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6

  你們若是有問題……,這裏有一個問題。

  

  問:佛教要我們破除執著,那麼欲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成佛之心,是否亦爲執著?是否也該放下?

  

  答:我們沒有學習般若波羅蜜,學習般若波羅蜜沒有成就的人,所有的事情完全都是執著!我們念經也執著、拜佛也是執著、說話也是執著、寫文章也執著,完全都是執著,你不可能從執著裏面解脫出來。只要你沒得無生法忍,沒有與第一義谛相應,都是執著。但是呢,執著與執著有差別:有的是染汙的執著、有的是清淨法的執著。清淨法的執著,雖然也是執著,但是它會逐漸地引導你到不執著的地方去,所以那個清淨法的執著,我們不要放下,是應該學習的。所以我們若是沒得無生法忍,你沒能夠親近第一義谛的話,執著還在的時候,我願生阿彌陀佛國也是執著。但是到阿彌陀佛國很好,那麼就能夠見佛聞法,還是學習般若波羅蜜,可以得聖道。所以那個執著還是不要放下,你繼續執著好了!

  

  問:佛法要破我執,要無我,那麼既然無我了,是誰成佛呢?這個我,不是身體的我,要破的是那個我呢?

  

  答:「佛法要破我執,要無我,那麼既然無我了,是誰成佛呢?」是你的心成佛嘛,還是這個嘛。念佛是誰,就是心嘛,誰念佛?就是心念佛嘛,這是很容易明白這件事。所以,若沒有我誰成佛?就是你的心成佛。心怎麼成佛?心有智慧了,所以會成佛。如果心糊塗,還是不能成佛的,就是這樣子。既然無我,是誰成佛呢?就是你的心有智慧了,就成佛了,是這個意思。

  

  「這個我不是身體的我,要破的是那個我呢?」實在來說,沒有我可破,因爲沒有我,這身體沒有我。那爲什麼說破我執呢?因爲你執著,執著有我,就破你的我的執著,不是有我可破。若有我,是不應該破的。佛法是保持真實相。他原來是無我的,我們就是還複、恢複到無我,是這個意思。所以是沒有「我」可破的,是破「我的執著」,是這樣意思。

  

  問:有人說,修行要在清淨之地,如入深山修行,不聽新聞,不聞世事,這樣不容易起煩惱;然又有另一說,修行要到日常生活瑣事中、凡事中去修。兩者是否有程度次第之分?

  

  答:是有這個分別。到清淨的地方去修行,心裏面比較容易清淨,是有這個分別。若是到雜亂的境界,在這裏住,你的程度高一點也可以,就是「在塵不染塵」,同樣可以修行,那就程度要稍高一點,是可以的。

  

  問:六度中的禅定,和禅宗的禅,是否同義?

  

  答:你這個問題,我非常歡喜。歡喜你提出這個問題。

  

  洞山禅師,洞山禅師在叁個月安居完了的時候,他對大衆學習禅的人說,各位禅師安居完了,說「東去西去」:離開這裏到別的地方去,或者到東邊去,或者到西邊去。「萬裏無寸草處去。」就是這樣解釋。這樣解呢,實在這句話就是說禅。「萬裏無寸草處去」,這是一個隱語,或者說是譬喻的話。什麼叫做萬裏無寸草處去呢?這個「草」字是怎麼講呢?就是分別,你心有分別就是草。無分別的地方,就是第一義谛;第一義谛是沒有名言的,所以那個地方是無分別的,到那個地方去。這句話說得好!

  

  當然他本身他不解釋的,什麼叫做草?什麼叫做萬裏無寸草?他不解釋。我是學習經本子的。經本子,那禅宗的人,「那都是戲論」,诃斥你啊!你學習經論是戲論,就是這樣講。但是我學習了經論,就會分別,什麼叫做萬裏無寸草?就是一切境界無分別,一切都是第一義谛,就是無分別的意思,到那個地方去。當然在我的分別呢,那還是要有分別,從有分別到無分別,要這樣學習這個第一義谛、學習禅。

  

  但是禅宗初開始,我昨天沒有說這件事,禅宗初開始是學習經論的。初袓達摩告訴慧可禅師,學習《楞伽經》。初袓是達摩,二袓是慧可,叁袓是僧粲。僧粲這位大德,資料非常少,就那麼幾句話,我們沒有什麼可陳述的。但是到四袓道信禅師,就改變了,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他不去學習《楞伽經》了。在我的心情,我是贊成。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非常好。這樣說呢,什麼叫做禅?《楞伽經》也是禅、《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也是禅。這樣子,我們可以學習。若說是「萬裏無寸草處」這裏這是禅,那怎麼樣學習呢?有人問這洞山禅師,萬裏無寸草處怎麼樣去呢?他說,「就這麼去」。他就不告訴你這聞思修的這一條方法,他不說。

  

  我認爲禅宗,我不同意這個態度,不同意這個態度。你應該告訴他嘛,這是佛說的話,聞思修,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是佛說的嘛,你就這樣講,大家容易學習禅,不說。那怎麼樣去呢?怎麼樣到第一義谛?就是沒有方法。這是禅宗衰敗的原因,原因在這裏。禅宗自己的人表示,什麼意思?我心裏又有一句話,但是那句話說出來,我就有過失了,還是不要說。

  

  所以這上面,禅定和禅宗的禅是否是同義?初開始的禅宗,應該和六波羅蜜的禅應該無差別。這個禅宗的義,我們學習這個《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的優點就是在這裏,就是詳細地告訴我們,聖道這條路怎麼走,一點也不令你爲難。他告訴我們,這叫一、二、叁、四、五,就像這樣子告訴我們,我們容易學習,這個好,它的優點是在這裏。但是禅宗的禅師不是這樣子,叫你不懂!這件事啊,哎呀!我若再說我就有口過了。我有什麼口過?我現在我就是甯可有口過,我說出來這話:「表示我高,我說話你都不懂!」我認爲這完全是不對的,不應該這樣子,讓它容易懂嘛!我們讀經論的時候,佛還說譬喻,正面地把這個道理說出來,然後再說個譬喻,這是什麼意思?表示讓那個道理容易懂。但是我們講話,他隱藏起來,叫你不懂,你看這個事對不對呢?但是我批評古德,這是我的不對。

  

  這個修禅的意思,我剛才其實已經說了,當然還要有前方便;我們在〈聲聞地〉那裏已經說,還有前方便。在正式修禅的時候,有奢摩他、和毗缽舍那這兩個方法。奢摩他就是修止,止成功了就是定,就是禅定。毗缽舍那翻到中國話就是觀,觀就是思惟,就是心裏面思惟這個道理,就是這樣子。這個方法有什麼難?有何難乎?一點不難嘛,是我們完全能辦得到的。就是又修止又修觀,修觀又修止,慢慢地我們就可以得無生法忍,就可以得聖道,就是這個意思。

  

  六波羅蜜裏面這個禅,當然它是具體地說出來,欲界定、未到地定,加上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還有個中間禅,以及無色界的四空定,也都說出來,又說到滅盡定。得了聖道以後,從有漏定變成無漏的叁昧了,這是它的次第,也是有深淺的不同。我們昨天曾經提過,舍利弗尊者入了叁昧,目犍連尊者不知道叁昧的名字,這是更深的事情。這是說禅定的深淺。

  

  禅宗呢,最初的時候,根據《楞伽經》學習禅,也是這樣的次第;若是根據《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來學習禅,也是這樣的次第。但是有一點差別:就是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的諸法空,是一切法是自性空,這是普遍地說一切法空的道理。這個唯識宗說的空,《楞伽經》裏有唯識義,它說的空,偏重于內心的分別,說它是空;就是「唯識無義」、「妄想無性」,是偏重于內心的分別這個地方說空,而不是說一切因緣所生法都是空,不是這麼說。但是「妄想無性」也可以說也是因緣生法,妄想也是因緣生法嘛;「唯識無義」,識的活動也是因緣生法。這個地方就是和《中觀論》說的空,有這麼點小小的差別,但是總相來說,還是無差別。

  

  所以,六度中的禅定和禅宗的禅,是否同義?應該是相同的!但是禅宗的人,他偏要說不同,他偏要說不同,他偏要這樣子。當然我不同意這個說法。

  

  問:請問,檀波羅蜜是否是六波羅蜜之一?

  

  答:是的。就是布施波羅蜜,我剛才沒有解釋。

  

  問:般若法門是否只適合利根的人?在末法時代修般若法門,真能有成就嗎?

  

  答:是的。這個事情是那樣:在《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裏邊也提到這件事,是利根人學習般若波羅蜜?是鈍根人學習般若波羅蜜?的確是這麼說到這件事。他說利根人、鈍根人都可以學習般若波羅蜜,都可以這樣學。都可以學啊,這個利根人可能會學得快一點,鈍根人有可能會慢一點,但是也一樣可以成功,應該是這麼說。

  

  但是現在是末法時代,是有一點問題,有什麼問題呢?末法時代學習佛法的人少,和正法時代學習般若法門的人多,這個地方有點差別。學習般若法門的人多,你也在那個時候去學習般若法門,你學習般若法門的因緣也多。現在學習般若法門的人少,通達勝義的人少,你想要學習的時候,因緣也就少,現在是有這個問題。

  

  而另外還有一個因緣,你不要去學習經論,你就看話頭好了,這是一個因緣;你不要學習經論,你就念阿彌陀佛好了,會有這種事情。有這個事情有什麼不好呢?你學習般若波羅蜜,就會退下來,退下來就可能不學了。但是在我的想法呢,你念阿彌陀佛也好,但是若學習般若法門的時候,對于念佛法門有什麼好處呢?你的信願行可能會更堅定!會有這個不同。你怎麼知道呢?你若能夠努力地學習般若法門,努力地學,你對于佛法的信心,非常地強,任何人不能動搖你,不能動搖。如果你對于佛法不願意學習,我就念阿彌陀佛好了,若有人說,那都是迷信,你立刻心就動搖;若是你深入地學習般若法門的時候,會有一個什麼想法呢?我能得無生法忍!你有這個信心。你若深入地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不須要佛來告訴你,你自己就會相信,我能得聖道!你會有這個信心。不要說觀世音菩薩,或者佛來告訴你,你能得聖道,不須要,你自動會有這個信心。那麼你若念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國去,你這件事也有信心,信心會強,任何人不能動搖你,說你不要念阿彌陀佛,你就是看話頭好了。你可能拒絕,不相信這件…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