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若是有问题……,这里有一个问题。
问:佛教要我们破除执着,那么欲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成佛之心,是否亦为执着?是否也该放下?
答:我们没有学习般若波罗蜜,学习般若波罗蜜没有成就的人,所有的事情完全都是执着!我们念经也执着、拜佛也是执着、说话也是执着、写文章也执着,完全都是执着,你不可能从执着里面解脱出来。只要你没得无生法忍,没有与第一义谛相应,都是执着。但是呢,执着与执着有差别:有的是染污的执着、有的是清净法的执着。清净法的执着,虽然也是执着,但是它会逐渐地引导你到不执着的地方去,所以那个清净法的执着,我们不要放下,是应该学习的。所以我们若是没得无生法忍,你没能够亲近第一义谛的话,执着还在的时候,我愿生阿弥陀佛国也是执着。但是到阿弥陀佛国很好,那么就能够见佛闻法,还是学习般若波罗蜜,可以得圣道。所以那个执着还是不要放下,你继续执着好了!
问:佛法要破我执,要无我,那么既然无我了,是谁成佛呢?这个我,不是身体的我,要破的是那个我呢?
答:「佛法要破我执,要无我,那么既然无我了,是谁成佛呢?」是你的心成佛嘛,还是这个嘛。念佛是谁,就是心嘛,谁念佛?就是心念佛嘛,这是很容易明白这件事。所以,若没有我谁成佛?就是你的心成佛。心怎么成佛?心有智慧了,所以会成佛。如果心糊涂,还是不能成佛的,就是这样子。既然无我,是谁成佛呢?就是你的心有智慧了,就成佛了,是这个意思。
「这个我不是身体的我,要破的是那个我呢?」实在来说,没有我可破,因为没有我,这身体没有我。那为什么说破我执呢?因为你执着,执着有我,就破你的我的执着,不是有我可破。若有我,是不应该破的。佛法是保持真实相。他原来是无我的,我们就是还复、恢复到无我,是这个意思。所以是没有「我」可破的,是破「我的执着」,是这样意思。
问:有人说,修行要在清净之地,如入深山修行,不听新闻,不闻世事,这样不容易起烦恼;然又有另一说,修行要到日常生活琐事中、凡事中去修。两者是否有程度次第之分?
答:是有这个分别。到清净的地方去修行,心里面比较容易清净,是有这个分别。若是到杂乱的境界,在这里住,你的程度高一点也可以,就是「在尘不染尘」,同样可以修行,那就程度要稍高一点,是可以的。
问:六度中的禅定,和禅宗的禅,是否同义?
答:你这个问题,我非常欢喜。欢喜你提出这个问题。
洞山禅师,洞山禅师在三个月安居完了的时候,他对大众学习禅的人说,各位禅师安居完了,说「东去西去」:离开这里到别的地方去,或者到东边去,或者到西边去。「万里无寸草处去。」就是这样解释。这样解呢,实在这句话就是说禅。「万里无寸草处去」,这是一个隐语,或者说是譬喻的话。什么叫做万里无寸草处去呢?这个「草」字是怎么讲呢?就是分别,你心有分别就是草。无分别的地方,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没有名言的,所以那个地方是无分别的,到那个地方去。这句话说得好!
当然他本身他不解释的,什么叫做草?什么叫做万里无寸草?他不解释。我是学习经本子的。经本子,那禅宗的人,「那都是戏论」,诃斥你啊!你学习经论是戏论,就是这样讲。但是我学习了经论,就会分别,什么叫做万里无寸草?就是一切境界无分别,一切都是第一义谛,就是无分别的意思,到那个地方去。当然在我的分别呢,那还是要有分别,从有分别到无分别,要这样学习这个第一义谛、学习禅。
但是禅宗初开始,我昨天没有说这件事,禅宗初开始是学习经论的。初袓达摩告诉慧可禅师,学习《楞伽经》。初袓是达摩,二袓是慧可,三袓是僧粲。僧粲这位大德,资料非常少,就那么几句话,我们没有什么可陈述的。但是到四袓道信禅师,就改变了,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不去学习《楞伽经》了。在我的心情,我是赞成。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非常好。这样说呢,什么叫做禅?《楞伽经》也是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是禅。这样子,我们可以学习。若说是「万里无寸草处」这里这是禅,那怎么样学习呢?有人问这洞山禅师,万里无寸草处怎么样去呢?他说,「就这么去」。他就不告诉你这闻思修的这一条方法,他不说。
我认为禅宗,我不同意这个态度,不同意这个态度。你应该告诉他嘛,这是佛说的话,闻思修,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是佛说的嘛,你就这样讲,大家容易学习禅,不说。那怎么样去呢?怎么样到第一义谛?就是没有方法。这是禅宗衰败的原因,原因在这里。禅宗自己的人表示,什么意思?我心里又有一句话,但是那句话说出来,我就有过失了,还是不要说。
所以这上面,禅定和禅宗的禅是否是同义?初开始的禅宗,应该和六波罗蜜的禅应该无差别。这个禅宗的义,我们学习这个《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的优点就是在这里,就是详细地告诉我们,圣道这条路怎么走,一点也不令你为难。他告诉我们,这叫一、二、三、四、五,就像这样子告诉我们,我们容易学习,这个好,它的优点是在这里。但是禅宗的禅师不是这样子,叫你不懂!这件事啊,哎呀!我若再说我就有口过了。我有什么口过?我现在我就是宁可有口过,我说出来这话:「表示我高,我说话你都不懂!」我认为这完全是不对的,不应该这样子,让它容易懂嘛!我们读经论的时候,佛还说譬喻,正面地把这个道理说出来,然后再说个譬喻,这是什么意思?表示让那个道理容易懂。但是我们讲话,他隐藏起来,叫你不懂,你看这个事对不对呢?但是我批评古德,这是我的不对。
这个修禅的意思,我刚才其实已经说了,当然还要有前方便;我们在〈声闻地〉那里已经说,还有前方便。在正式修禅的时候,有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这两个方法。奢摩他就是修止,止成功了就是定,就是禅定。毗钵舍那翻到中国话就是观,观就是思惟,就是心里面思惟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子。这个方法有什么难?有何难乎?一点不难嘛,是我们完全能办得到的。就是又修止又修观,修观又修止,慢慢地我们就可以得无生法忍,就可以得圣道,就是这个意思。
六波罗蜜里面这个禅,当然它是具体地说出来,欲界定、未到地定,加上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还有个中间禅,以及无色界的四空定,也都说出来,又说到灭尽定。得了圣道以后,从有漏定变成无漏的三昧了,这是它的次第,也是有深浅的不同。我们昨天曾经提过,舍利弗尊者入了三昧,目犍连尊者不知道三昧的名字,这是更深的事情。这是说禅定的深浅。
禅宗呢,最初的时候,根据《楞伽经》学习禅,也是这样的次第;若是根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来学习禅,也是这样的次第。但是有一点差别:就是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的诸法空,是一切法是自性空,这是普遍地说一切法空的道理。这个唯识宗说的空,《楞伽经》里有唯识义,它说的空,偏重于内心的分别,说它是空;就是「唯识无义」、「妄想无性」,是偏重于内心的分别这个地方说空,而不是说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空,不是这么说。但是「妄想无性」也可以说也是因缘生法,妄想也是因缘生法嘛;「唯识无义」,识的活动也是因缘生法。这个地方就是和《中观论》说的空,有这么点小小的差别,但是总相来说,还是无差别。
所以,六度中的禅定和禅宗的禅,是否同义?应该是相同的!但是禅宗的人,他偏要说不同,他偏要说不同,他偏要这样子。当然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问:请问,檀波罗蜜是否是六波罗蜜之一?
答:是的。就是布施波罗蜜,我刚才没有解释。
问:般若法门是否只适合利根的人?在末法时代修般若法门,真能有成就吗?
答:是的。这个事情是那样: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边也提到这件事,是利根人学习般若波罗蜜?是钝根人学习般若波罗蜜?的确是这么说到这件事。他说利根人、钝根人都可以学习般若波罗蜜,都可以这样学。都可以学啊,这个利根人可能会学得快一点,钝根人有可能会慢一点,但是也一样可以成功,应该是这么说。
但是现在是末法时代,是有一点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末法时代学习佛法的人少,和正法时代学习般若法门的人多,这个地方有点差别。学习般若法门的人多,你也在那个时候去学习般若法门,你学习般若法门的因缘也多。现在学习般若法门的人少,通达胜义的人少,你想要学习的时候,因缘也就少,现在是有这个问题。
而另外还有一个因缘,你不要去学习经论,你就看话头好了,这是一个因缘;你不要学习经论,你就念阿弥陀佛好了,会有这种事情。有这个事情有什么不好呢?你学习般若波罗蜜,就会退下来,退下来就可能不学了。但是在我的想法呢,你念阿弥陀佛也好,但是若学习般若法门的时候,对于念佛法门有什么好处呢?你的信愿行可能会更坚定!会有这个不同。你怎么知道呢?你若能够努力地学习般若法门,努力地学,你对于佛法的信心,非常地强,任何人不能动摇你,不能动摇。如果你对于佛法不愿意学习,我就念阿弥陀佛好了,若有人说,那都是迷信,你立刻心就动摇;若是你深入地学习般若法门的时候,会有一个什么想法呢?我能得无生法忍!你有这个信心。你若深入地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不须要佛来告诉你,你自己就会相信,我能得圣道!你会有这个信心。不要说观世音菩萨,或者佛来告诉你,你能得圣道,不须要,你自动会有这个信心。那么你若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国去,你这件事也有信心,信心会强,任何人不能动摇你,说你不要念阿弥陀佛,你就是看话头好了。你可能拒绝,不相信这件…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6》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