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搶這個甘露。天上的女人是很美了,天上的人還不足,要到阿修羅去搶女人,這就是大家互相有沖突,有這件事。這件事是很久以來就有沖突,所以他們常常有作戰的這件事。作戰的時候,有的時候諸天戰敗了,有的時候阿修羅戰敗了,互有勝負,有這個事情。
那麼這件事,所以釋提桓因心裏恐怖,所以有怖畏相,有這件事。有怖畏相,但是現在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了,他來到人間來見佛,聽佛說般若波羅蜜,他學習這個般若法門的時候,「我若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深心入法中,我是時不見怖畏相」,心裏不恐怖,就不恐怖了。他若這樣觀察,觀察阿修羅是因緣所生法、是畢竟空的,觀察自己也是因緣所生法、也是畢竟空的,就心裏沒有恐怖了,就沒有這件事。
何以故?世尊!是深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貌、無言、無說。
什麼原因,我深心入法中,我就不恐怖呢?這下面解釋。「世尊!是深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貌」。能見第一義谛的智慧叫做「深」,它能夠調伏、消除內心的煩惱,所以叫做「深」。這「深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貌、無言、無說」,這個意思是說,所見的諸法空相是空的,能見的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它也是因緣生法,也是自性空的,所以是「無相、無貌」,這麼講。但是這個「無相、無貌」也可以這麼講:就是什麼叫做「相」?什麼叫做「貌」?這個「相貌」,總的方面說呢,我們心裏面,譬如說我們剛才講的,思惟因緣所生法是自性空的,那心裏面就現出一個相貌來,般若的義顯現在心裏面,那就叫做「相貌」,就是這樣意思;但是「相」和「貌」就這麼解釋也是可以,如果一定分別呢,就是我們前五識,它不取著一切法的相,前五識有明了性,它在接觸一切境界的時候,那時候叫做「相」。這個第六意識接觸一切境界的時候,叫做「貌」。現在觀察「自性空」的時候,「無相」亦「無貌」,或者這麼講。總的說,心裏面把般若的自性空的義,經過思惟的時候,這空的相貌顯現在心裏面,那叫做「相貌」。若觀察「自性」空了呢,這相貌不可得,你不取著的時候,就「無相、無貌」。
這個「言說」怎麼講呢?就是把這個般若義講解出來,令別人也明白,那就叫做「言說」。但是我也曾經說過,但是「言說」,在說話的時候是有條件的,一定心裏面要有名句,你才能說話,你心裏面才能思惟。如果心裏面沒有名句,這是不能夠思惟的,你不會說話的。現在說「無言、無說」,你若觀察一切法自性空的時候,自性空裏面,譬如說「色」是因緣所生法,它是自性空的,自性空裏面,「色」無所有的。譬如說「受」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是自性空,自性空裏面「受」不可得。乃至「識」,色、受、想、行、識,「識」也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就是自性空,自性空裏面「識」不可得。這樣子,我們心裏面就沒有名句,沒有名句的時候心裏面就不能思惟,不能思惟也不可能會說話的,所以叫做「無言、無說」,可以這麼說。
或者這個「言」和「說」單獨的解釋,就是簡要的說明這件事,說明這般若義,那叫做「言」;或者是廣博的去解釋這件事,那叫做「說」,有廣略的差別,或者這麼講。現在是你內心裏面不取著這個般若的相貌,內心裏面沒有名言,所以「無言」亦「無說」,是這樣講。
「是深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貌、無言、無說」,這個甚深的般若法門,它是自性空;自性空裏面心裏面無分別、心裏面不取相,所以「無相、無貌」,也沒有名句,所以也不能言說的。
世尊!無相、無貌、無言、無說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是一切種智。
「世尊!無相、無貌、無言、無說是般若波羅蜜」,這釋提桓因又贊歎佛,稱呼佛爲「世尊」。這沒有相貌,心裏面不取相,心裏面也沒有名言,這個時候是不可思議的,這就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是一切種智」。
我們初學佛法的人,初開始學習佛法的人,學習一切法是畢竟空的,你若學成功了,就名爲「般若波羅蜜」,這是一個次第。但是發大悲心、廣度衆生的時候,只是般若波羅蜜,你這樣觀一切法空,你的智慧還不夠。因爲你要度化衆生,要知道衆生的根性,是智慧有利鈍,煩惱也有厚薄,各式各樣的差別,你都要通達無礙。這個衆生由色、受、想、行、識來悟入般若波羅蜜;這個衆生要眼、耳、鼻、舌、身、意悟入般若波羅蜜;這個衆生叫他,引起他更強大的煩惱才能悟入般若波羅蜜;有的人要逐漸的減少煩惱才能悟入般若波羅蜜,各式各樣的情形,這都須要有「後得智」,或者說這叫「世俗智」。這就不但是般若的智慧,是另外還有一種智慧,這叫做「後得智」。觀一切法空,內心裏無分別叫做「根本智」,加起來就是「根本智」和「後得智」,這兩種智慧。
這兩種智慧圓滿了,就是「一切種智」,這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也是「無相、無貌、無言、無說」的。初開始得無生法忍的,他的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也要觀一切法「無相、無貌、無言、無說」。就是佛的智慧,一切種智也是觀一切衆生畢竟空寂,無衆生可度;觀一切法都是畢竟空寂,也沒有法可說的,所以「無相、無貌、無言、無說,是般若波羅蜜,乃至是一切種智。」
世尊!般若波羅蜜,若當有相、非無相者,諸佛不應知一切法無相、無貌、無言、無說,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弟子說諸法亦無相、無貌、無言、無說。世尊!以般若波羅蜜實是無相、無貌、無言、無說故,諸佛知一切諸法無相、無貌、無言、無說,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弟子說諸法亦無相、無貌、無言、無說。
「世尊!般若波羅密多羅蜜,若當有相、非無相者,諸佛不應知一切法無相、無貌、無言、無說,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下面是從反面加以解釋,前面是正面的解釋。說「世尊!般若波羅蜜」,它若是有相,這「般若波羅蜜」是緣起法,我們沒有這樣聞思修,我們這個般若波羅蜜沒成就,就是「無」,沒有,這是「無」。我們現在有因緣,肯學習佛法,有聞思修的努力,我成就了通達諸法畢竟空的智慧,這是「有」,原來我沒有,我現在有,那麼「有」就有「相」。「有相」,你若這樣執著,說「般若波羅蜜」是有相,不是無相,若這樣的話呢,「諸佛不應知一切法無相、無貌」,這一切圓滿無上菩提的聖人,他們不應該「知一切法無相、無貌、無言、無說,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應該這樣。
這個話什麼意思呢?佛菩薩所成就的智慧,他若通達一切法的真實相,它是「有」就知道它是有,它是「無」就知道它是無,你的智慧才是正確的。如果它是「無」,你說它是「有」,這是智慧嗎?它是「有」,你說它是「無」,這是智慧嗎?這不是智慧。所以說「般若波羅蜜若當有相非無相者,諸佛不應知一切法無相、無貌、無言、無說,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應該這樣子。
「爲弟子說諸法亦無相、無貌、無言、無說」,那這都是說謊話了,不對啊!「世尊!以般若波羅蜜實是無相、無貌、無言、無說故,諸佛知一切諸法無相、無貌、無言、無說,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真實的嘛!「爲弟子說諸法亦無相、無貌、無言、無說」,也是這麼講,這才是符合真實性,不是說謊話的。那這樣說,這個意思呢:諸法是空的,所以佛證悟的時候也是空,爲我們解說的時候也是如實的,對我們這麼介紹。
以是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諸天、人、阿修羅,應恭敬、供養、尊重、贊歎,香華璎珞乃至旛蓋。
因爲這樣的原因故,所以「世尊!是般若波羅蜜,一切世間諸天」,一切世間諸「人」,一切世間諸「阿修羅」,「應恭敬、供養、尊重、贊歎,香華璎珞乃至旛蓋」,所以對「般若波羅蜜」應該這樣子尊重、學習,應該這樣辦。
複次,世尊!若有人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正憶念及書,供養華香、乃至旛蓋,是人不墮地獄、畜生、餓鬼道中。
這下面是第叁科,「能離叁惡道」,能遠離叁惡道,說這件事。
「複次,世尊!若有人受持般若波羅蜜,親近、讀誦、說」,你若肯這樣用功,還能加上「正憶念」。這前面「受持、親近、讀誦、說」:這個「讀誦」,這是說《般若波羅蜜經》卷的文句。這個「說」,應該根據文句去宣說它的義。「正憶念」,就是根據文句自己內心裏面思惟觀察。這個「念」它不是觀察,但是你觀察要有「念」的幫助。這個「念」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那個文和那個義,顯現在心裏面,然後用智慧去觀察思惟,所以叫做「念」。
我們平常說:念阿彌陀佛,也是這個「念」,不須要加個口,就是這個「念」。我們只是念那個名,沒有觀察它的義,這件事我想佛菩薩也是知道,但是佛菩薩默然,不說,你只是念那個名號這個文句,沒有思惟它的義,有「念」而無「觀」,這個法門的學習不圓滿。你若讀這個玄奘法師翻的《阿彌陀經》,他和鸠摩羅什法師翻的《阿彌陀經》那個文句不一樣。玄奘法師翻的《阿彌陀經》,他用那個文句、那個名句、那個文字,是包括義的,你念那個名號,也要念那個義,那也就是要念佛的功德的,也有包括那個意思。這個從文字上,很明顯的看出來。但是鸠摩羅什法師翻的呢,是「執持名號」,這一句話非常的有分際、有分寸的,就是念名號,這個義不管了。但是我們大家,我們漢傳的佛教徒,是和鸠摩羅什法師有緣,他翻的經大家歡喜受持、讀誦。當然這個我相信鸠摩羅什法師是大智慧人,也應該是有隨順佛意的,也應該是這樣。
但是我們讀這個《大智度論》也好,你讀《瑜伽師地論》也好,解釋那個字的時候,解釋「念」和「觀」,它是說出這個意思了。說「四念處」、或者「四念住」,那個「念」就是這麼解釋。就是「念」裏面還有一個「觀」隱藏在裏面,你若用功修行的時候,有「念」也有「觀」,應該這樣子;若只是「念」呢,那就缺少了「觀」,有這件事。
「正憶念」,「正」這個字呢,就是那個法性理叫做「正」。你憶念那個文句,同時也還憶念法性理,不然,你是「正」嗎?不一定。我們通常說見佛,什麼原因我們能見佛呢?當然說佛菩薩慈悲,他主動的現身,我們就見到他,其實原因不在這裏。固然要承認是佛慈悲,願意幫我們忙,他現身了。但是其中還是有個條件,就是你要學習「般若波羅蜜」見到第一義谛,這時候你才能見到佛身,佛才出現,佛才現身和你見見面,所以叫做「正」,這個「正」有這個意思。如果你說,我還用功修行,但是你還沒能正式的和佛菩薩見面,那表示什麼?那表示你沒有見第一義谛,就是表示這個意思。你若見到佛,要做夢的時候,夢見也可以。可見佛菩薩和我們見面是有層次的,不是隨便就可以見面的,不是的。「正憶念」,而這就是告訴我們修行的次第。你要「受持」般若波羅蜜,要「親近、讀誦、說」,還要「正憶念」,你要這樣子學習這個法門。
「及書」,就是書寫般若波羅蜜的經卷,還要「供養」。怎麼「供養」呢?就是用「華」、用「香」、「乃至旛蓋」,用這個來供養般若波羅蜜。
「是人不墮地獄、畜生、餓鬼道中」,這句話就表示你受持《般若經》,親近讀誦說正憶念的程度,你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就不會到叁惡道去了。那我們應該要提出一個問題:爲什麼會到叁惡道去?爲什麼不到叁惡道去?這是應該提出這個問題。
爲什麼到叁惡道?就是叁惡道的門開著,所以你就容易去;門關上了,你就去不了了。什麼是叁惡道的門呢?就是我們心裏面的貪瞋癡的煩惱,它就是。所以你要知道,我心裏面常常的有煩惱,不是貪、就是瞋、就是愚癡,貪、瞋、癡、慢、疑、我、我所,就是這些煩惱常常的活動,那你就應該知道,你是可能要到叁惡道去的。從這裏面也看出來一件事,看出什麼事呢?譬如說我們有病了,病得很重,要醫生給我們治療,也可能治好了,但是治好以後,不是決定的,隨時還會有病,還是要靠醫生。我們的意思,病很苦惱嘛!我們好了病就不苦惱了,但是我們學習了佛法以後,我們心裏會想:我不要到叁惡道去啊!我若到叁惡道是很苦啊!我若再來人間,或者到天上去,我沒有苦惱。我們佛教徒心裏面常常會顧慮這件事嗎?可能沒有,可能還是沒有顧慮這件事,心裏面還沒有想這件事。怎麼知道我們沒有想這件事呢?因爲你沒有做這件事,你沒有說:「我心裏面不要貪瞋癡」,你沒有做這件事,那就表示你不顧慮這件事。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0》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