去生的事情。說彌勒菩薩過去生怎麼樣行菩薩道、文殊菩薩怎麼樣行菩薩,這些過去的事情。「本生」,本生是佛陀過去的時候,怎麼樣行菩薩道的事情,度化衆生的事情。「未曾有」,佛現大神通,這是未曾有的事情,這叫「未曾有」。「方廣」,佛說這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事情,那叫做「方廣」。最後一個叫做「論議」,就是這個時候有甚深第一義谛的事情,要通過有問、有答,一番、兩番的這樣子說明這個法門,叫做「論議」。這「優波提舍」就是論議,中國話是論議的意思。
「複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誦說是般若波羅蜜,等無異」,佛住這叁種事來教化衆生,其中教誡示現,就是佛說十二部經教化衆生,這件事是佛的境界,是非常的殊勝的。若又「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誦說是般若波羅蜜」,是「等無異」,是和佛爲衆生說法無差別。佛這樣子贊歎學習般若波羅蜜的重要,佛這樣贊歎!
「何以故?」什麼理由說這個善男子、善女人學習般若法門,能和佛爲衆生說法平等,什麼理由呢?「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中生叁事示現,及十二部經,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故」,就是學習般若波羅蜜的時候,這個人將來一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他也一定是和佛一樣「住叁事示現」,也能說「十二部經,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所以是平等的,這樣說。
「複次,世尊!十方諸佛住叁事示現,說十二部經,修多羅、乃至優波提舍」,前面是單獨說釋迦佛,這下面說十方諸佛。「複有人受般若波羅蜜、爲他人說,等無異」,也是平等的。「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生諸佛…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