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5▪P3

  ..續本文上一頁個時候,你沒有成就奢摩他的時候,叫做「正憶念」。當然,我們說是另外寫一個法本,給你做個修行的一個方法,也是可以,不用學這個,也是可以,就是按照《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這就是法本,我一方面這樣讀,然後我就按照這個文的次第,就這樣正憶念,就是這樣子嘛。這不是也很好嗎?並且下文還有,常告訴我們受持、讀誦、正憶念。這就是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的次第。

  

  「讀誦」,就是讀這個文;「受持」,你要不斷地溫習。說我能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背下來,但是不可以沒這個經本子,你還時常地這樣,照這個本子念,來溫習。看「受持」這句話,有兩個意思:有個淺義、有個深義。淺的意思,就是照本溫習,我已經背下來了,我由讀而誦,但是還不斷地溫習,叫做受持,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你讀《金剛經》,看須菩提尊者那一段,那是聖人的境界,受持《金剛經》是聖人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了;那樣講那個受持,是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裏邊的義。讀誦是文,受持是義。但是這裏說的受持、讀誦,受持還是文,下面有個正憶念,正憶念就是義了,就是文義的義,仁義道德那個義。正憶念那個義,還應該包括讀誦這個經的文,有文也有義,不可以只是思惟裏面的義,而不受持文;也不應該只是讀誦文,而不正憶念文裏邊的義,修行次第是這樣子,這就是修行次第。這樣修行,應該不是太難,就像你打妄想似的,你現在思惟經裏面的義,像打妄想那樣地想,就是內容不同,打妄想是雜亂的境界,現在思惟經裏面的義,就是諸法實相,思惟這個義,初開始就是這樣子。初開始這樣子啊,但是加上奢摩他,那就有點不同,有點不同了。奢摩他不可以打妄想,那我們可能會感覺到難,感覺難;你叫我心裏不要打妄想,好像難一點,但是初開始慢慢地、慢慢地,也就可以成就。

  

  這個成就的什麼事情呢?我說出一件事。我初開始我一坐下來,盤腿坐下來的時候,我修奢摩他,可能會有點困難。那個心習慣了打妄想,現在忽然叫它不妄想,可能不習慣,就是控製不住,心就是要打妄想。那麼如果有這種情形的話,怎麼辦呢?念大悲咒。你念大悲咒,不要念二十一遍,念叁遍或念七遍,然後再修奢摩他,就可能會容易一點。這個道理是什麼呢?有道理的。佛告訴我們做惡法、做善法,然後我們學習佛法,這個次第是這樣子。我們做惡,你做惡,然後就去學習佛法,它不次第。你做惡啊,你心裏面那個惡的境界常在心裏面想,佛法你學不來,就有困難。你以後做善法,不要做惡;做善的時候,做完善的時候心裏快樂,然後學習佛法,就容易相應,這個次第是這樣子。現在修止觀的次第,你如果先修奢摩他的話,有可能就是剛才我說的,我們習慣散亂的境界,你叫它心裏不動,它不行,不可以。但是念大悲咒的時候,它就相應了,它就合適。念大悲咒,心裏只是念那個音,心裏不分別,它和奢摩他爲次第,比較容易一點。說是我不歡喜念大悲咒,那也可以,你念《金剛經》念一遍也可以,然後再去修奢摩他,有可能會容易。說我不歡喜念《金剛經》也可以,如果是讀這《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你那一段你歡喜,讀那一段文,讀它一遍,重複地再讀一遍、兩遍都可以,然後再修奢摩他,它就可能會相應。如果你不用這個方便的話,你還是要修奢摩他,就令你失望,你失望了,不想修了,修不來!可以轉變,用毗缽舍那、用正憶念做奢摩他的前方便。你修奢摩他修不來,你就正憶念,然後修奢摩他,它可能就相應了,也可能這樣;或者我都不歡喜,你拜大悲忏,拜它一天、兩天、叁天,或者拜七天,再修奢摩他,就好了。你不要說我奢摩他修不好,我就都放棄了,那你永久也不成功。你用這個方便,就把這個困難過去了,它就能相應。

  

  所以我剛才說這一段文,說這麼多話幹什麼,說一句話就明白了嘛,說那麼多做什麼?有用!有用的。有什麼用?能調伏你的妄想,能令你的清淨心容易現前。所以可以讀,常常讀。讀幹什麼?不如思惟義!不可以只思惟義,還要讀它的文的。也讀誦它的文,然後又思惟這個義;思惟這個義,也讀誦這個文,慢慢慢慢你就可以成爲聖人。就是這個方法,沒有其他的奇妙,沒有!所以你不思惟這個義,你只是讀文,那不行;你只是念大悲咒,只是念也有功德,但是想要得無生法忍呢,還要再增加上一點事情,不然不行。所以佛菩薩這大智慧,爲我們准備了很多的善巧方便,都是能得無生法忍的;把它綜合起來,都是可以得無生法忍的。但是我們懈怠就不行。說是我只是念大悲咒,那得無生法忍是將來的事情,你想現在得無生法忍,不行。你要想得無生法忍,得聖道,也念大悲咒、也是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也修奢摩他、也修毗缽舍那,那就有希望現在得無生法忍!就不是凡夫了。就是我們佛教裏面有聖人出世。說我不做這件事情,《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我也不學習、大悲咒也不念,我們永久是個凡夫。所以,聖道是在的,在乎我們自己肯不肯努力。你不努力,不努力這事情就不成。我今天就講到這裏。到點了。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5》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