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0▪P2

  ..续本文上一页去抢这个甘露。天上的女人是很美了,天上的人还不足,要到阿修罗去抢女人,这就是大家互相有冲突,有这件事。这件事是很久以来就有冲突,所以他们常常有作战的这件事。作战的时候,有的时候诸天战败了,有的时候阿修罗战败了,互有胜负,有这个事情。

  

  那么这件事,所以释提桓因心里恐怖,所以有怖畏相,有这件事。有怖畏相,但是现在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了,他来到人间来见佛,听佛说般若波罗蜜,他学习这个般若法门的时候,「我若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深心入法中,我是时不见怖畏相」,心里不恐怖,就不恐怖了。他若这样观察,观察阿修罗是因缘所生法、是毕竟空的,观察自己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毕竟空的,就心里没有恐怖了,就没有这件事。

  

  何以故?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貌、无言、无说。

  

  什么原因,我深心入法中,我就不恐怖呢?这下面解释。「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貌」。能见第一义谛的智慧叫做「深」,它能够调伏、消除内心的烦恼,所以叫做「深」。这「深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貌、无言、无说」,这个意思是说,所见的诸法空相是空的,能见的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它也是因缘生法,也是自性空的,所以是「无相、无貌」,这么讲。但是这个「无相、无貌」也可以这么讲:就是什么叫做「相」?什么叫做「貌」?这个「相貌」,总的方面说呢,我们心里面,譬如说我们刚才讲的,思惟因缘所生法是自性空的,那心里面就现出一个相貌来,般若的义显现在心里面,那就叫做「相貌」,就是这样意思;但是「相」和「貌」就这么解释也是可以,如果一定分别呢,就是我们前五识,它不取着一切法的相,前五识有明了性,它在接触一切境界的时候,那时候叫做「相」。这个第六意识接触一切境界的时候,叫做「貌」。现在观察「自性空」的时候,「无相」亦「无貌」,或者这么讲。总的说,心里面把般若的自性空的义,经过思惟的时候,这空的相貌显现在心里面,那叫做「相貌」。若观察「自性」空了呢,这相貌不可得,你不取着的时候,就「无相、无貌」。

  

  这个「言说」怎么讲呢?就是把这个般若义讲解出来,令别人也明白,那就叫做「言说」。但是我也曾经说过,但是「言说」,在说话的时候是有条件的,一定心里面要有名句,你才能说话,你心里面才能思惟。如果心里面没有名句,这是不能够思惟的,你不会说话的。现在说「无言、无说」,你若观察一切法自性空的时候,自性空里面,譬如说「色」是因缘所生法,它是自性空的,自性空里面,「色」无所有的。譬如说「受」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是自性空,自性空里面「受」不可得。乃至「识」,色、受、想、行、识,「识」也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自性空,自性空里面「识」不可得。这样子,我们心里面就没有名句,没有名句的时候心里面就不能思惟,不能思惟也不可能会说话的,所以叫做「无言、无说」,可以这么说。

  

  或者这个「言」和「说」单独的解释,就是简要的说明这件事,说明这般若义,那叫做「言」;或者是广博的去解释这件事,那叫做「说」,有广略的差别,或者这么讲。现在是你内心里面不取着这个般若的相貌,内心里面没有名言,所以「无言」亦「无说」,是这样讲。

  

  「是深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貌、无言、无说」,这个甚深的般若法门,它是自性空;自性空里面心里面无分别、心里面不取相,所以「无相、无貌」,也没有名句,所以也不能言说的。

  

  世尊!无相、无貌、无言、无说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是一切种智。

  

  「世尊!无相、无貌、无言、无说是般若波罗蜜」,这释提桓因又赞叹佛,称呼佛为「世尊」。这没有相貌,心里面不取相,心里面也没有名言,这个时候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是一切种智」。

  

  我们初学佛法的人,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学习一切法是毕竟空的,你若学成功了,就名为「般若波罗蜜」,这是一个次第。但是发大悲心、广度众生的时候,只是般若波罗蜜,你这样观一切法空,你的智慧还不够。因为你要度化众生,要知道众生的根性,是智慧有利钝,烦恼也有厚薄,各式各样的差别,你都要通达无碍。这个众生由色、受、想、行、识来悟入般若波罗蜜;这个众生要眼、耳、鼻、舌、身、意悟入般若波罗蜜;这个众生叫他,引起他更强大的烦恼才能悟入般若波罗蜜;有的人要逐渐的减少烦恼才能悟入般若波罗蜜,各式各样的情形,这都须要有「后得智」,或者说这叫「世俗智」。这就不但是般若的智慧,是另外还有一种智慧,这叫做「后得智」。观一切法空,内心里无分别叫做「根本智」,加起来就是「根本智」和「后得智」,这两种智慧。

  

  这两种智慧圆满了,就是「一切种智」,这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也是「无相、无貌、无言、无说」的。初开始得无生法忍的,他的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也要观一切法「无相、无貌、无言、无说」。就是佛的智慧,一切种智也是观一切众生毕竟空寂,无众生可度;观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也没有法可说的,所以「无相、无貌、无言、无说,是般若波罗蜜,乃至是一切种智。」

  

  世尊!般若波罗蜜,若当有相、非无相者,诸佛不应知一切法无相、无貌、无言、无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弟子说诸法亦无相、无貌、无言、无说。世尊!以般若波罗蜜实是无相、无貌、无言、无说故,诸佛知一切诸法无相、无貌、无言、无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弟子说诸法亦无相、无貌、无言、无说。

  

  「世尊!般若波罗密多罗蜜,若当有相、非无相者,诸佛不应知一切法无相、无貌、无言、无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下面是从反面加以解释,前面是正面的解释。说「世尊!般若波罗蜜」,它若是有相,这「般若波罗蜜」是缘起法,我们没有这样闻思修,我们这个般若波罗蜜没成就,就是「无」,没有,这是「无」。我们现在有因缘,肯学习佛法,有闻思修的努力,我成就了通达诸法毕竟空的智慧,这是「有」,原来我没有,我现在有,那么「有」就有「相」。「有相」,你若这样执着,说「般若波罗蜜」是有相,不是无相,若这样的话呢,「诸佛不应知一切法无相、无貌」,这一切圆满无上菩提的圣人,他们不应该「知一切法无相、无貌、无言、无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该这样。

  

  这个话什么意思呢?佛菩萨所成就的智慧,他若通达一切法的真实相,它是「有」就知道它是有,它是「无」就知道它是无,你的智慧才是正确的。如果它是「无」,你说它是「有」,这是智慧吗?它是「有」,你说它是「无」,这是智慧吗?这不是智慧。所以说「般若波罗蜜若当有相非无相者,诸佛不应知一切法无相、无貌、无言、无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该这样子。

  

  「为弟子说诸法亦无相、无貌、无言、无说」,那这都是说谎话了,不对啊!「世尊!以般若波罗蜜实是无相、无貌、无言、无说故,诸佛知一切诸法无相、无貌、无言、无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真实的嘛!「为弟子说诸法亦无相、无貌、无言、无说」,也是这么讲,这才是符合真实性,不是说谎话的。那这样说,这个意思呢:诸法是空的,所以佛证悟的时候也是空,为我们解说的时候也是如实的,对我们这么介绍。

  

  以是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一切世间诸天、人、阿修罗,应恭敬、供养、尊重、赞叹,香华璎珞乃至旛盖。

  

  因为这样的原因故,所以「世尊!是般若波罗蜜,一切世间诸天」,一切世间诸「人」,一切世间诸「阿修罗」,「应恭敬、供养、尊重、赞叹,香华璎珞乃至旛盖」,所以对「般若波罗蜜」应该这样子尊重、学习,应该这样办。

  

  复次,世尊!若有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及书,供养华香、乃至旛盖,是人不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

  

  这下面是第三科,「能离三恶道」,能远离三恶道,说这件事。

  

  「复次,世尊!若有人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你若肯这样用功,还能加上「正忆念」。这前面「受持、亲近、读诵、说」:这个「读诵」,这是说《般若波罗蜜经》卷的文句。这个「说」,应该根据文句去宣说它的义。「正忆念」,就是根据文句自己内心里面思惟观察。这个「念」它不是观察,但是你观察要有「念」的帮助。这个「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那个文和那个义,显现在心里面,然后用智慧去观察思惟,所以叫做「念」。

  

  我们平常说:念阿弥陀佛,也是这个「念」,不须要加个口,就是这个「念」。我们只是念那个名,没有观察它的义,这件事我想佛菩萨也是知道,但是佛菩萨默然,不说,你只是念那个名号这个文句,没有思惟它的义,有「念」而无「观」,这个法门的学习不圆满。你若读这个玄奘法师翻的《阿弥陀经》,他和鸠摩罗什法师翻的《阿弥陀经》那个文句不一样。玄奘法师翻的《阿弥陀经》,他用那个文句、那个名句、那个文字,是包括义的,你念那个名号,也要念那个义,那也就是要念佛的功德的,也有包括那个意思。这个从文字上,很明显的看出来。但是鸠摩罗什法师翻的呢,是「执持名号」,这一句话非常的有分际、有分寸的,就是念名号,这个义不管了。但是我们大家,我们汉传的佛教徒,是和鸠摩罗什法师有缘,他翻的经大家欢喜受持、读诵。当然这个我相信鸠摩罗什法师是大智慧人,也应该是有随顺佛意的,也应该是这样。

  

  但是我们读这个《大智度论》也好,你读《瑜伽师地论》也好,解释那个字的时候,解释「念」和「观」,它是说出这个意思了。说「四念处」、或者「四念住」,那个「念」就是这么解释。就是「念」里面还有一个「观」隐藏在里面,你若用功修行的时候,有「念」也有「观」,应该这样子;若只是「念」呢,那就缺少了「观」,有这件事。

  

  「正忆念」,「正」这个字呢,就是那个法性理叫做「正」。你忆念那个文句,同时也还忆念法性理,不然,你是「正」吗?不一定。我们通常说见佛,什么原因我们能见佛呢?当然说佛菩萨慈悲,他主动的现身,我们就见到他,其实原因不在这里。固然要承认是佛慈悲,愿意帮我们忙,他现身了。但是其中还是有个条件,就是你要学习「般若波罗蜜」见到第一义谛,这时候你才能见到佛身,佛才出现,佛才现身和你见见面,所以叫做「正」,这个「正」有这个意思。如果你说,我还用功修行,但是你还没能正式的和佛菩萨见面,那表示什么?那表示你没有见第一义谛,就是表示这个意思。你若见到佛,要做梦的时候,梦见也可以。可见佛菩萨和我们见面是有层次的,不是随便就可以见面的,不是的。「正忆念」,而这就是告诉我们修行的次第。你要「受持」般若波罗蜜,要「亲近、读诵、说」,还要「正忆念」,你要这样子学习这个法门。

  

  「及书」,就是书写般若波罗蜜的经卷,还要「供养」。怎么「供养」呢?就是用「华」、用「香」、「乃至旛盖」,用这个来供养般若波罗蜜。

  

  「是人不堕地狱、畜生、饿鬼道中」,这句话就表示你受持《般若经》,亲近读诵说正忆念的程度,你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就不会到三恶道去了。那我们应该要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到三恶道去?为什么不到三恶道去?这是应该提出这个问题。

  

  为什么到三恶道?就是三恶道的门开着,所以你就容易去;门关上了,你就去不了了。什么是三恶道的门呢?就是我们心里面的贪瞋痴的烦恼,它就是。所以你要知道,我心里面常常的有烦恼,不是贪、就是瞋、就是愚痴,贪、瞋、痴、慢、疑、我、我所,就是这些烦恼常常的活动,那你就应该知道,你是可能要到三恶道去的。从这里面也看出来一件事,看出什么事呢?譬如说我们有病了,病得很重,要医生给我们治疗,也可能治好了,但是治好以后,不是决定的,随时还会有病,还是要靠医生。我们的意思,病很苦恼嘛!我们好了病就不苦恼了,但是我们学习了佛法以后,我们心里会想:我不要到三恶道去啊!我若到三恶道是很苦啊!我若再来人间,或者到天上去,我没有苦恼。我们佛教徒心里面常常会顾虑这件事吗?可能没有,可能还是没有顾虑这件事,心里面还没有想这件事。怎么知道我们没有想这件事呢?因为你没有做这件事,你没有说:「我心里面不要贪瞋痴」,你没有做这件事,那就表示你不顾虑这件事。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0》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