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6▪P3

  ..續本文上一頁地觀察的時候,這一部份是無所有的,是空無所有的。所以修唯識觀,是和這個《中觀論》修自性空觀,有小小差別,有小小的不同。但是,我說這小小的不同,就是大多數還是一樣的。我感覺到修這個《中觀論》告訴我們修自性空觀,和修唯識觀還是相同的,就小小的有一點不同,除這個以外,是相同的。我把這個相同的解釋解釋,好吧?

  

  問:師父!我有個問題。聽師父講,這個佛法,我們的感受就是說,師父講,有的簡單,您講了我們懂;有的像你講的中觀和唯識,我們根本就都聽不懂。那麼,簡單的道理像苦集滅道,這個大部份的人都懂,那麼再講這個諸相非相,像《金剛經》上這種東西,師父講我也還懂。但是我覺得,這個佛法裏面一定有懂跟證兩個不同的階段。師父講的就是說,您說我們要有止觀才能夠證,我們不會證苦集滅道,我們懂,但中觀的話連懂都不懂。所以在我們修行上,譬如說我們現在要讀般若波羅蜜,師父要我們修《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要修《金剛經》,我們去看,我們是不是就是說一直往下懂,你講這個我也懂,講那個我也懂,懂完這個我還要懂下一個,還要懂更難的,這懂要花時間的,另外證可能更要花時間。換句話說,我們是不是修的時候,如果能證苦集滅道……,我們是不是要一直懂下去?還是說,你就懂《金剛經》就好,稍微不懂不要氣餒。我覺得,我也是修了很多年,但是師父講《中論》,我一句話都聽不懂,上次來聽師父講,聽了一個禮拜,很氣餒,唉!覺得自己這麼差!我這問題,不知道師父你懂不懂我的意思?是不是只要修《金剛經》就好,不懂的就不要氣餒。

  

  答:你講的,如果你氣餒是不對!氣不餒,我一定要懂,那還是能懂的。說是這個地方,你講了老半天我都不懂,講了老半天不懂,還是能懂的。我認爲你應該是通達一切法,難懂能懂,因爲你是有學問的人,你不是一般的沒讀書的人。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你要拿出來時間去閱讀,你就懂了。我原來對你不完全認識,你剛才這一段話我認識你很多,認識你很多。其實《中觀論》的道理是容易懂,不是難懂,是容易明白的。但是問題是什麼呢?我現在我姑妄言之,你對于這一類的書讀的少,讀的少。譬如《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個應該不難懂。「若心取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也不是很難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難懂一點,就是難懂一點。難懂,但是若是能夠把它慢慢地解釋,應該也是能懂。那麼,這個《中觀論》的道理不超越這些道理,所以也是應該容易懂。說我不能懂,不懂,讀得少的關系,這個書讀的少,所以你就好像不懂,實在是還是可以懂的。因爲我感覺到,連我都能懂嘛,所以你更應該懂!我這句話,我不是說客氣話,真的,真是這樣子!但是能懂是能懂,有的時候會有誤會,會有誤會這件事。現在我們……,您的話我就說到這裏,現在我們還說這段話。

  

  我說修中觀和修唯識觀,這個地方有點兒差別,但是又無差別,我說這個話。我現在不說差別,說無差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我們學習《中觀論》的時候:「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根據《中觀論》的道理修空觀。修空觀的時候,我看我們學習《中觀論》的人當然很容易,一切法因緣生也就是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叫做自性空,自性空裏面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也是因緣有,因緣有它就是自性空,自性空中受不可得,想、行、識都是不可得。那麼我們這樣子,在奢摩他裏面這樣思惟,應該百分之百地肯定這件事,毫無疑問是這樣子。但是還有一件事,有什麼事呢?「諸法宛然有」,對不對?諸法宛然是有的,我觀一切法是空的,我是一點兒也沒有疑問,是空的!但是還是有,《中觀論》的理論是這樣子。

  

  我們修空觀的時候呢,初開始的時候,我們若偏于空是可以的,這是我說的話,你們同意不同意?我不知道。先偏于空,等長時期這麼修的時候,能調伏煩惱了,我們貪瞋癡活動的時候,這是空的,有什麼好貪的?有什麼好貪瞋癡的呢?能調伏煩惱了,這個時候呢,就是天臺智者大師這句話:「即空、即假」,一切法是畢竟空的,但是還是宛然有的,要這樣子,那就是不偏于空了,那這樣這個理論上是容許你這樣的見地的,是容許的。這樣子,你才能圓融、圓滿地學習了《中觀論》的理論。如果你不修觀的時候,你的煩惱不能調伏,那還不圓滿的。但是這句話是附帶來的話,主要我是說這句話:你修了空觀的時候,你還應該承認,諸法,一切因緣生法宛然而有,還是應該承認這件事。學習中觀的學者,同意我這句話嗎?

  

  我現在說第二句話。唯識學者說:不可以說依他起是自相空的,原因也在這裏。你可以譏嫌這句話嗎?不應該譏嫌。觀一切法,這個遍計所執性是畢竟空寂的,但是依他起宛然而有,不是和《中觀論》一樣了嗎?所以不應該譏嫌,你不應該譏嫌這樣。如果說是我觀一切法空,我把這依他起我不承認了,是不合道理。中觀觀一切法空,和諸法還是宛然有的;修唯識觀也同樣觀一切法是畢竟空的,但是依他起宛然而有,還是要有,不是沒有矛盾嗎?是沒有矛盾的。但是可以偏,初開始學習的時候可以偏,容許你偏,先偏于空。不要說智者大師說:「即空、即假、即中」,那是利根人才可以,我們鈍根人先學習空,先學習空來調伏煩惱。等到能斷煩惱以後,一切法都有,沒有關系,我心還是清淨的,這時候可以這樣,可以有個次第。「先空,次假」,智者大師這句話說的好。若利根人呢,「即空、即假、即中」。

  

  我初開始學習天臺教,但是我那時候沒有智慧。我後來來到美國,我第二次講《維摩诘所說經》,我注意讀智者大師的《維摩經》的玄疏,感覺智者大師大智慧,不得了!不是平常人的境界,是大智慧人。我就說到這裏。

  

  問:師父!我還有一個問題,是淨土宗的問題。譬如說如果一個人能夠持阿彌陀佛名號,七天七夜一心不亂,臨命終的時候蒙佛來接引。這句話很容易懂,可是它下一段是說,如果這個人持不到七天七夜,譬如持兩天兩夜,或者持幾個鍾頭,或者幾分鍾,是來接,還是不來接呢?若你有七天七夜,一定來接;不到七天七夜?這是一個問題。另外一個問題,我覺得七天七夜,這個很難的事情,說一心不亂七天七夜。我們可不可以把這個七天七夜,跟這個止觀來做一個比較,這個功夫上的比較:譬如說止觀上,你想得未到地定也不是很容易的,初禅、二禅就更難了。七天七夜,相當于止觀裏面的未到地定呢?就是說這兩個功夫上那一個難?還是說不能這樣比?

  

  答:《阿彌陀經》上說是:「若一日,若二日」,所以它這個「若」字是不確定的。假設你是一日一夜一心不亂,或者是兩天、或者叁天、或者四天,或者乃至到七天一心不亂,這話是這麼說的。話是這麼說的,你就是一天,就是一心不亂。但是這個地方還有兩個意思:你這一天,你念這一天的阿彌陀佛名號就一心不亂了,就永久的一心不亂,這是一個解釋法;或者說你一心不亂的時間只能一天,超過一天就不行了。所以若一日一心不亂,若七日一心不亂,這樣解釋,它這個「若」這個字,是個不決定的意思。我們說是你七天一心不亂,或者是一天一心不亂,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還有個心不顛倒,不只是一心不亂,臨命終的時候還有個心不顛倒,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這裏有這個意思。但是,我們在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的情況來看這件事呢,它的條件就降低了,降低了。說我生存的時候,我也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心不亂,但是我可是誠心的念,誠心的願生阿彌陀佛國,這樣子,這樣子這個條件就降低了。降低了,但是有一樣事是決定你要具足的,就是臨命終的時候,你要心不顛倒,這個條件是很重要的。你就可以,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你就可以往生,它是這樣子。你若讀玄奘法師的《阿彌陀經》呢,那就又有一個意思,有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生存的時候,能誠心地念阿彌陀佛,若一日一心不亂,或者若七日一心不亂,那臨命終的時候,佛還能加被你,佛還來加持你,那麼你就心不顛倒,就往生阿彌陀佛國。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還有這句話。但是那個意思是說,你有誠心願生阿彌陀佛國,你有誠心的念佛,但是沒有得一心不亂,佛可能,佛還不是可能,就是決定來加持你,幫助你一心不亂,幫助你心不顛倒,那就往生阿彌陀佛國,還有這件事。所以和你說的有一點不同,有一點不一樣的。

  

  問:當然師父說的對!

  

  答:我說的,也可以大家商量,可以討論這件事,可以討論,是這樣。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6》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